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互聯網的商業、風口、熱點現象,就必須要深入的理解”流量“這個概念。本文從流量的視角,去看看直播背後的邏輯。
要理解互聯網的商業、風口、熱點現象,就必須要深入的理解”流量“這個概念。“流量”這個概念這個太宏大了,我會寫一系列的文章介紹互聯網“流量”,當然了,這個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只要互聯網在進化,“流量”就會一直在變化。就像我看過的一本書 《流量是藍海》,這本書是必要商城創始人畢勝對流量的思考。
畢勝是百度搜索的高管,精通搜索流量,他在回顧自己經歷的時候提到:
“我當時覺得我對互聯網流量的理解太透徹了,加上我百度的資源和人脈,流量從來不是我考慮的問題。結果他去打磨供應鏈,而在這段期間,移動互聯網崛起,流量的邏輯完全變了,百度也失去了對流量的掌控力” 。
你能想象的是,他這個創業自然是沒有好結果,並且他那段時間得了抑鬱症。後來怎麼走出來的,以及它最後對流量是怎麼理解的,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本書。
如果我是保安,我一定會問“流量” 這樣一個哲學問題:你是誰,你走哪裏來,你要到哪裏去。如果你把互聯網產品的邏輯簡化,其實本質上就是這個哲學命題。我的用户是誰,我需要從哪裏找到他們,找到他們之後,我要把他們送往哪裏,這個流量的目的地,我把它成為流量的承載體。
這裏我可以幫你從流量的載體這個視角去看一下互聯網,在PC互聯網時代,我們從百度搜索找到用户,然後把這些用户送到我們自己的PC網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APP比較火的時候,我們從App應用市場找到用户,把這些用户送到了我們自己的APP上,微信公眾號火的時候,我們把用户送到了自己的訂閲號上,後面以此類推。
私域流量比較火,那麼我們把用户送到了微信個人號或者企業微信上。其實這個過程是流量的載體不斷變遷的過程,從網站、App,小程序,微信號,再到現在的企業微信。
把用户送到哪裏,核心要考慮的要素就是轉化和留存。轉化率越高,留存率越高,那麼就應該把用户送到那裏,在那裏完成用户變現的過程。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繼續往下思考。我們做產品技術的人天然的會從這些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入手,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這個流量的承載不是我們所謂的虛擬世界,而是我們現實世界的人,這一點是不是就非常有趣了,這就是我們所説的IP化。
IP化應該是很早就流行起來的概念,但是當時的IP化完全是從內容從業者的角度去做的,比如萬合天一的”萬萬沒想到“以及邏輯思維,樊登讀書會,這些都是純粹從內容的角度去打造IP和人設,他們其實就是流量的載體,但是他們把這些流量的價值僅僅用在了知識變現或者説文創產品的變現。
如何把IP 電商結合起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前期小紅書的網紅門做了一個這樣的嘗試,估計效果還比較好,但是小紅書也僅僅圍繞特定品類去打造人設,並且品類比較宅,大多數是女性化妝品為主。
IP 電商結合,最主要的矛盾 IP的打造需要圍繞一定的人設去做,純粹賣貨的IP曾經有過,但是也只是特定的品類,比如早期電視購物中的”候總“賣表,但是你讓”候總“賣女士內衣,就未必有人看了。全品類賣貨 IP 確實前所未有,這裏面就需要一個跨界的思維,從做產品技術的思維方式把IP做成一個產品,通過產品承載流量,然後在去做電商領域的變現。
再來看看直播,就是這樣的一個邏輯。現在很多人以為直播火,就自己進去,可能就是一個炮灰。沒有早期IP的打造,或者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基本上是沒有前途的。
不過我在這裏要説一下特例,就是互聯網的良心企業蘑菇街,Q3財報鉅額虧損,用自己的流量扶持直播賣家。當時自己去體驗了一下蘑菇街,那個APP產品註冊邏輯,莫名奇妙的,還好我是為了研究他,否則就流失掉了,我真為他們投入的廣告費心疼。
直播的生意的本質就是流量的變現,他並不是一個以用户為中心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的本質就是衡量流量產出比,李佳琪,薇婭的流量投入成本會越來越高,線上的流量永遠不是邊際成本遞減,而是邊際成本遞增的(過去三年的流量運營經驗如此,用户從100W到200W 和 從1000W到1100W,單個用户獲取成本呈現遞進狀態)。這個時候投資下一個李佳琪、薇婭就是最好的生意,商業世界就是這麼殘酷。
再回來説説蘑菇街,電商交易平台本質上也是流量變現的生意。這種生意最麻煩的是一定要挖掘低成本流量,並且持續的找到低成本流量,如果不對流量世界的變化確實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最後經營困難是大概率事件。
我甚至認為,像流量變現模式的公司,CEO整天研究方法論,哲學思考,宏觀戰略什麼的,真不如好好的洞察流量市場的變化趨勢,要麼就轉變為以用户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或者2B服務性企業。
蘑菇街雖然開啓了內容導購先河,但戰略上卻放棄了內容,給了小紅書崛起的機會。有贊早期做的是逛,這個完全是運營驅動的,白鴉並不是擅長,最終轉型做自己擅長的工具產品,然後崛起 。
當然了,這都是事後諸葛亮的評價,不過對於這些案例的總結,總會為我們決策有一丟丟指導。也許有人會説,説了這麼多,你行你上啊。抱歉,我也只能嗶嗶,我不行,我也上不了,缺乏那樣的能力。有時候承認自己能力不行,接受現實也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本文由 @貓叔玩流量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