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F翻湧的浪潮之下,是泡沫還是風口?

C2F翻湧的浪潮之下,是泡沫還是風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錦鯉財經

在人人可以貼張標籤高喊“我就是新零售”的時代,每個人都想將自己與新零售之間的故事講得更好聽一些,C2F作為其中商業觸角還未完全展開的領域,自然最容易成為故事發生的土壤。

反向定製成為C2F代名詞

“C2F”,顧名思義,C指的是消費者,F指的是工廠。C2F是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向工廠定製商品的一種新型電子商務模式。

因為是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向工廠尋求定製,省去了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這一方面可以讓消費者獲得更為滿意的商品,一方面可以讓工廠生產出絕不滯銷的產品進而節省資源。

在這種模式下,“訂製”成為重點,供需關係開始由消費者主導。

以茶葉市場為例,2016年,私人訂製茶葉開始火爆,資深茶葉愛好者不再滿足於市場上憑靠運氣的散茶,開始逐漸走茶園定製的路線。

湄潭縣蘭馨、沁園春、陽春白雪、芸香、怡壺春等知名茶企均採用專屬茶園私人定製營銷模式,以“您是我的茶園主,我是您的茶管家”為合作理念,聯結農户為消費者私人定製茶園。日前,這種模式已讓當地茶農的收入輕鬆過萬。

隨後的2017年,茶葉圈內“一棵古樹茶”的出現,以私人訂製認領茶樹的方式讓消費者與所愛之茶休慼與共,將茶葉私人訂製推向了高潮。

不僅僅是茶葉,具有一定價值的農副產品也逐漸開始了私人化定製的道路。位於青海當地的枸杞種植園的合作社,也陸續開始了私人化定製的道路。

將田塊編號,24小時視頻監控的查看,將藜麥,黑枸杞,雪菊等當地特有的農副產品進行認領,已經慢慢成為了當地合作社的一個選擇。這樣的方式讓消費者私人訂製自己產品序列的同時,也進一步優化了當地種植主們的作物結構。

主做農副產品的“物農網”,採取消費者認領認養的方式進行商業模式的開發與農副產品的銷售。“以終為始”的商業理念不僅讓消費者得到了自己的“初心”,還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自家農產品滯銷的可能,將資源進行最為有效的分配與利用。

農副產品屬於靠近原材料的領域,天然擁有私人訂製的優勢。除去剛需的產品,市面上經常供需失衡的其他產品非常適合C2F。以需求為導向,定製化生產,消費者擁有了安心而可靠的商品,農户們獲得了銷路。

而不論是網站的自搭建還是信息的聚合,互聯網都只是一種提供對接信息交互的手段而非平台。在此間,互聯網會逐步讓位於實體,從這個角度看,如果互聯網抓不到自身的優勢積極融入C2F,很可能在未來會逐漸被邊緣化。

“服務”,互聯網的專屬定製?

C2F作為供給側改革的概念先驅,在2017年十九大之後,搭上了政策的快車迅速尋求落地的姿勢。將消費者與工廠直接對接改變商業模式的想法無疑是正確的。但“C”與“F”之外,“2”的位置尤其關鍵。

商業模式可以在文字上隱去細節,但在實際操作中,“2”的存在不可避免,它是整個故事可以繼續講下去的核心所在。

“2”就是定製的核心,繼續拆解下去,迴歸模式本身,在這一模式之中,消費者對接工廠並不是重點,消費者對接工廠所做的定製才是重點。

以定製茶葉為例,這一區別直接導致了“茶園直銷茶葉”與“茶園定製茶葉”本質上的區別。直銷茶葉本質上並沒有改進茶園的種植結構,依舊是茶園為主導,滯銷後會造成浪費;而定製茶葉則優化了種植結構,以消費者為主導,不會產生滯銷。

除了農副產品以外,傢俱裝修,首飾珠寶,貴重金屬等高附加值的行業,私人訂製的走向也越來越明顯。

截止2019年10月份的統計數據,中國定製傢俱行業2800億元。定製品類也從單一的櫥櫃向全屋定製蔓延。家裝行業也成為最具C2F轉化優勢的行業之一。

與之伴隨的首飾珠寶,貴重金屬也逐步開始進入私人定製的領域為C2F做好預備姿勢。

相較於以上擁有實體產品的產業而言,互聯網在C2F方面則顯得有些違和。對比實體產業,互聯網更偏重於信息服務,優勢在於整合資源並最終會落腳在“服務”之上。“服務”會是互聯網C2F的未來嗎?

