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鋒在2020雲棲大會
由於疫情的原因,阿里雲今年的雲棲大會也選擇在線上舉辦,與去年阿里雲三任總裁高調同台相比,今年的主論壇顯得有些低調。
主論壇上,沒有任何發佈儀式和隆重的出場音樂,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只串場發佈了兩款產品:一款是雲電腦“無影”,一款是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但最重要的是,視頻中的張建鋒語氣平和地向大家表示,成立12年的阿里雲宣佈邁入2.0時代。
“今天阿里雲,我覺得是從原來的1.0升級到2.0版本,由簡單狹義的‘飛天’雲平台,變成一個既有很好的雲平台,再加上上面的數字原生操作系統,共同組成的這麼一個複合型平台。”
通過張建鋒的介紹,我們感受到,阿里雲的1.0和2.0還是有一些挺大的區別,這個區別的產生在於阿里雲想通了一些事情,也做出了一些改變:
首先,對於什麼是“雲”,阿里雲有了一個更廣範圍的定義。早先人們對雲計算的理解是IT基礎設施、雲計算資源,現在阿里雲對雲的理解是“一系列數字技術的組合”,這其中釘釘這樣的端側應用是這個組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次,對於技術有了一些新的理解,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認為,不是技術厲害就可以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解決企業用户與政府客户在數字化創新以及業務創新上的問題,推進數字技術與業務的融合才是現階段的關鍵。
另外,阿里雲更加堅定了自己做“平台”、做基礎設施的大方向,只不過在雲的基礎上,這個平台是更偏向於端側的平台。雲電腦和無影就是這種性質的產品。
新角色:數字原生操作系統“阿里雲2.0,我認為就是雲+數字原生的操作系統一個組合。”
在2020雲棲大會上,張建鋒給阿里雲加了一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的新角色,這也是他認為阿里雲2.0之於1.0的最大差別。
張建鋒自己解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是基於雲以及上面的協同的、移動的、數據智能的、IoT的一體化的能力操作系統,它是類似於Windows的窗口式系統,基於此企業可以非常容易地進行應用開發。
這個系統又被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雲釘一體,第二個部分是雲端一體。
阿里雲2.0架構
雲釘一體,並不是一個新詞,早在今年6月的阿里雲峯會上,張建鋒就提出了這個概念,意思是要把釘釘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形成“雲釘一體”的操作系統。企業可以利用釘釘平台,在上面任意選取和構建新的應用,為組織的數字化賦能。
數字原生操作系統最大的變化是“雲端一體”的出現。
“雲計算已經深刻的改變了IT基礎設施的形態,主機時代變成分佈式時代。我們相信隨着雲計算的發展,特別是雲業務的發展,端上的形態也會發生一些深刻的變化。”張建鋒説。
他所説的“端”,就是本次發佈的雲電腦“無影”。阿里雲想要用無影重構企業的計算機——這是一台長在雲上的“超級電腦”,在本地沒有主機,也看不見電腦CPU和硬盤的影子,因為這些硬件設備都集中在雲端的數據中心裏。用户通過一張名片大小的C-Key,便可隨時隨地登錄指紋ID,接入雲電腦服務。將C-key連接到電視機、屏幕等任何顯示器上,就可以進入專屬雲電腦桌面,訪問各種應用和文件。
等於説,C-Key只是企業登錄雲電腦的打開雲上資源的一把鑰匙,這個鑰匙本身沒有任何有效數據,只是用户與雲端海量資源的連接器。
在應用上,無影首先會在企業級用户和政府當中商用,應用生態會支持所有的傳統應用軟件,原來企業所有的軟件生態都可以無縫遷移到無影生態中。
整體來看,雲電腦之於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的意義在於,在“雲釘一體”實現了企業業務流程數字化之後,雲電腦完成了企業“端”側的全面數字化,企業之前存儲在高性能計算機上的資源,可以全部遷移至無影,並且這個過程也賦予了端側之前沒有的強大彈性以及算力支持。
從阿里“商業操作系統”看阿里雲2.0為什麼阿里雲會這麼強調“數字原生操作系統”的概念?
