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中集冷藏箱製造有限公司是青島最早一批工業互聯網標杆示範項目,也是中集集團兩化融合、智能製造排頭兵。全力建設的智能製造工廠令製造週期縮短30%、現場在制率下降50%、利潤率提升近5個百分點。實踐7年,眾多“光環”籠罩,關鍵指標大幅改善,在很多人眼中,這家企業絕對算得上成功。
但當你走進這家企業,聽工作人員親身講述,他們會告訴你,“一切才剛剛開始”。
“持續改善,永無止境”這是印在企業車間調度室牆上的一句話,也是所有參與工業互聯網項目的員工奉行的“工作指南”。在青島中集看來,進行工業互聯網改造,企業永遠在路上。基礎網絡、自動化設備、生產系統、財務系統,這些都只是起點。如何讓這些基礎設施更好“為我所用”,實現轉型升級,則是一門需要不斷探索、更“高深”的學問,不僅涉及技術問題,更涉及管理思想。
對即將踏上工業互聯網之路的企業,謹記這一點能少走不少彎路。工業互聯網是網絡、平台,但更是一種理念。企業擁抱工業互聯網,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和更新只是表象,管理思想的升級和變革才是精髓。
青島中集也正因為深諳這一點,工業互聯網之路才走得堅實。
讀懂一幅手繪牆體“塗鴉”
在企業車間,有一幅手繪牆體“塗鴉”。只要看了這面牆,這家企業的故事就讀懂了一半。
塗鴉分為左、中、右三部分,左側是物聯網、ERP、MES等各種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右側是節能、環保、品質、標準化作業等工廠運行要求,二者有一個共同的指向數字化精益製造。“精益製造是我們的‘2025目標’,也是我們工業互聯網的靈魂。”帶領參觀的工作人員這樣介紹。
精益製造,一種起源於豐田的管理思想,簡單説就是企業降本增效。對青島中集這樣的集裝箱製造企業來説,針對應用場景的新模式、新業態創新需要突破的障礙仍較多,企業內部的技術和工藝創新,生產及管理成本控制則成為轉型升級的率先突破點。
清晰的頂層設計是青島中集能取得較好成果的重要前提。很多人都説,工業互聯網是“一把手”工程,不僅因為搞工業互聯網需要大量資金、人力,更因為它還觸及企業最深層次的東西,如管理理念、戰略方向。
“搞工業互聯網也好,智能製造也罷,都是工具和手段。大家都知道信息流、物料流打通,大量數據被抓取,但更關鍵的是,這些東西要怎麼用。”青島中集企業管理部副經理耿峯説。
工業不同於商業,即使看似最簡單的生產製造流程,背後都有獨特的工業機理。物料該如何計劃、訂單該如何排產、工序先後如何安排、生產節拍如何控制,毫不誇張地説,每一個環節都是個性化的。只有企業用清晰的管理思路和需求為牽引,工業互聯網改造才能避免“水土不服”。
青島中集計劃副主任李勇對此就有很深感觸。2014年前後,企業一期項目正式啓動,搭建生產環節的神經中樞系統MES。生產系統上線不像辦公軟件,裝上就能用。“所有生產相關的內容都要信息化、透明化,比如操作規程、指南,這些必須由企業內部人員來完成。”李勇説,“這些都需要我一條一條理順,寫下來,導入系統。”
但更重要的還是生產上的個性化痛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李勇逐漸明白,雖然請來的這些軟件企業和專家都有很多經驗,但要將這些經驗落地,還是要依靠企業內部人員。“比如,我們要降低庫存,專家會告訴我們通常應用的幾種方法,但是究竟要哪種方法,需要我們自己來決定。當時,我們希望實現車間物料的日清日結,所以才能迅速找出最適合的方法。”李勇説。正是因為供需精準匹配,一期項目完成後,物料庫存降低了50%。
“作業 改善”永遠在路上
目前,青島中集工業互聯網改造已進行到第三期。第一期完成生產端的MES系統搭建,第二期升級管理端的財務和資源管理系統ERP、全面推進廠內物物互聯的物聯網,並初步將MES與ERP打通,探索業務與財務一體化的運營管理升級;第三期全面構建“業財一體化”生產模式。
如此劃分只是便於項目管理和區分。事實上,在工業互聯網改造這件事上,一旦啓動,就沒有終點。不論在生產端還是管理端,企業的管理思想用軟件固化、提升,運行中新問題、新需求、新理念出現,再反饋到軟件和系統中,如此不斷升級迭代。用企業工作人員的話説,“作業 改善”永遠在路上。
在青島中集,自2015年開始,每週四下午都會固定召開聯席例會,目的就是不斷推進工業互聯網項目的持續改善,真正實現數字大腦指揮下的“業財一體化”生產模式。不僅信息化人員參會,銷售、採購、計劃、生產、倉儲、質量,只要與當週溝通事項相關的部門,都要派出直接相關負責人蔘會。大家共同討論一週來出現的問題,哪裏有堵點、哪裏有信息孤島,找出解決方法。落地的每一項舉措,最後都會固化到企業的信息系統中。
最近,李勇就與銷售人員一同解決了一個訂單排產方面的問題。大概幾周前,車間開始頻繁出現“插單”問題,原本已經排好的訂單生產計劃,總是被新訂單打亂,連鎖影響物料準備等各環節。
問題的出現,與近期銷售人員加大力度拓展新客户、新訂單有關。經過一起梳理整個從接單到排產的流程,大家發現提升銷售端和計劃端信息對稱程度,將排產系統進一步精細化,不僅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還能將整個生產製造週期再縮短一天。“方案已經用軟件程序固化下來,目前運行良好。”李勇介紹。
在李勇看來,這種定期溝通機制在企業推行工業互聯網過程中不可或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企業上層要求與基層員工實踐之間不匹配的“兩張皮”問題。該有的系統都有了,不代表最後能拉動企業效率提升。用他的話説,“大家都在做正確的事,但結果未必正確。”搞工業互聯網7年,李勇認為這是一件苦差事,因為他不僅在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工作。
推進工業互聯網,人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人的觀念和意識逐步提升,人員的管理方式也將發生變化。尤其是針對一線產業工人,90後、甚至00後已開始擔當主力軍,用好工業互聯網工具,變革管理方式,才能更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工業互聯網不會帶來想象中的那種黑燈無人工廠。尤其在國內,企業面臨的問題更多是如何將工業互聯網與勞動力問題融合好。”耿峯説。
今年,青島中集就將開始探索升級勞動力管理。生產過程的數字化已經能將每個一線工人的工作狀態透明化展現出來,工作節拍、每天工作完成量、操作是否規範、技能水平高低這些都一目瞭然,甚至當一天工作結束,系統能實時告知工人當天的工作收入。這與過去傳統人員管理截然不同。有了這些,企業用工就能更加靈活,工人也能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崗位。(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