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王啓隆
透過「歷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8 月 23 日,對計算機歷史而言,8 月 23 日是一個具有魔力的日期。許多科技領域的掌舵者在這一天出生,他們的發明和遠見深深地影響我們如今的生活;這一天,是萬維網(www)正式向大眾開放的日子,是博客的鼻祖 Blogger 創辦的日子,是微信公眾平台正式上線的日子。
1868 年 8 月 23 日:信息科學之父 Paul Otlet 誕生回顧互聯網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1957 年,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促使了美國建立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DARPA 在後來為世界貢獻了互聯網;1969 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因特網(Internet);1989 年,蒂姆·伯納斯·李開創了萬維網(www)……但事實上,互聯網的概念最早是在 1934 年就被“預言”的。
1934 年,一篇論文提出了“書籍電視化”或“輻射式圖書館”的概念。這篇論文設想可以通過電話線,對全球可用的文件,進行大量的自動化收集,並展示在顯示屏上。這種“輻射式圖書館”的不僅限於文本,還包括音頻,甚至電影。寫下這篇文章的奇人便是 Paul Otlet,比利時的作家和企業家,他在後來被譽為信息科學之父。
圖源:維基百科
Paul Otlet 出生於 1868 年 8 月 23 日,他對於“信息網絡”的奇思妙想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決定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於行動——在一張 3 x 5 英寸的索引卡上組織信息,允許人們寫問題並且收費回答問題,如此便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紙質數據庫。
這樣一來,整理這個數據庫便會十分麻煩,這就用到了 Paul Otlet 的另一項發明:通用十進制分類法。通過這個方式可以創建一個索引卡目錄庫,這些卡片包含圖書標題與簡介,並按作者姓名和主題分類。這成為了搜索引擎的概念雛形,該分類法目前仍舊在 130 多個國家和 15 萬個圖書館中使用。
不僅於此,他早就已經意識到使用索引卡是不切實際的,紙質的信息只會消耗無窮無盡的存儲空間。因此他在 1935 年出版的《世界報》(Monde)一書中解釋説,未來所有的信息都將數字化,預言了互聯網的存在。
Otlet 建立的這個索引卡目錄庫叫做 Mundaneum,現存的卡片目錄仍保存在比利時蒙斯的 Mundaneum 博物館。起源於一張 3 x 5 英寸的小卡片,前人建立了互聯網的基本概念,成就我們如今的信息革命,演變為了你當前所瀏覽的網站。
William Eccles 出生於 1875 年 8 月 23 日,他是英國的物理學家,無線電通信發展的先驅。他 1901 年於倫敦皇家理學院獲得博士學位,主要著作有《無線電報手冊》(1915)、《連續波無線電報》(1921)。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高鐵、飛機的安全控制還是掃碼、移動支付、手機信號、網購等都離不開無線電。
Eccles 的思想啓蒙於 19 世紀 90 年代末,所有科學家都對無線電波的傳播感到困惑。而在當時,奧利弗·亥維賽(Oliver Heaviside)提出了一個想法,亥維賽認為無線電波之所以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是因為它們在電離層中反彈起了一層帶電的氣體粒子,也就是説我們頭頂的高層大氣會反射無線電波。Eccles 便是亥維賽理論的較早支持者。
圖源:維基百科
1912 年,Eccles 提出了無線電波通過電離層傳播的理論,這一理論促使了外差式接收機的誕生,到今天這種形式還是目前許多無線電接收機的主要工作方式。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用到的收音機(如今已經逐漸稀罕了) 、電視機 、衞星電視和 GPS 等都是無線電接收機。
而外差式接收機的發明讓我們多了一個頻率穩定、收音性能優秀的選擇——缺點是,外差式接收機線路比較複雜,晶體管和元件用得較多,因而成本較貴。1918 年,他為觸發器電路申請了專利,該電路成為計算機電子存儲器的基礎。隨後,他幫助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長波無線電台。1919 年,在四極管被髮明出來之後,Eccles 發明了二極管這個術語,用來描述含有兩個電極的真空玻璃管:陽極和陰極。
