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關於地球上的氣候變遷,有一個概念叫做“冰河時期”,如果在一段時間,地球上出現持續的低温,大陸冰蓋大規模向赤道延伸,那麼,這段時間就是“冰期”,冰期結束之後,全球會出現温度升高,冰蓋向兩極退縮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的時期,被稱為“間冰期”,冰期與間冰期反覆交替,就是一個完整的冰河時期。

近20多億年以來,地球上的氣候總是在冰期與間冰期之間反覆交替,共出現了5次冰期,現在,地球上的氣候正處於第四紀大冰期的一次間冰期內,第四紀冰期開始於258萬年前,並延續至今,約在1.14萬年前,全球氣温普遍升高,大陸冰蓋向兩極退縮,進入間冰期,現在南極和格陵蘭島的大冰蓋,可以看作是上一次大冰期遺留下的冰蓋。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南極的冰蓋

所以,地球上現在的氣候,相對於冰期來説,總體上是温暖的,但是,與地球上出現的温暖期相比,並不算太温暖。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地球上的温度之所以會出現波動,大致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第一,太陽活動的週期性變化,

地球上最根本的最主要的熱量來源於太陽輻射,因此,太陽在銀河系位置的變動以及太陽本身的能量輸出的變化,都也會影響到地球上氣候的變化;

第二,地球軌道的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也圍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軌道的離心率、轉軸傾角(自轉軸與軌道平面的交角)等因素的變化,會影響到太陽輻射進入到地球的角度與數量,並進而影響到地球氣候的變化,例如,地球自形成以後,自轉傾角在22.1度至24.5度之間徘徊,當地球自轉傾角減小時,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就不會特別明顯,也就是説夏季會變得涼爽,冬季會變得温暖,涼爽的夏季,會導致高緯度地區的冰川融化量減少,而冬季再温暖,也不可能融化冰川,這可能也是歷史時期,冰川向赤道延伸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地球上大氣的組成成分,火山運動,板塊構造等等也會影響到地球氣候的變化,

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屬於温室氣體,温室氣體含量增加,温室效應就會加強,氣候會轉暖,而氧氣含量增大,地球上的氣候就會轉冷,24億年前至21億年前,出現的新太古代大冰期(已知的第一次大冰期)即是地球上氧含量的突然增加導致的,而8.5億年前到6.3億年前發生的前寒武紀大冰期(已知的第二次大冰期)的結束,則要歸功於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前寒武紀大冰期,地球上生物的光合作用非常微弱,火山活動噴發出的二氧化碳,不能被生物用來進行光合作用,於是就在地球上逐漸累積,當温室效應達到一定程度,地球上的冰川就大量融化,走出了冰河時期。板塊運動會阻斷洋流,使得地球上熱帶海洋與温帶海洋之間的冷熱交換出現阻礙,如果暖流不能到達高緯度地區,那麼,高緯度地區則會出現嚴寒,板塊運動除了會影響洋流,還會影響大氣的流動,洋流與氣流的變化,都會對氣候產生深刻的影響。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火山活動也會釋放二氧化碳

地球現在正處於第四紀冰期的一個間冰期內,近1.14萬年以來,從總體上看,氣候是温暖的,但是在這1萬多年當中,氣温也在波動,波動的尺度在幾千年與幾百年之間,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小冰期,即明清小冰期,最近的一次温暖期就是中世紀温暖期,世界歷史上所謂的中世紀温暖期,大致相當於中國的北宋時期,因此,北宋時期的氣候肯定要比明清時期的氣候要温暖,而在更早之前的殷商時期,中國的黃河流域甚至有大象和犀牛的分佈。魏晉南北朝時期,則是一次寒冷期,有些年份,甚至比明清時期還要寒冷,西漢和唐朝則是温暖期,唐朝的時候,四川盆地有荔枝分佈,楊貴妃吃的荔枝,其實來自於四川盆地,説明,楊貴妃生活的年代,氣温比現在還要温暖。不過,近一萬年以來的氣温波動,與冰河期、間冰期之間的數萬年、幾十萬年尺度上的氣温波動相比,變化幅度仍然是很小的。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明清小冰期時期,歐洲的冬天

一般認為,明清小冰期,結束於1850年前後,自1850年以來,地球上的氣温開始緩慢升高,這一時間點,恰好與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的時間點吻合,因此,大部分的科學家都認為,此次全球氣温升高與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氣體的排放量增加有關。

即使是全球氣温升高了,但是,我們現在的氣温與歷史時期的温暖期相比,依然很低,因此,全球變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是可以忽略不計呢?並且,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上,目前仍然有很多議題存在爭議,例如,全球氣候變暖是不是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所導致的?全球氣候到底是變冷,還是變熱?