這跟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定位有很大關係。
單個平台是平台,多平台融合到一起就是一個龐大的商業操作系統。這也是為什麼,在擁用N多業務條線之後,一直以來,阿里巴巴都很想講好“操作系統”的故事。
2019年1月,在阿里巴巴第一屆ONE商業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首次將“商業操作系統”重點提了出來,張勇所説的商業操作系統,其實是要幫助企業實現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管理、服務、資金、物流供應鏈、製造、組織和信息管理系統等多環節的數字化。
2019年1月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架構圖
在這個商業操作系統中,用户可以調用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中的任何一員,例如良品鋪子可以使用天貓開展智慧門店、智慧導購,利用釘釘進行協同辦公,利用菜鳥實現供應鏈優化等等。
基於此,在阿里巴巴整個商業操作系統的規劃內,能夠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能力的平台不止有阿里雲,阿里巴巴經濟體內的任何一個都具備幫助相關企業數字化的能力,並且他們比阿里雲更貼近用户,張勇提出“商業操作系統”的概念就是想把這些端側觸角用一個無形的力量將他們圈到一起。
用張勇的話説,這個商業操作系統實際是為了實現商業系統、技術系統、組織系統的重構,希望能夠形成一個嶄新的摸不到、看不着,但是能夠貫穿到所有企業運營各個環節的操作系統。
而在這個操作系統中,阿里雲的準確定位是“技術底座”,即便是探索端側應用,阿里雲智能作為阿里巴巴經濟體平台化“底座”的職能是不會變的。因為更上層更垂直的應用實際上是由阿里巴巴旗下的其他端側觸角來做的。
比如店鋪數字化可以交給天貓、淘寶,支付數字化交給螞蟻金服,供應鏈數字化有菜鳥、盒馬、阿里巴巴國際站等等。
所以,阿里雲2.0對平台化的端側產品的探索,一部分原因是基於阿里巴巴整體“商業操作系統”戰略展開的,因為這樣既可以推動自身發展,也可以繼續為阿里巴巴經濟體提供優先適用的創新力。
就像雲電腦無影和物流機器人小蠻驢一樣,在行業價值之外,它們的第一位客户,都先是阿里巴巴自己。
大方向:繼續做能夠平台化的端側應用“阿里巴巴最大的特點就是解決一個問題,我們不是做一個技術,我們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很樸素的理解解決一個問題一定有價值的。”張建鋒在討論阿里雲新產品誕生時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未來,基於阿里巴巴這樣一個幾千億市值的經濟體,阿里雲要發現和解決的平台性問題還有很多。所以,從雲釘一體、到雲端一體,阿里雲的數字原生操作系統在不久的將來很大可能還會增加新成員。
張建鋒在進行小範圍交流時,透露了這種稍顯模糊的野心:“我是怎麼理解雲釘一體的,我們既是雲釘一體,與雲釘計算也是一體的,與雲釘IOT也是一體,所以是很多東西的一體,它才是重新定義了雲計算,這是真正的雲體系。”
因此看出,在“雲釘一體”的大概念下,還包含着在釘釘之外的計算、IoT等應用,這也意味着阿里雲還可能會繼續孵化能夠與“雲”一體化的端側應用。
只不過,與其他雲服務商不同的是,阿里雲要做的端側應用,還要在前面加一個限定詞——“平台化”。
達摩院在2020雲棲大會上推出的物流機器人“小蠻驢”就是這樣一個兼具端側應用和平台化的產品。
我們上文提到過張建鋒關於技術應用的一個觀點,他認為,現階段要解決企業用户與政府客户在數字化創新以及業務創新上問題的關鍵,是推進數字技術與業務的融合。
張建鋒也是從這個觀點來看待“小蠻驢”的誕生以及小蠻驢能夠被賦予的平台化功能。他認為,小蠻驢是自動駕駛技術與產業融合的產物,只不過與特斯拉將自動駕駛技術垂直應用在汽車行業不同的是,阿里將自動駕駛應用在了與自身業務融合度更高的終端物流領域,並且小蠻驢也不只是一個只有四個輪子的物流機器人,它在本質上是一個自動移動配送平台,只不過終端物流是這個機器人平台選擇的第一個落地場景而已。
官方資料顯示,未來,基於對物流機器人的探索,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會將移動機器人的通用能力(硬件方案、軟件算法、端雲一體服務能力)沉澱到了智能機器人平台。
這種平台化的思路,也體現在雲棲大會期間天貓精靈發佈的AliGenie5.0人機交互系統。天貓精靈AliGenie5.0人機交互系統是首次將唇動、手勢、語音語義等多種形態的信息輸入融合在一起,可通過多模態感知的方式理解人類的交流意圖,並直接給出反饋。該系統目前也以平台化的方式,開放給了合作伙伴。
“我們是很謹慎的在做業務中台、數據中台,包括釘釘這樣的協同辦公平台,因為我們希望能夠保持足夠的簡潔性。但凡做平台化的公司都是簡單的公司,它都不會做複雜的業務,不會做複雜的醫保系統、税務系統。當然我們也希望行業有變革,所以我們也是會參與這些項目,獲得一些行業知識。但行業知識不是為了去做垂直系統,是為了積累平台化的能力。”張建鋒強調。
既要抓住端側產品貼近用户,又要做平台化的產品,放大自身價值,這是阿里雲目前做雲計算的新思路。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在阿里雲這個數字原生操作系統上,基於技術與阿里巴巴現有產業的融合,還會誕生更多垂直的平台化產品,這個產品不止於無影、不止於小蠻驢,也不止於釘釘。(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秦聰慧,編輯 | 趙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