數據庫被稱為“電子化的文件櫃”,承載着信息系統中的關鍵數據。如今,我們常見的數據庫分類有關係型數據庫與非關係型數據庫,關係型數據庫是整個數據庫開發過程中開發時間最長、使用最廣泛的數據庫類型,是數據庫產品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互聯網行業外,許多傳統行業也廣泛應用關係型數據庫,比如金融、電信等關鍵行業的核心業務系統背後都有關係型數據庫的支持。
埃德加·弗蘭克·科德(Edgar Frank "Ted" Codd),於 1923 年 8 月 23 日出生在英格蘭波特蘭市,英國計算機科學家,在為 IBM工作時發明了用於數據庫管理的關係模型,即關係型數據庫的理論基礎;1993 年,E.F.Codd 認為 OLTP(聯機事務處理)不足以滿足用户的需要,提出了多維數據庫和多維分析的概念,即OLAP(聯機分析處理)。
圖源:維基百科
E.F.Codd 如今依舊是談論數據庫歷史時不可避免的一位關鍵人物,才華橫溢的他曾提出實現關係型數據庫的科德十二定律(Codd‘s 12 rules),至今仍被奉為圭臬。1968 年,E.F.Codd 針對“細胞自動機”提出自己的“科德元胞自動機(Codd's cellular automaton)”以探討生命現象這一永恆的話題;1981 年,Codd 因在關係型數據庫方面的貢獻獲得了圖靈獎;1994 年,Codd 入選為計算機協會會員;為了表彰他,SIGMOD 在 2004 年將其最高獎項更名為 SIGMOD Edgar F. Codd 創新獎,直到今天。
1984 年,思科(Cisco)公司成立,當時的人們只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1991 年的時候,思科公司擁有 300 名員工,銷售收入僅為 7000 萬美元,市場價值 6 億餘美元。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他於 1991 年加入思科,擔任全球銷售和運營高級副總裁,經過 4 年多時間,思科確立了在聯網工業所有主要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拓展了新的市場領域。
錢伯斯於 1995 年 1 月擔任首席執行官。2006 年,他被任命為董事會主席。在加入思科之前,他在王安實驗室(王安電腦公司的前身)工作了 8 年(1982-1990),在 IBM 工作了 6 年(1976-1982),並且曾擔任 MyCFO 的董事會成員。
圖源:維基百科
1949 年 8 月 23 日,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出生。在加入思科公司之後,錢伯斯將公司的年收入從 12 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 480 億美元;錢伯斯的遠見和領導力將思科打造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之一,使得公司的非公認會計准則每股收益增長超過了 3000%。
錢伯斯的成功案例——接手他人的“爛攤子”並且建造一個商業帝國——也曾在一個人身上發生過,這個人便是 1985 年於蘋果公司辭職的喬布斯;喬布斯當時從喬治·盧卡斯那裏收購了一家電腦動畫效果公司,並建立成了獨立公司:如今大名鼎鼎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我們如今的互聯網生活離不開路由器的支持,而世界上第一台路由器便在 1986 年由思科公司生產。1994 年,思科進入中國市場,並在上海建立了一個大型研發中心,在中美關係緊張的當時,錢伯斯的遠見再次發揮了作用;時至今日,思科公司的業務已經遍佈全球,並在 2014 年將思科中國的總部落户杭州,這是浙江、杭州第一次引進世界 500 強企業的中國總部。
1989 年的時候,如果蒂姆·伯納斯·李為自己發明的萬維網申請了知識產權,那麼如今的互聯網世界將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
萬維網(www)是 World Wide Web 的簡稱,也稱為 Web、3W 等。30 年前,即 1991 年 8 月 23 日,萬維網首次面向公眾開放,它是由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在瑞士的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內設計和部署的。萬維網的出現推動了互聯網的興起,並發展成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樣子。
