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網絡公益課堂當遊戲營銷場所
■ 社論
對於網絡直播課堂,監管層面應該對營銷行為明確標準,規定出清晰的底線,完善監管空白。
據報道,今年2月初,有直播平台稱“停課不停學”,開通免費上網課渠道。可該直播APP一打開,首先彈出的是各種網遊的興趣選項,學習欄目被放在最後,要進行網絡學習,先要瀏覽大量遊戲、交友信息;所謂的免費網課頁面中,也有大量精心包裝的遊戲廣告。類似的情況不止出現在一家平台。對此,有平台回應稱,無主動商業性推廣的目的,平台也進行了緊急修改,目前相關板塊的廣告已下線。
受疫情影響,在此前一段時間,上網課成了各年級學生的“剛需”。有些直播平台推出免費網課,給孩子們免費的課程資源支持,本是好事。但不論是否持有商業性推廣的目的,個別平台按捺不住營銷衝動,藉機推廣網遊的行為,都讓這好事變了味道,似乎成了一場對學生羣體的“精準收割”。
客觀而言,資本也要逐利。直播平台推出免費課程,做些無傷大雅的廣告植入,本無可厚非。問題是,網課不是營銷時機,在網課頻道中加入大量精心包裝的網遊、交友等信息,與學習的目的相悖,顯然是荒腔走板。
尤其是對中小學生而言,自身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也容易受到這些網遊營銷信息的誘導。有報道中就提到,有學生在上課時卻玩起網遊;也有初中生花三萬多元購買遊戲裝備以及打賞。很明顯,雖然這些平台自稱以“停課不停學”的初衷開通網課頻道,但給孩子的未必就是良好的學習環境,也可能是挖坑。
這不是孤例。疫情發生後,網課平台如雨後春筍般生長,但也存在不少亂象:有的直播課堂就因頁面顯著位置售賣網課教師的“明星”周邊產品,直播頁面顯著位置設置“送禮”按鈕等問題,被家長投訴。這也要求,對於網絡直播課堂,監管層面應該對營銷行為明確標準,規定出清晰的底線,完善監管空白。
這裏面,維護良好的網課生態,也需要平台方發揮主體作用,認真履行管理職責,加強自律,對相關問題及時監督和反饋,而不是一味地把學生羣體看作流量池,為追逐利益而忽視網課環境的建設。
直播平台要盈利,但不能打着公益的幌子暗度陳倉。不得不承認,在一切以流量至上的邏輯下,這種名實不副的做法不是個案,平台需要端正價值觀,別混淆了公益與商業的邊界。
雖然目前各地學生都已經陸續開學,但網課作為一種特殊的學習形式,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此次個別平台“借網課推廣手遊”被輿論質疑,也給瞄準學生羣體這塊流量蛋糕的資本提了個醒,別把網絡課堂當成營銷場地,別掛羊頭賣狗肉。畢竟,網課面向的是成千上萬的學生,對他們來説,教育才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