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年一度的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如期而至,大會公佈和表彰了2019年度獲獎項目。獲獎項目凝結着無數湖湘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彰顯了湖湘智慧。這些項目和我們的生活有何關聯?6月10日起,紅網時刻推出《走進“高精尖”》系列報道,帶你走進獲獎項目背後的故事。
桂衞華率領團隊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的“硬骨頭”。
“這些年來,很多人問過我,我們團隊是怎麼做的?”
“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寫在中南大學民主樓前的“求實”二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桂衞華的回答。
多年來,桂衞華領銜的中南大學有色冶金過程智能自動化創新團隊,瞄準國家綠色高效生產的重大戰略需求,圍繞制約我國有色金屬工業自動化水平提升的共性科學技術難題,創建了複雜有色冶金過程控制理論與方法,突破了鋅、銅等冶煉過程優化控制,鋁電解高效節能控制、鋁合金構件加工裝備智能控制等自動化關鍵技術,成功應用於我國大型有色冶金企業,經濟社會環保效益顯著。
6月10日,在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上,團隊榮獲省科學技術創新團隊獎。
“解決卡脖子問題”
有色金屬是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的基礎原料和戰略物資,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迅猛,但面臨着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嚴重製約,節能降耗減排形勢嚴峻,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能耗利用、環境污染和礦物回收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桂衞華表示,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有色冶金自動化的水平低。“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導致我國不少企業遇到了卡脖子問題。”
“國外賣給我們的核心工業軟件十分昂貴,一套軟件可以賣到幾百萬。”桂衞華説,有些企業付了大價錢,直接使用起來卻很不理想。
“一定要用我國自身科技力量來提升有色冶金自動化技術水平。”多年來,桂衞華率領團隊跑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有色金屬企業,瞭解中國有色金屬企業生產一線整體自動化裝置。
在此基礎上,他和團隊圍繞冶金過程的建模、控制和優化,展開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建立了複雜冶金過程智能集成建模與優化控制的技術框架,提出了一系列以智能優化方法為核心的集成優化控制技術,併成功應用在各種有色冶金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幫助科技企業攻克“卡脖子”難題。
“研究從需求出發”
上世紀90年代,受株洲冶煉集團的邀請,有色冶金智能自動化創新團隊設計出一套分時供電的解決方案,在當時引發了全國濕法煉鋅行業向株冶學習的風潮。當時整個課題的研究經費只有13萬,放在今天簡直難以想象。桂衞華和團隊一頭扎進現場,做了八個月的連續生產工業實驗,最終發明了分時供電的調度技術及配套的電解沉積過程電流密度、電解液温度及酸鋅濃度的智能控制技術等,大幅降低噸鋅電耗和用電費用。
“我們做研究,必須要深入瞭解工藝流程和生產過程的實際需求。”團隊內的中南大學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繫系主任蔣朝輝説。
團隊內的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陽春華補充道,“我們團隊的研究主要從工業需求出發,挖掘發現關鍵技術難題,創新提出有效解決方案。”
“我們的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落地,要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變化,使老百姓感受到這種變化。”桂衞華始終相信,工業智能領域研究的使命,就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添薪續力。
40年傳承形成的“向心力”
“我的導師還在時,我們就有了這個團隊,現在已經過了快40年。”桂衞華介紹,經歷一代一代的傳承,團隊的文化和精神積澱愈加豐富。
“老實做人,踏實做事。強調敬業和奉獻這個共同的價值觀,是我們團隊最大的寶藏。”桂衞華説。
中南大學有色冶金過程智能自動化創新團隊始終注重形成合力,打造共同成果。“你做軟件,他做硬件;你做檢測,他做控制。最後形成合力。”桂衞華説,一項研究工作雖分成幾個板塊,但大家緊密合作,朝着共同解決問題的目標努力。
“這種情況下,帶頭人的站位顯得更為重要。”陽春華認為,桂衞華院士高瞻遠矚的洞察力和對前景方向的把控力,是他的個人魅力,也是打造團隊的不二法寶。“有了目標,就能夠團結一幫人,讓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目標努力。”
“我國有十分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基礎,工業智能化領域更要搶佔先機。”古稀之年的桂衞華,談起研究的前景,滿懷希望和充滿信心。
本文鏈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6/11/736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