因特網和萬維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特網早在 1969 年就已經連通,是指在不同節點(計算機)之間傳遞信息的網絡。而萬維網是指在互聯網這個網絡上用來存儲信息(如網頁和文檔)的空間。我們可以將萬維網比作神經元,將互聯網比作神經鍵。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1990 年,伯納斯·李開發了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超文本標記語言(HTML),統一資源標識符(URL),第一款 Web 瀏覽器和服務器,以及第一批網頁。其中,第一幅網頁在 1991 年 8 月 6 日上線,目前我們仍可以通過其原始 URL 訪問。但當時,它僅限於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用户。這幅網頁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解釋什麼是萬維網。
1991 年 8 月 23 日,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以外的用户被邀請訪問這些網頁,意味着萬維網公眾意義上的正式誕生。1993 年 4 月,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宣佈萬維網對所有人免費開放,引爆了萬維網的普及。伯納斯·李説:“如果不免費開放萬維網,完全由我個人來控制,它根本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普及。萬維網之所以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當初把他變成一套開放系統的決定是必要的。”
如果蒂姆·伯納斯·李當初沒有免費開放萬維網,可能如今互聯網的發展都要再緩慢一兩年——或許更多。如今“www”已經是家家户户的孩童都口口相傳的東西,它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人們相互交流的方式,以一次前所未聞的信息革命流芳百世。
現代電子遊戲玩家對於任天堂(Nintendo)和索尼(Sony)兩大硬件公司和其用户的紛爭如今已是屢見不鮮,但事實上,這兩家公司曾經關係十分甜蜜,曾共同開發過一個 SFC(遊戲主機名字)的 CD-ROM 系統,並且索尼在 SFC 上發佈了幾款遊戲。但是兩家公司當時對於 CD 光盤的觀點出現了徹底的分歧,儘管 CD 承載的遊戲儲存空間遠超卡帶,任天堂依舊堅持不看好遊戲 CD 化的未來,索尼則我行我素,基於 CD 開發了一款名為「PlayStation」的原型機——也便是如今 PS5 的鼻祖。
這個分歧的開始引發了後續的許多爭端,在後續微軟的加入之後,微軟、索尼和任天堂鬥了半個世紀至今。而家用主機 N64 的誕生,便是因為索尼開發了「PlayStation」,任天堂撕破臉轉而與飛利浦公司合作開發 CD-ROM,並開始思考如何研發下一代主機。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1993 年 8 月 23 日,任天堂社長的女婿荒川實,與美國公司硅圖(SGI)談妥後,確定由 SGI 替任天堂打造次世代主機的系統。而任天堂以“Nintendo N64”命名新的主機更是充滿了怨念,因為索尼的「PlayStation」(PS)所用 CPU 當時是 32 位,而 N64 的 CPU 是 64 位。
在當時,許多的人相信,只要任天堂手中還有自家遊戲諸如馬里奧、塞爾達傳説等第一方遊戲,還有 Square、Enix 兩間公司的護航下,索尼的威脅不值一提。但好景不長,在 N64 的記者會上,Square 演示了新作品 Final Fantasy SGI,短短的 1 分多鐘的 CG 片段,卻已經超出了機器本身的負荷;但是任天堂永久冥頑不靈,不願意換成 CD-ROM 裝載遊戲,使 Square 公司選擇與任天堂分道揚鑣。
固執於高成本低容量的卡帶、第三方收費策略的嚴苛、市場營銷的失利共同導致任天堂遭遇了滑鐵盧式的失敗,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 Square 公司加入了索尼的陣營,宣佈 Final Fantasy VII 將在 PS 平台上發售,使得 N64 在發售初期就遭遇困難。Final Fantasy VII(最終幻想 7)如今是世界遊戲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以一己之力奠定了 PS 一家獨大的格局,並將最終幻想的 IP 徹底做大。
