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策 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一項新紀錄,今天轟動整個物理界。
在15℃温度下,竟然也能觀察到超導現象!
這就是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最新研究,他們設計出了一種新型氫化物,可以在這般「高温」下,無任何電阻地導電。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温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這也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温超導體。
今天,Nature也以封面的形式對其報道,意義之重,可見一斑。
西班牙巴斯克大學凝聚態物質理論家 Ion Errea認為:
這是第一次真正聲稱發現了室温超導現象。
劍橋大學的材料科學家Chris Pickard評價道:
這顯然是一個里程碑。
首個室温超導體
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將兩種氫化物混合在一起,然後在超高壓下讓整個混合物重新組合。
他們選擇了硫化氫(一種臭雞蛋氣味氣體)和甲烷(天然氣主要成分),將這兩種物質與鉑電極一起放在金剛石砧中。
金剛石砧是兩個“尖對尖”金剛石,在二者之間可以產生巨大的壓力,可以達到幾百萬個大氣壓。
當壓力超過4萬個大氣壓時,研究人員用綠色激光照射數小時,破壞硫-硫鍵,從而形成硫-氫化合物。
在175萬個大氣壓下,樣品冷卻至-93°C就會發生超導轉變。如果繼續增加壓力,超導轉變的臨界温度會不斷提高。
當到達到267萬個大氣壓時,只需把樣品降低至15°C,就能看到電阻消失。
除了電阻為零外,科學家還發現了另一些超導的證據,比如在轉變温度下,這種物質屏蔽了磁場,這是超導體一項重要特徵。
為了尋找這種室温超導化合物,他們用廢了幾十對金剛石砧,每一對的價格3000美元。論文通訊作者Ranga Dias説:“我們研究的最大問題就是金剛石預算。”
金剛石砧產生的超導材料數量極少,大約是單個噴墨顆粒的大小。而且這種超導材料不夠穩定,只要放置過夜就會分解。
超高壓條件以及不穩定的性質,意味着這種室温超導體難以有實際性質,但這卻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室温超導體,探索超導體100多年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應用廣泛的超導體
超導體(superconductor),是指在低於某一温度時,電阻為零的導體。
超導現象是在100多年前,由荷蘭物理學家昂內斯發現。他把汞降低到4.2K(約零下269度)時,發現汞的電阻突然消失,因此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除了「零電阻」外,它還具有「完全抗磁性」和「磁通量量子化」的特點。
完全抗磁性,又稱邁斯納效應,能讓超導體內部的磁感應強度為零,及超導體排斥體內的磁場。這種特性最大的用途是用來做磁懸浮。
磁通量量子化,又叫做約瑟夫森效應,指當兩層超導體之間的絕緣層薄至原子尺寸時,電子對可以穿過絕緣層產生隧道電流的現象。
超導體中的磁通量量子化可以用來製造超導計算機。
除了這些高大上的設備,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超導體,比如醫院裏的核磁共振成像,還有手機信號基站也需要超導體來製造濾波器。
然而,超導體的低温限制,成了它的阻礙它應用的最大侷限。
直到1987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朱經武發現了液氮(77K)温區的“高温超導體”釔鋇銅氧,才讓超導體應用更加廣泛。
但科學家們希望能夠找到一種無需冷卻,在室温下即可使用的超導體。
這也正是此次發現能夠引起如此反響的原因——是科學家們苦苦探尋了幾十年的一種超導體,提高温度意味着不需要複雜的冷卻設備。
要知道,此次的研究要比去年的最新進展足足高出了30多攝氏度。
除了高温這個侷限性外,還有就是高壓。
超導體只能在極高的壓力下存活,相當於接近地球中心的壓力,相當於馬裏亞納海溝壓力的40倍。
因此,也正如研究作者所説,這意味着它不會有任何直接的實際應用。
儘管如此,物理學家們仍然希望,這個超導體能夠為開發在較低壓力下工作的零電阻材料鋪平道路。
5年追夢成真
5年前的德國物理學家的發現為找到室温超導體敲開了大門。
要知道為何氫-硫-碳會成為室温超導體,我們先介紹一下超導的原理。
在正常狀態下,電子以個體形式運動,碰撞到原子就會產生電阻。
而在超導體中,兩個電子會配對形成所謂“庫珀對”(Copper pair)。一旦電子結伴,它們就會以量子液體的形式無阻礙地通過導體,讓電阻徹底消失。
庫珀對的形成可以這樣通俗理解:
當帶正電的原子被電子吸引後,就會聚集起來,這裏正電荷多一點,自然會吸引別的電子過來,這兩個電子即完成配對。
顯然原子質量越重,就越難被電子吸引,電子也就越難形成庫珀對,因此科學家把目光瞄向了最輕的原子——氫。
但問題是,常壓下固態氫中沒有自由電子。只有高壓改變固態氫的結構,讓氫釋放出電子,才有可能形成庫珀對。此時氫變成了一種金屬狀態——金屬氫。
△ 木星內部可能存在金屬氫
1968年,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家Neil Ashcroft預測,金屬氫在常温下應該是超導體。
然而,要讓金屬氫變成超導體需要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以現有實驗室條件難以達到,倒是木星內部有可能滿足這樣的條件。
△ 科學家用高壓制備出金屬氫
2017年,哈佛大學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製備出金屬氫,但壓力不足以讓其變成超導體。
Ashcroft將希望寄託在富含氫的化合物上,這類化合物獲取能在稍低的壓力下變成超導體。
但添加多少比例的氫是個技術活。如果添加太少,化合物就不會像金屬氫那樣超導。如果添加太多,那麼化合物超導所需壓力太大,實驗室裏難以達到。
終於在2015年,德國科學家Eremets發現,一種氫和硫的化合物在-70℃時轉變成超導體。
2018年,同樣是Eremets的團隊發現了冰箱温度下的超導體氫化鑭,這種物質在-23℃、170萬個大氣壓下變成超導體。
作者、團隊介紹
這項研究的團隊,來自羅切斯特大學。
△Ranga Dias
Ranga Dias,是這次研究的通訊作者,本科就讀於科倫坡大學,攻讀的是物理和數學專業。
2007年, Dias搬到美國華盛頓,開始了他的博士工作,領域聚焦在極端凝聚態物理領域,專攻簡單分子系統中的超導和絕緣體金屬過渡。
△Nathan Dasenbrock-Gammon
Nathan Dasenbrock-Gammon,本科就讀於在北肯塔基大學,目前是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專業的博士一年級學生。
△Ray McBride
Ray McBride,是羅切斯特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正在攻讀機械工程碩士學位。2018年,我獲得了SUNY Geneseo的物理學學士學位,擔任過導師和實驗室講師。
超導體若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起來,對人們的生活影響肯定是巨大的。
當然,這條路是「道阻且長」,雖然已經翻過了一座大山,但還有諸多問題待解決。
對此,作者也表示了他們研究的下一步:
製造無需高壓力、穩定的高温超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