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沒落的英格蘭足球:大賽中習慣高開低走,曾爆冷輸給美國隊
由於歷史原因,英倫三島四個地區的足球協會各自獨立發展,開展自己的聯賽,並分別獨立加入國際足聯。這是國際足球界對英國人發明現代足球的一種褒獎,也是最讓英國足球自豪的一件事。四個足球協會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都乏善可陳,威爾士隊和北愛爾蘭隊屬於歐洲三流球隊,蘇格蘭隊儘管對英格蘭隊一直不服不忿,但最多也只能在二三流之間沉浮。
對這三支隊伍來説,參加世界盃或歐洲盃決賽階段的比賽都是件奢侈的事,想讓他們同時在強手如林的歐洲出線,更是千年等一回了。但這盛況還真讓他們等着了,1958年的世界盃上,來自英倫三島的四支球隊齊聚瑞典,當時決賽圈的參賽球隊總共才16支,英國人竟佔據1/4的席位,這無疑是英國足球的盛事。
英倫三島的老大哥英格蘭隊一直在世界一流和二流之間飄搖,他們是世界足壇最讓人愛恨交加的球隊。愛她的人愛得死去活來,恨她的人恨得不共戴天。有句名言可以完美地套用在英格蘭隊身上:你想愛足球麼?去看英格蘭隊吧,那是足球的聖殿;你想恨足球嗎?去看英格蘭隊吧,那是足球的地獄!英倫足球老大哥的經歷也並不太輝煌,除1966年在本土通過一場有爭議的比賽擊敗德國人,獲得一次世界盃冠軍外,他們僅有兩次進入四強的歷史。最近的一次是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盃,擁有萊因克爾、普拉特、皮爾斯和希爾頓的英格蘭隊在半決賽中點球負於德國隊。至於歐洲盃,他們從來沒有打進過決賽,哪怕是當東道主。
21世紀的4屆世界盃中,英格蘭隊一次進入八強,兩次進入十六強,一次小組賽被淘汰。而在4屆歐洲盃中:他們兩次進入八強,一次小組賽被淘汰,還有-次連預選賽都沒有出線。這就是英格蘭隊在世界足壇地位的真實寫照。
每逢大賽,英格蘭隊都氣宇軒昂,志在必得。輿論也一致看好,奪冠理由“一、二、三”説得頭頭是道。“迷妹” 們更是言必稱小貝、歐文、魯尼等人。但比賽的結果卻都是高開低走、虎頭蛇尾,最後難免落得笑柄,讓自己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們繼續無窮無盡地打嘴仗。
有人開玩笑説,如果有一一個“口頭世界盃”的話,英格蘭隊一定早就是冠軍了。像阿Q一樣,英格蘭隊祖上其實也挺闊綽的。我們暫且不説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明者這一“ 首倡”的榮耀,這個“發明”不能簡單理解為單純發明了現代足球,至少還應該包括英格蘭足總在內的管理系統。
在足球最初的傳播和發展階段,英格蘭足球確實領先世界一大截。大家還不知道怎麼玩足球時,英格蘭人就已經踢得很好了。而大家都踢得很好的時候,英格蘭人卻不知道該怎麼踢了。20世紀之前,除了與英倫三島的其他小兄弟們過招外,英格蘭人基本不同外界交流。在他們眼裏,歐洲大陸的足球根本不值一-提,更遑論南美足球。他們認為那裏的足球是跟英格蘭商人和水手學的,水平不可能高。而英格蘭人也確實有驕傲的資本。
1908年, 他們第一次去歐洲大陸比賽,就以6:1 和11:1兩次橫掃中歐勁旅奧地利隊,然後又以7:0大勝匈牙利隊,4:0 擊退波希米亞(即捷克斯洛伐克)人。這次中歐的巡迴賽加強了英格蘭足球的自豪感和自傲感,也讓他們更加孤立於世界足壇之外。他們看不上國際足聯,看不上世界盃,自己玩自己的,任何國際組織和國際大賽都不參加。儘管1929年他們在馬德里輸給了西班牙隊,但這並沒讓他們醒悟。直到1954年世界盃之前兩次被如日中天的匈牙利人大比分完爆後,他們才真正看清自己已經多麼落後。
二戰後,國際足聯好説歹説才把英倫四個足球協會重新拉回國際足球大家庭。英格蘭人蔘加了1950年的世界盃決賽,但鬧出了足球史上最大的“烏龍”被一直笑話到現在。
以老大自居的英格蘭隊認為,只要自己出馬,冠軍一定手到擒來,其他球隊只要努力爭奪亞軍就行。對小組賽的三個對手智利隊、西班牙隊和美國隊,他們更是不放在眼裏。第場比賽的對手 是由業餘球員組成的美國隊。別看英國在二戰後成了美國的小兄弟,事事要看美國人臉色,但他們對美國人的足球根本不屑一顧。比賽中英格蘭人創造了無數的機會,但都白白浪費了。美國人頑強地頂住攻擊後,由加特簡斯打入了制勝的一球,1:0擊敗英格蘭隊。這爆出本屆世界盃最大的冷門,也是足球史上最大的冷門之一。
現在戰勝英格蘭隊已經不算什麼大新聞了,但1950年英格蘭人的光環尚在,作為足球的發源國,人人都敬畏三分。這就像是有人告訴你,委內瑞拉乒乓球隊在奧運會上擊敗了中國隊。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肯定是不信!
是的,英格蘭人也不能相信。當前方記者將0:1的消息發回倫敦後,後方的編輯一一頭霧水。他們認為記者一定是少寫了一個“1”,肯定是把10:1寫成了0:1。而當時報紙的出刊時限已經不允許他們再做核實,當然他們覺得也沒有必要核實。於是,英格蘭隊10:1大勝美國隊的消息第二天傳遍了倫敦的大街小巷,足球史和新聞史上最大的笑話就這樣產生了。英格蘭人的傲慢與偏見可見斑。
相反,美國人倒是很低調。足球在美國是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項目,遠遠不能和美式橄欖球相比。沒人關心一羣業餘球員在遙遠的巴西玩些什麼,這也讓美國人減輕了很多壓力。美國隊球員巴爾回憶説:“我們當時心裏想,別輸太多,盡力去踢就行,結果卻贏了!”世界盃結束後,巴爾繼續他的專業工作,當中學體育老師,每週掙50美元。直到好多年以後,美國人才開始熱衷足球,搞職業大聯盟。這時他們才想起自己的國家隊在世界盃上曾有這麼一段傳奇,還把這個故事拍成了電影《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