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厚創新的土壤

如果把科技創新的過程比作“發現之旅”,那麼對於顛覆性創新而言,探尋的就是“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與漸進式、累積性創新不同,顛覆性創新需要徹底的突破,往往體現為突破常規思維的異想天開、跳出傳統模式的另闢蹊徑、超越既有領域的開疆拓土。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發明”,西方近代的蒸汽機技術和電氣技術,都可謂“從0到1”的創新。這樣的創新,不僅改變了生產生活模式,甚至加速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其意義和影響都是顛覆性的。

然而,顛覆性創新的“非常規”特性,使其在剛剛出現時難以被理解和認可。新事物從“遭冷遇”到“受熱捧”,往往存在一定延遲,而顛覆性創新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創新很多時候九死一生,顛覆性創新作為“創新的頂峯”,成功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既面臨外界的壓力,又存在失敗的風險,進行顛覆性創新的挑戰之大、困難之大,不難想見。進而言之,要想推動顛覆性創新,就必須涵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生態。

近年來,我國頻頻向創新高地發起衝鋒。“天河”創造超算紀錄,“墨子”領跑量子科技,“北斗”完成全球組網,5G賦能百業千行……我們已在一些前沿領域領先發展,無法再靠追隨獲取進步、謀求突破。惟有以自主創新能力為依託,以關鍵核心技術為指向,着力培厚科技創新“金種子”的成長土壤,方能收穫更多“硬核產品”,從而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

鼓勵創新,才有活力湧流。一項顛覆性的新理論、新技術,在剛剛問世的時候往往不被看好。但恰是此類項目,最需要政策的幫扶,最渴望得到“第一桶金”的支持。否則,非凡的創意就可能被磨去稜角,甚至乾涸枯竭。這就要求破除觀念藩籬和制度障礙,完善“非共識”項目的遴選資助機制,讓有志於顛覆性創新的研究者獲得足夠的“風險投資”,不用為缺少支持而發愁、不用為暫時出不了成果而焦慮。提供環境、搭建平台、呵護創造,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潛能,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寬容失敗,才有從容探索。錢學森曾説:“沒有大量錯誤作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對“探索性失敗”的每一次寬容,都可能孕育着下一次創新的成功。不久前,科技部等印發《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明確“對自由探索和顛覆性創新活動建立免責機制”。重視試錯的價值,樹立容錯的導向,探索“為失敗買單”的合理辦法,為勇於創新者解除後顧之憂,“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箴言就能照進現實,凝聚起更多的創新力量。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回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歷程,“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極大提升了我國影響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展望未來,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科技改革步伐,給顛覆性創新一片成長沃土,我們必將打造更多支撐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大國重器”,早日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3日 04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8 字。

轉載請註明: 培厚創新的土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