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了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餓了麼所屬公司)與北京三快在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美團所屬公司)商業詆譭糾紛、商業賄賂不正當競爭糾紛的一審民事裁定書。其中顯示,餓了麼方面稱經商家反映,美團通過平台向商户推送詆譭餓了麼的信息,以及威逼商家不與其合作,只與美團獨家合作的信息。請求判令美團立即停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並賠償經濟損失,以及為制止被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支出的合理費用共計人民幣100萬元,且承擔本案全部訴訟費用。
關於此事,在相關報道的評論中有網友斥責美團“要求商户二選一是壟斷行為”的“惡意競爭”,但同時也有網友表示,餓了麼“自己不是一樣”以及“你家淘寶不也一樣”。
如果説此前美團與餓了麼的外賣小哥“皮膚”之爭還算是有趣的你來我往,那麼此次突然爆發的“二選一”事件,則暴露了兩家平台在市場競爭上頗為兇狠的一面。
實際上如果我們以“二選一”為關鍵詞進行搜索不難發現,近年來在互聯網行業中發生的類似案例並不鮮見。例如2018年滴滴外賣業務4月1日突襲江蘇無錫時,一度給出新客首單立減20元,以及外賣小哥月薪保底一萬的攻勢。到了4月4日,滴滴方面發佈的開屏海報就宣稱,在上線試運營3天后,無錫的每3份外賣中就有1份來自滴滴。
但隨後包括觀察者網等媒體的報道稱,有不少商家反映“美團緊急封殺商户,強制要求商户‘二選一’,嚴防死守外賣市場”。例如在《澎湃新聞》的報道中,有入駐滴滴外賣的店家反映稱,由於加入滴滴外賣而被美團叫停了服務端口,而美團方面當時則回應稱,“沒有關停過配送端口,除非商家主動不合作。”
事實上除了外賣行業,在諸如電商行業裏,不僅京東與阿里幾年前曾爆發口水戰,即便是在2019年4月2日,有淘寶店主在微博發出一篇題為《請停止你們的盜竊行為》的內容,指責拼多多上冠以自己名號的“大喜服飾旗艦店”是假的。但隨後奇妙的反轉發生,拼多多小二“PDD樂福”凌晨發文回應表示,這個拼多多店鋪中打七折的在售商品皆是“正品促銷”,並指出這位店主的文章是“被迫發出”。而後續拼多多方面在接受虎嗅採訪時表示,“這件事就是當年‘二選一’的升級版。”
除了上述情況之外,包括直播平台或視頻網站之間爭奪頭部主播和UP主時,往往也會提出“內容獨家”等要求,這也算得上是一種內容領域的“二選一”。但總結這些曾經發生的“二選一”現象,其動機無非是各平台為了保障自家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
以外賣行業來分析不難發現,發展之初其實無論用户還是商家都對平台不甚熟悉,此時平台所採取的辦法則多是為用户提供諸如上線領紅包及點餐有減免等優惠。但隨着行業格局的逐漸穩定,平台間面向用户的優惠則開始逐漸降低。用户或許能夠感覺到,以往只要登錄即可收到的大額減免券,甚至幾塊錢吃大餐的情況,但現在每月需要額外購買減免券,而且限制在每張僅優惠5元,只有在部分門店中可以將其兑換為大額優惠券。
這多少是因為行業中競爭對手數量質量的下降,頭部平台不再需要依靠大額補貼來拉攏用户,而已經形成消費習慣的用户也更願意為優質服務付出更高的代價。這時,外賣平台其實已經實現了大量高忠誠度用户的沉澱,並且這些用户同時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吸引商家入駐並與之牢牢綁定的資本,如果商家希望藉助平台來高效拓展業務,那麼自然得尋求用户量更多的頭部平台。
而不僅僅是外賣平台,其他互聯網服務領域只有做到了頭部的市場地位,在沉澱了大量忠實用户之後,也都自然有了與合作商家“談條件”的底牌。
這套商業運營的因果邏輯擺在這裏,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各行各業中的“二選一”顯然都不會消失,甚至未來這種“二選一”或許會更加嚴重。但如果平台依仗自己的優勢強迫合作方“二選一”,那不僅不會為自己構建強有力的護城河,可能還會適得其反,招致用户和商家的不滿。
其實話又説回來,如果平台的優勢足夠明顯,商家與用户自己就會進行優勝劣汰的“二選一”。可平台如今本身就缺乏實力,哪怕在短期通過“二選一”看似能夠壯大自身,但時間也會讓玻璃瓶中的浮沫消散,最後如果暴露自己只有半瓶水的實力,恐怕就不是尷尬那麼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