早在2014年,尚處於萌芽的C2F就與互聯網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

彼時,有機構聯手國內外旅遊局、航空公司發佈了“反向定製”旅遊產品。自此,“服務”作為C2F核心的私人訂製定製旅遊開始進入歷史舞台。

如今,在自助遊與跟團遊已不能滿足遊客更高需求的時候,定製遊逐漸進入互聯網視野,越來越多的傳統旅遊公司開始擁抱互聯網做定製旅遊服務。

據已發佈的《2019年中國旅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定製遊增速達到500%,2017年,定製遊服務的市場規模正式進入萬億級別,包括途牛,攜程在內的諸多互聯網企業都在積極佈局“定製遊”服務。

雖然定製旅遊一度被定位為C2B模式,但作為旅遊方案的提供者與資源的整合方,旅遊公司本身更像是以服務作為橋樑連接了景區與遊客。在這之間,服務本身成為了需要定製的“產品”。

互聯網C2F的道路還需更多探索

除了“定製服務”以外,近幾年互聯網企業也在進行不同的嘗試,C2F的商業道路正處於積累經驗的階段。

但越來越多對於C2F本身的誤解卻讓這一商業模式飽受詬病,如果不及時回頭,則很容易跌進輿論的旋渦。

單純以“消費者”+“工廠”很容易讓人誤以為1688等平台會是C2F的典型。基於此,“武漢大件會”集合眾多消費者進行商業直採被一度認為是C2F的點睛之筆。但實際上,這與拼多多或者義烏小企業批發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雖然拼多多帶來的“下沉市場”讓資本看到了又一個矯健的身姿,但拼多多自身也隱藏着諸多危機和輿論風暴,這一切並非C2F模式所具有的特點。

同樣,號稱工廠拿貨的直播也並不會是C2F在互聯網時代值得稱好的嘗試。直播賣貨並不能夠直達供需的起始,它們只是諸多競爭中不處在聚光燈下的優質商品所完成的反殺,本質上仍舊是自產自銷的商業邏輯。

與之類似的,各大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眾籌項目,無一例外都將“概念”作為一種先驗性的需求加諸在產品之上。這需要極高的商業準確度與對市場需求判斷的完成度,而難以把控的複雜性可能會背離了C2F模式的初衷。

眾籌的茶品如果質量過硬且獲得消費者認可,自然皆大歡喜,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要不就如同《上海堡壘》中,“上海大炮”模型一片慘淡的眾籌讓商品尷尬的掛在展示頁,要不就如同“空氣雨傘”這類智商税產品無情收割掉一票韭菜。

以上眾籌的兩結局,都與C2F的初心相去甚遠,只會造成更多的資源浪費,收穫一條走不通的商業道路。

除此以外,2018年的互聯網無人售貨被無數人追捧,一時之間,無人售貨被輿論炒熱,有關無人售貨是否是新零售,是否是C2F的討論一直沒有定論。但從商業模式本身來看,無人售貨雖然稱不上是C2F,但卻是互聯網進行C2F的一次創造。

近幾年,有關C2F的討論與實踐經常會讓人迷失在各種概念之中。但不論如何巧立名目,不論如何博人眼球,如果不能優化商業模式,不能給企業或個人帶來資源上的節省,質量上的提升,那麼就稱不上所謂革新或者顛覆。

沐浴在政策光環下的C2F如果只是一味用文字包裝,最終可能也只會譁眾取寵。如何真實有效的通過互聯網本身的優勢融入進具有可行性的商業模式才是互聯網企業應該考慮的重點。

從這個角度而言,互聯網C2F的商業道路,也許仍需更多探索。

【鈦媒體作者介紹:錦鯉財經,深度有趣好運氣,公眾號:jinlifin。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5 字。

轉載請註明: C2F翻湧的浪潮之下,是泡沫還是風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