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鹼基編輯技術修復導致耳聾的一種基因錯誤

近日在《科學》子刊發表一項新成果,為眾多遺傳性耳聾患者帶來一種潛在治療策略。

他們利用新穎的單鹼基編輯技術,在小鼠內耳中成功修正了導致耳聾的一種基因錯誤,讓小鼠恢復部分聽力。研究人員相信,這種方法經過進一步完善,也將有助於提高耳聾患者的聽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修復隱性致病突變的首個成功例子

▲這項研究獲得了《科學》官網的推薦

聽力喪失雖不致命,給生活和社會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人工耳蝸等技術設備可以起到一定幫助,但對於患者來説,引起耳聾的根本問題並沒解決。在雙耳失聰的人羣中,大約有半數是基因突變造成的。近年來,基因編輯工具的問世,為這些遺傳性耳聾患者從根源上帶來了治療希望。

編碼跨膜通道樣蛋白1(TMC1)的基因發生突變,是導致耳聾的一個常見原因。兩年前,劉如謙教授的研究團隊做出了一項突破,他們用基於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方法,在小鼠中修復了Tmc1的一種顯性致病突變,從而延緩小鼠的聽力喪失。

所謂的顯性致病突變,指基因的兩個副本中只有一個出錯就引起遺傳病。在這種情況下,把有問題的基因副本“擦除”,而讓好的那個副本發揮作用,就可能起到治療效果。

然而,“大多數遺傳病不是由顯性突變引起,而是由隱性突變引起,包括大多數遺傳性聽力損失。”劉如謙教授説道。隱形致病突變,意味着來自父母雙方的基因副本兩個都有問題。因此,不能只是“擦除”有問題的基因,而需要對至少一個基因副本做出“修正”,恢復它們的正常功能。

在此次的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希望修復Tmc1隱性致病突變。這種突變與正常版本僅僅只有一個氨基酸的差別,卻足以導致內耳的毛細胞迅速退化,無法有效地把聲音信號轉變為神經細胞發送給大腦,於是引起聽力下降。

為了達到修復基因的目的,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Wei-His Yeh博士與同事們首先開發並優化了一款單鹼基編輯器。傳統的CRISPR在基因組上進行剪切,單鹼基編輯器則不一樣,可以在不切斷雙鏈DNA的情況下,對DNA進行單鹼基轉換

由於單鹼基編輯器較大,不適用於常用的腺相關病毒(AAV)載體,研究人員為此設計了一種巧妙的雙載體遞送方式:將單鹼基編輯器分為兩半,用兩個AAV包裝。當它們進入同一個細胞後,兩半再次組合,前往DNA鏈尋找編輯目標。

這種遞送方式聽起來複雜,但實際證明行之有效,更關鍵的是,對DNA很少造成不必要的刪除或插入。劉如謙教授説:“我們幾乎沒有看到任何脱靶編輯的證據。”

▲小鼠耳蝸中,綠色的這些細胞轉入了修復的Tmc1基因

研究人員先在培養皿中驗證,這款基於雙AAV載體的單鹼基編輯系統可以有效修正Tmc1隱性致病突變。接着,他們給Tmc1基因突變的小鼠測試了這種方法的治療潛力。在小鼠出生一天後,他們將基因編輯系統注入小鼠的內耳。

這種治療挽救了小鼠內耳中的毛細胞。研究人員欣喜地觀察到,經過基因編輯的動物,內耳中具有外形完好的毛細胞,而且還能檢測到這些毛細胞的信號傳導。

▲雙AAV遞送的單鹼基編輯器讓Tmc1突變小鼠的內耳擁有了形態正常的毛細胞

那麼,這些毛細胞能幫小鼠恢復聽力嗎?Yeh博士説她做了一項非正式的測試:一拍手,原本完全喪失聽力的小鼠跳了起來,轉頭看向她——它們聽到了!當然,研究人員也做了正式測試,腦電波顯示,遺傳性耳聾小鼠在接受治療4周後,能對低至60分貝的聲音有反應,相比之下,沒有接受過治療的小鼠對高達110分貝的噪音都沒有反應。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將繼續改善這種基因療法,讓接受治療的小鼠能進一步像正常小鼠一樣,聽到更輕的聲音,並讓這種聽力改善的效果可以保持得更久。

研究人員總結説,這些結果“支持進一步發展基因編輯技術,以糾正造成遺傳疾病(包括遺傳性耳聾)的點突變”。我們期待科學家們的努力,為更多的患者帶來福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8 字。

轉載請註明: 單鹼基編輯技術修復導致耳聾的一種基因錯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