但是,N64 的教訓讓任天堂獲得了一個新發現:N64 的手柄。從今天的眼光看,N64 的手柄堪稱遊戲史上最重要的輸入設備,其意義甚至大於街機搖桿和十字鍵。它有 4 個堪稱劃時代的設計:模擬搖桿,扳機按鍵,震動,雙方向鍵。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博客(Blog)是 Web Log 的縮寫,也可以稱為“網絡日誌”,如今博客已經是社會媒體網絡的重要部分,主流的新浪微博便取了“微型的博客(MicroBlog)”寓意,在博客的基礎上進一步輕度化。CSDN 作為專業開發者社區,被使用最多的便是博客功能,很多技術者使用博客一方面幫助自己記憶,一方面也能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那麼,你知道博客的起源是怎麼樣的嗎?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博客的概念在 1998 年便誕生,但直到 2000 年才正式開始流行,而博客進入中國則是在 2004 年的木子美事件,讓中國民眾瞭解到了博客,並運用博客;1999 年 8 月 23 日,Pyra Labs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家大規模博客服務的提供商 Blogger,Blogger 的成長速度驚人,曾創下單月過百萬註冊用户的紀錄。但這個賺錢的態勢沒有一直持續下去,最終,谷歌(Google)看到了商機,2003 年收購了 Blogger。
Google Blogger 現今還是 Google 提供的免費博客服務,提供中文界面,是一個很成熟的中文博客發佈平台。雖然無法從國內訪問,但依然有很多國外用户在使用這個服務。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從 1984 年的 Mac OS System1 問世起,macOS 已經演變了 37 年。蘋果的新用户們可能對 Mac OS X 的名稱感到陌生,其實這是 macOS 的老稱呼,是同一款操作系統的舊版本名稱,蘋果公司於 2016 年將 OS X 改名為 macOS,與 iOS、tvOS、watchOS 相照應。Mac OS X 10.2 “Jaguar”操作系統在 2002 年 8 月 23 日正式發佈,它是 Mac OS X 的第三個版本,算上來是 macOS 的三哥。
Mac OS X 10.2 “Jaguar”的歷史意義是帶來了現今果粉們十分熟悉的 Bonjour 協議。Bonjour 蘋果的 IETF 開放協議,允許電腦通過網絡目錄列表服務“發現”聯網的設備。比如説一個聯網且支持 Bonjour 的打印機可以在沒有進行用户設置的情況下“發現”並且連接一部支持 Bonjour 的電腦。這項技術現在被用於 iTunes 音樂共享和 iChat。
這一代的 Mac OS X 裏,蘋果增加了許多對微軟 Windows 的網絡和微軟 Windows 共享協議的支持。並且通過應用程序改善了用户界面的相應速度,並極大的提高了整個系統的速度——不過,在當時仍不成熟的操作系統還是令不少用户感到了些許速度上的遲鈍。
騰訊在 2012 年的今天上線了曾叫做“官號平台”和“媒體平台”的微信公眾平台,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但很多人依舊沒有想到,公眾號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數據庫,一個對個人和企業都極其重要的信息管理平台,徹底改變了微信的生態環境和意義。走到街上,每個人的手裏都握着一台智能手機,公眾號的推送可以直接增加企業的知名度和產品的影響力,而這一切只需要一個人運營,就能抓住商機。
圖源:CSDN 下載自東方 IC
歷史上的微信公眾平台經歷了不少演變。比方説在 2013 年,微信公眾平台做了個大幅調整,微信公眾賬號被分成訂閲號和服務號,運營主體是組織(比如企業、媒體、公益組織)的,可以申請服務號,運營主體是組織和個人的可以申請訂閲號;這個改動一直沿用至今,現在我們拿出微信是無法隨便申請服務號的。
而修改錯別字的功能直到 2018 年 2 月 8 日才誕生,每篇文章允許被修改一次,修改範圍僅限正文內五個字。這個限制的初衷是防止企業進行虛假宣傳——但是直至今天也有人在不斷吐槽它,指出公眾號編輯器的不合理。
2018 年的 6 月 27 日,微信公眾平台正式上線開放轉載功能,文章可以直接被轉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又解除了一項限制。而在 2020 年,微信公眾號在文章底部新增了“分享”和“贊”。
微信公眾平台帶來了龐大的流量紅利,對於作者的更新速度和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由於微信本身的龐大用户羣體,公眾號仍具有巨大的優勢。公眾號打破了傳統的博客等形式,你可以在你的文章裏任意編輯和排版視頻、圖片、表格、語音和文字,提升文章的質量。在高速發展的流量時代,沒有人可以斷言未來如何,如果想尋求改變,或許應該此時此刻開始動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