前文已經説了,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有很多,大氣成分的變化只是眾多因素中的一個,這大概就是全球變暖存在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地球正處於第四紀冰期中的一個間冰期,這個間冰期已經存在了1萬多年了,如果我們假設地球上的間冰期存在的時間是相同的,那麼,這一次間冰期應該很快就要結束了,因此,也有部分科學家指出,下一次冰河時期即將來臨,而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恰恰延緩了冰期的到來。

儘管全球氣候變暖存在爭議,但是,人類都不應該過多的參與地球氣候本身的自然變化,因為這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影響,達到一定程度,往往是不可控的,所以,不管全球氣候是變冷,還是變熱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否導致了氣候變暖,我們都應該儘可能的減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氣體的排放量,開發綠色能源。

無論是否承認全球氣候變暖,現在,地球北極和南極的冰川都在融化,這是一個事實,那麼,地球冰川融化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很有可能導致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會被冰川覆蓋。

洋流對氣候也有重要的影響,暖流會對氣候起到增温增濕的作用,而寒流則起到降温降濕的作用。地球上海洋之中的海水,呈現穩定的大規模的運動,即為洋流。洋流主要依靠風力驅動,此外,海水的密度變化也會驅動洋流。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美國人繪製的温鹽環流圖

海水的密度變化主要是鹽度和温度的變化引起的,依靠海水的鹽度和密度驅動的洋流,就是温鹽環流。

一般認為,全球最大的洋流是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是墨西哥灣暖流在北大西洋的延伸。墨西哥灣暖流是如何形成的呢?北半球赤道附近常年盛行東北信風,在信風的作用下,形成北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由東向西漂流,海水在墨西哥灣附近堆積,引起這一地區海水水位的抬升,再加上北美大陸由眾多的河流在墨西哥灣注入海洋,這更進一步推動了墨西哥灣附近海水水位的抬升,於是,墨西哥灣温暖的海水就一路向東北漂流,經過佛羅里達海峽沿着美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北上,直至加拿大的紐芬蘭省,形成墨西哥灣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到了加拿大的紐芬蘭省,並沒有停止,繼續向東北漂流,直至西歐,深入到冰島、挪威等地,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灣暖流與北大西洋暖流,相當於把地球赤道附近和低緯度地區的温水帶到了北美和西歐,使得這裏的氣候變得温暖濕潤,這也是地球冷熱交換的一種形式之一。如果我們把地球的海洋看作一個水壺,熱量必定是從温水傳向冷水,只不過海洋太大了,這個過程顯得有點緩慢而已。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北大西洋暖流

如果沒有墨西哥灣暖流與北大西洋暖流,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挪威等國,其實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加拿大、英國的緯度位置,與西伯利亞的緯度位置相當,但是,西伯利亞非常的寒冷,而加拿大和英國則非常的適宜人類居住,原因就是墨西哥灣暖流與北大西洋暖流所起到的增温增濕作用。美國的緯度位置雖然比較靠南,但是,北美大陸並沒有多少高大山脈的阻擋,尤其沒有橫向的高大山脈的阻擋,北極的冷氣團可以直接南下,進入到美國中西部,如果沒有墨西哥灣暖流與北大西洋暖流,美國的氣候也會變得十分的寒冷,北美只有到了墨西哥一帶才適合人類居住。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衞星圖像上顯示的墨西哥灣暖流,橘色部分

墨西哥灣暖流發源於墨西哥灣,沿着北美大陸沿岸北上,直至西歐的沿岸地區,形成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繼續向東北延伸,直到北極附近,這股暖流進入到高緯度地區以後,會慢慢冷卻,沉入海底,為什麼會沉入海底呢?因為海水冷卻之後,鹽度會增加,鹽度增加了,密度就會增加,高密度的海水會沉入到低密度海水的下面。

北大西洋暖流沉入到海底以後,會怎麼流動呢?大西洋洋底中部的地形比較高,有一個大西洋中脊,相當於海底的山脈,北大西洋暖流下沉到海底,受到海底地形的影響,並不會再向東北部移動了,會沿着格林蘭島、冰島附近的海底岩牀,向南流動,直至南非,繞過南非以後,分為兩支,一支沿着馬達加斯加島附近的海洋北上,進入印度洋,還有一支在繞過南非以後,繼續向東流動,再繞過澳大利亞,然後向東北漂流,進入到太平洋的北部,到了白令海峽,受到白令海峽的阻擋,洋流就會湧上來,形成暖流,這就是墨西哥灣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沉入到海底以後的走向,這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完整的温鹽環流。地球上一次完整的温鹽環流,所需時間,長達1000多年。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北極的冰雪

