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雖成為國家大基金投資表現最佳的企業,但在各種障礙下,陸半導體自主化進程難前進。
大陸半導體廠武漢弘芯近來傳出財務危機,加上專案項目細節未明,使得導致國家大基金、其他股權基金無法導入資金,甚至連大陸引進第一台高階ASML光刻設備遭抵押,驗證去年才就任武漢弘芯執行長、台積電前共同營運長蔣尚義今年6月萌生退意的傳聞。國家大基金也在近期揭露投資表現,以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最為亮眼,但向ASML訂購機台遲遲未能出貨,大陸半導體自給率70%遙遙無期。
綜合陸媒報導,隨着陸企公告2020年上半年財報消息接近尾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大基金)所投資的24家陸企上半年合併營收達698億元(人民幣,以下同)、年增13%,合計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56億元、年增47%。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某些還處在轉型期,其收入並非主要來自半導體業務,導致在該產業的量體不足,甚至是由某幾家大企業支撐整體收入表現。以上24家企業涵蓋整個半導體產業鏈,包括半導體材料;生產設備、晶圓代工、封裝測試以及IC設計等,且多半為各自領域的龍頭企業。
其中收入最高的,中芯國際,達131.61億元,約佔整體18.85%;大陸封測廠龍頭長電科技則是以營收119.76億元居次,第三名則是由ASIC設計、印表機耗材供應大廠納思達的98.89億元拿下,3者就佔整體上半年營收逾50%。
中芯國際受惠於晶片需求強勁,Q2合併營收9.39億美元、年增18.7%,淨利1.38億美元、暴增644.2%,創單季新高,預計Q3續增,2020年資本支出從43億美元上調至67億美元。
然而,中芯國際目前擴產的目標為28奈米制程,與原先市場預期的14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有落差,加上中芯國際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美國加緊禁令下預料無法出貨給華為。也就是説,若想依靠中芯國際加快大陸半導體自主化進程,仍還有段距離要達成。
中芯國際2018年5月向ASML訂購價值1.2億美元極紫外光(EUV)光刻設備,就因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以及美國政府在背後施壓,中芯國際的採購至今仍等待荷蘭政府核准。
據外國財經媒體報導,荷蘭政府在中美科技爭霸之下,開始介入該國晶片商的業務,除了ASML,自駕車和資料中心晶供應小廠Smart Photonics也遭到荷蘭政府阻攔,希望藉此降低荷蘭經濟對大陸依賴性。此外,根據最新美國對華為禁令顯示,美國以及外國電子自動設計(EDA)工具供應商恐怕也無法出貨華為,未來是否擴大到其他陸廠值得關注。
回到武漢弘芯,據報導指稱,該公司二期工程用地未完成土地調規和出讓,且專案缺少土地、環評等支撐材料,更有積欠大筆款項,去年風光舉行首台高階ASML光刻設備進廠儀式,將用來生產7奈米的光刻機台,當時武漢弘芯耗資200億美元建廠,以及邀請蔣尚義出任執行長,並挖角大批前台積電工程師組成研發團隊,如今卻爆發營運危機,這使得將該公司列為重大項目的武漢市政府相當尷尬,也無疑是對北京當局想在2025年半導體自給率提高至70%的目標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