編輯導語:如今隨着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產品層出不窮,怎麼把一個互聯網產品運作好成了關鍵;做互聯網產品少不了有整體運營規劃和思路,以及產品裏的內容和運作機制;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互聯網產品模型與動力機制,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瞭解產品的本質非常重要。
然而,產品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這裏特指的是互聯網產品,是具備流量效應、邊際效應、規模效應的,以互聯網作為主要傳播與使用載體的產品形態。
針對這一話題,很多互聯網行業內的知名專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俞軍:“產品就是一組約束條件下的一個效用組合,它滿足了不同場景下的一個個需求;產品經理對產品的迭代優化也是需要基於場景來不斷的優化的,每一個優化都需要考慮是否達到roi最優,即從產品定位上、產品方法上是否最優。”
張小龍:“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功能不等於產品,功能是滿足需求,定位是滿足心理訴求,定位是單一的,功能是多元的。”
蘇傑:“產品=用户的整體體驗=功能+設計+盈利+內容——功能是指產品可以幹什麼;設計是指交互設計、視覺設計和工業設計(對物理設備而言);盈利是指盈利模式;可能是各種形式的廣告、捐贈或者交易;內容可以是自己原創的、由用户提供的,或者兩者相結合。”
從我個人的工作經驗及行業理解來看,很多時候,從0到1去打造一款互聯網產品就像構建一個裝置,打造一個系統。
我發現產品經理與工程師確實有很多共同點:
工程師實現的方式是組合:包括組合各種工具,組合工具與人;所謂的組合,不是簡單地拼湊,而是需要考慮一各個組合對象之間的特性,協調對象之間的“接口”。
就好像文章段落和段落之間,書的章節和章節之間,都需要思想和觀點上的協調性,以及承前啓後的連接。
事實上,無論是“發現”還是“實現”,每個科學家和工程師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站在其他科學家和工程師的肩膀上。
利用他們先前封裝好的“零件”,搭建起更為強大的系統,並在此封裝成一個看似簡單的“零件”;工程師所有工作的最終目標——他們把全部的複雜都封裝起來,只交給你一個簡單的界面。
是不是和產品經理一樣?好的產品經理不是發明家,而是工程師;不是創造新事物,而是善於組裝零件,創造系統,這正是“系統思維”。
二、產品=模型×動力機制基於業內專家的概念詮釋以及我個人的經驗總結與產品認知,結合系統動力學的理論框架,我在這裏提出我對產品的理解:
產品=模型(產品功能框架)×動力機制(產品增長策略)
首先需要強調,模型在本文中的概念其實並不複雜。系統動力學中,把模型用圓形或矩形展示構成要素,輔以箭頭表示相互關係。
本文中所描述的模型概念與系統動力學中的表述基本類似,最終呈現形式也用簡易的結構圖形展示,如下圖所示:
本文中建立模型的過程,是砍掉無用信息後,將有用信息按照所需要的解決問題的邏輯進行概念化精簡,並將其抽象為一張模型圖的過程。
所以,建立模型的過程就是分為五個步驟:
- 建立一套信息生產體系,開闢信息生產通道,強化有效信息的生產過程;
- 明確用户訴求,開闢最短使用路徑,留存第一批種子用户;
- 建立分發機制,將有效信息快速傳遞給特定場景下需要的用户;
- 建立激勵模塊,激勵用户在產品內產生多次體驗行為並建立互動關係;
- 建立風控體系,將無效信息屏蔽,並加快有效信息的快速流動;
用模型圖來表現上述的思維邏輯,如下圖:
同樣的,產品的動力機制我們依然可以用系統動力學圖的形式進行表述。
產品的總體驅動力,正是由產品基礎模型與產品動力機制的組合,動態規則及靜態邏輯互相影響,信息輸入與數據輸出互相影響,產品機制短期表現與產品機制長期表現相應影響,如下圖:
三、案例:抖音短視頻創作者驅動機制下面,我們利用一個實際例子去驗證如何利用這套模型,即:產品驅動力=模型×動力機制。
我們通過以上的機制,去覆盤抖音是如何利用模型與動力機制的相互作用,完成產品發展驅動及用户增長的。
首先,我們先澄清一個基礎理論,即一款產品是如何從0到1完成產品設計工作的;首先我們先進行產品定位,明確主要解決用户哪些問題。再進行目標用户定義,明確主要面對哪類核心用户。
再進行需求定義,明確這些用户都有哪些需求。再進行核心流程定義,明確用户在產品使用過程中是通過哪些流程步驟解決問題的。
再進行功能定義,明確每一步業務流程中,需要設計哪些功能滿足用户的需求,再進行運營方案設計,商業模式設計,產品發展戰略的制定。
總結下來,如何設計一個產品,框架就是產品定位——目標用户——需求分析——核心流程——功能定義——產品結構——運營策略——商業模式——產品戰略;抽絲剝繭,層層遞進。
而我們所描述的產品驅動力中的模型因素,主要應用與核心流程、功能定義、產品結構這三方面。至於用户分析、需求分析、市場分析部分的工作,還需要通過既有知識體系下的相關調研思路及分析方法。
從我們的產品驅動力模型來看,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用户進入產品後的主要操作步驟與使用流程。
即:打開app——瀏覽短視頻——停留,完成該頁面下交互動作(點贊、評論、轉發)——離開,進入到下一條短視頻內容瀏覽;這是用户側在使用產品時的基本使用流程,產品此時對於用户來講是一個白箱,所有的流程、規則、操作指引都是可知可見的。
但對於產品的內部運作機制,對抖音來説的話即:信息生產機制、信息風控機制、信息分發模塊、用户激勵模塊,如下圖:
對於信息生產機制來説,內容生產者用户進入平台早期,會被內容創作補貼吸引進入平台進行創作;此時的信息生產機制需要依託用户激勵模塊,通過一套獎勵計算模塊對創作用户進行物質獎勵發放。
隨着一段時間的運營,單純的物質獎勵已經無法產生持續的用户激勵效果,同時轉化率也在逐漸降低;此時用户的需求已經從短期的物質獎勵,到長期持續的良好創作環境,以及心理成就感建設與物質獎勵。
此時,需要通過打磨良好的創作頁面,以及交互體驗的提升來留住用户,持續創作內容;而當用户在產品發展中期陷入創作瓶頸後,則需要通過推送相關創作培訓課程信息,對用户進行指導,同時對內容風控模塊做好擴充,在創作階段向創作者傳達平台的內容風控策略。
中後期創作效率受到限制時,可以通過提供資源圖庫,熱詞工具對創作用户進行輔助,提升創作效率與創作質量,促進內容分發模塊的分發內容質量。
針對產品產品戰略層的用户激勵,後期遇到競品公司拉攏頭部創作者展開競爭時,則需要通過一以貫之的用户關懷進行留存;比如通過定期運營活動,年終禮包福利派發等形式。
由此,我們以產品生命週期為主線,即timeline以抖音為例,將它對應的四大模塊:信息生產機制、信息風控機制、信息分發模塊、用户激勵模塊與動力機制的聯繫進行了介紹。
我們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四大模塊雖承擔了不同的功能屬性,但彼此之間又存在緊密的聯繫。
比如信息生產機制需要用户激勵模塊驅動用户生產內容,信息風控機制需要信息生產機制產生供風控的內容池,用户激勵模塊需要信息分發模塊供應相關激勵內容,或通過內容分發觸發激勵任務。
不同模塊需要動力機制進行動態的調整,即通過實際數據表現完善模塊內的功能策略。
#專欄作家#穆寧,公眾號:穆寧説,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北郵碩士,前京東平台、百度商業化產品經理。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