那麼,北極的冰川融化會對北大西洋暖流產生什麼影響呢?北極冰川融化之後,大量的淡水會注入到北大西洋,會使得北大西洋暖流經過的地方,海水變淡了,海水變淡之後,密度就小了,密度一小,北大西洋暖流就無法沉入海底,北大西洋的海水無法沉入海底,相當於這股暖流最前方的動力就消失了,北方的海水無法沉入海底,那麼,遠在南方的墨西哥灣暖流,就會減弱,墨西哥灣暖流一減弱,北大西洋暖流也會減弱,墨西哥灣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都減弱了,北美和西歐會進入“冰河期”,北大西洋暖流減弱,還不算什麼。如果北大西洋的海水繼續淡化,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沉入海底,那麼,北大西洋暖流就會停止流動,並進而導致墨西哥灣暖流的停止,兩大暖流都停止了,那麼,北美地區會徹底進入冰封狀態,北極地區的冰蓋會向北美和西歐延伸,直至覆蓋到美國和英國的大部分地區。我們都知道,按照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一塊陸地一旦被冰川完全覆蓋,是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南極和格陵蘭島有永久冰蓋,人類根本無法大規模定居。

所以,對於美國來説,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是比日本沉入海底還要危險的災難性事件,日本沉入海底,只是概念之中的地質變化事件,而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是很有可能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氣候變化事件。

第四紀冰期在1.1萬年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是,在結束之前,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這就是新仙女木事件,又稱為克洛維斯彗星假説。這一科學假説認為距今大約1.29萬年前,一顆近地小行星撞擊到北美大陸附近,但是,這次撞擊所產生的威力要遠遠小於6500萬年前造成恐龍滅絕的那次撞擊所產生的威力,科學家一般認為,這顆小行星在北美上空就爆炸了,然而,此次撞擊,造成了北美大區發生了大規模的火災,大火持續範圍廣,燃燒時間久,使得北美大陸的大型野生動物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滅絕,此外,大火還導致北美大陸北部的冰蓋融化,大量的冰川融化之後,沖淡了大西洋的海水,使得北大西洋暖流減弱了,本來,大火使得北美地區的氣候變暖了,但北大西洋暖流減弱以後,隨之而來的,卻是嚴寒,這一嚴寒事件使得北美地區的印第安人所創造的克洛維斯文化衰落了,甚至消失了。

當然,新仙女木事件對全球氣候也產生了影響,只不過,對於北美地區氣候的影響更為強烈,有的學者認為,當時的人類之所以開始飼養山羊、綿羊等家畜以及種植小麥等農作物,與這次嚴寒事件有關,全球氣温的下降,使得動植物資源變得不那麼豐富了,人類開始了畜牧業和種植業,通過飼養家畜和種植農作物,獲得更多的食物,因此,農業的產生很有可能與氣候變冷有關。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綿羊

綜上所述,假如北極附近的冰川持續融化,導致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的話,那麼美國、加拿大會首當其中,進而是英國、挪威、冰島等地,世界上其他地區温暖的氣候,並不是北大西洋暖流帶來的,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這些地方會受到間接影響,但是並不會被冰川覆蓋。

因此,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氣體的增加,會導致氣候變暖,但在某一時間段,其實並不一定會變暖,有可能會變冷,因為冷熱是需要交換的,氣候變暖,冰川融化,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北美、西歐的氣候變冷,相當於實現了一次冷熱交換,即使是地球的平均温度在上升,那也要再等一段時間,北美、西歐才有可能走出冰封狀態,再次實現冷熱交換,所以,我們不能以某段時間的天氣變冷,來判斷全球氣候是在變冷還是在變熱,需要以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為尺度來進行判斷。

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之後,美國會進入冰封狀態,美國這個國家會從地球上消失,美國人要往墨西哥遷徙,現在的美國人在美墨邊境修建圍欄、鐵絲網,想盡辦法阻擋墨西哥人進入美國,那麼,當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動之後,也許這些圍欄、鐵絲網會被墨西哥人重新利用,來阻止美國人遷徙到墨西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86 字。

轉載請註明: 地球冰川融化,阻斷洋流,美國可能會消失,比日本沉入海底危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