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會遇到孩子手機上癮的困擾,尤其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對於手機的渴望與日俱增。而這也就導致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會呈現逐漸下降的態勢,而親子關係也常常會出現不小的裂痕。
鄰居家的孩子聞聞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聽他媽媽講,孩子沒有對手機上癮之前,專注力水平等方面都是比較優秀的。因為疫情的原因,用手機習慣性上網課之後,孩子的注意力以及性格方面好像都受到了消極的影響,性格也變得有些孤僻,不願與人交流,這就讓聞聞媽媽苦惱不已。
其實聞聞的現象並不是個例,只要細心觀察一下,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出現暴躁易怒,做題不夠細心,記憶力下降,性格自閉等明顯的問題。
琳琅滿目的電子產品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能夠做到合理應用,確實能為孩子在學習方面提供不小的助益。幫助孩子更有效率地解決學業上的難題。反之也能夠成為毀滅孩子的元兇,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質量。
美國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亞當·奧爾特研究多年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做《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脱行為上癮》在這本書中:
作者將孩子喜歡玩遊戲,購物或者運動等過度追求的方式稱為行為上癮。不僅如此,2018年,世界衞生組織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中游戲上癮正式被列為精神心理疾病的一種。
由此可見,每個家長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視,而不是聽之任之,任由發展。
探清背後緣由,才能對症下藥
第一、誘人的短期目標
2014年,曾有科學家對將近1000萬名馬拉松選手最終完成的時間進行了細緻的統計分析,驚訝地發現,每到一個整點,他們完成馬拉松的數量就會達到一個巔峯值。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到達終點這個短期目標過於誘人,參賽的選手們會在一次次的嘗試中主動提高自己的速度,直至突破生理的極限。
而這也就告訴我們,目標的誘人程度與上癮的動力是呈正相關的。目標越誘人,上癮的程度和動力就越深刻和強大。
第二、積極的反饋使人慾罷不能
之所以遊戲會讓孩子沉迷其中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遊戲可以使孩子及時得到積極的反饋,並將這種積極反饋轉化成為刺激孩子不斷深陷其中的推動力。比如説很多遊戲都會在一次遊戲結束之後給出排名分數以及特殊的獎勵,為了獲得這些獎勵,孩子也就會越來越不願意放下手頭的遊戲。
第三、顯而易見的進步和改善
大部分的遊戲為了吸引玩家。剛開始的遊戲難度都會設置得非常簡單,也並不需要繁瑣的操作手冊,只要能夠看懂規則就能毫不費力地突破很多關卡,而這樣肉眼可見的進步所帶來的內心的愉悦感就像罌粟一樣,讓人無法停止探索遊戲的腳步。
第四、富有挑戰性的任務的出現
我們會發現到後期遊戲的設置會變得越來越困難。但這些困難並不會成為擊退玩家信心的阻礙,卻會成為點燃玩家遊戲熱情的火把。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玩遊戲的人都會產生這樣的一種心理:只要在下一次再努力一些就能夠通關,就能打敗對手。而在這樣激進的情緒的帶領下,我們的自控力也就會被慢慢消磨,只為了達到遊戲勝利這一個令人振奮不已的目標。
第五、未完成的緊張感緊隨其後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蔡加尼克效應,這個效應是指未完成的體驗會比已經完成的體驗更容易佔據我們的大腦。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講,很多人會熬夜追劇,有時候並不是因為這個劇情有多麼吸引人,而是因為下一集的預告會起到誘使我們繼續追劇的作用。先前播出的劇情相當於效應中的“已完成”部分。而下一集預告就是效應中的“未完成”部分。對於“未完成”部分的本能追求,讓這些追劇黨們不惜犧牲寶貴的休息時間,也要將這部劇給看得個明明白白。
第六、強大的羣體社會關係
很多遊戲都會設置團隊作戰的規則。為了能夠讓自己的戰隊的成績更加的出色。參與遊戲的玩家就會在現實生活中或者虛擬世界裏物色那些技術高超的“大佬”。一旦同意團隊作戰,刺激的遊戲體驗就會牢牢地將你的興趣點給“釘”在這款遊戲當中。
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擺脱行為上癮呢?
第一、幫助找到孩子更感興趣的東西
之所以很多孩子會玩遊戲上癮,主要還是因為他們認為在生活中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與遊戲相抗衡,尤其是在趣味性這一方面。所以説,家長應該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帶着孩子多去參加户外活動,讓孩子親身體會外面世界的精彩之處,這樣才能夠慢慢戒掉孩子對於手機遊戲的過度依賴,或者是從培養孩子愛好這方面入手,讓孩子學會在運動當中去揮灑自己的汗水,並且釋放自己的壓力。
第二、遠離充滿誘惑的環境
環境帶給孩子的影響,相信許多家長都是能夠深有體會的,一個充滿誘惑的環境會讓本就自控力薄弱的孩子丟盔卸甲,完全成為遊戲的“奴隸”。所以説,家長也需要制定好相關的規則,幫助孩子遠離充滿誘惑的不良環境。比如説禁止孩子將手機拿進卧室,一旦發現就必須接受懲罰等等。
第三、面對面溝通,掌握孩子的心理動向
心理學家分析:
幾乎所有的上癮的根源都來自於心理痛苦,比如説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不滿,就會尋求其他的方式來減壓。
所以説這也告訴我們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動向,掌握他們的情緒變化。
通訊的便利並不能成為減少親子之間面對面溝通頻率的藉口。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更能讓家長通過表情、語氣等客觀的反應來判斷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能夠讓親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所以説,作為家長並不能只是責罵孩子,而是應該尋求一些更加實用有效的方式讓孩子遠離上癮,讓孩子能夠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