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奪冠》:多希望奪冠不再是一種負擔,用冠軍證明自己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體育

其實這部電影是有觀影門檻的,如果對排球毫不瞭解,對體育毫不關心,電影裏就會有很多看不明白的地方。事實上,考慮到女排首次奪冠發生在近四十年前,為了方便觀眾理解,電影對於“1981中國隊縱使2:3輸給日本隊依然能夠奪冠”等背景知識沒有交代太多。

畢竟現在很多觀眾已經連發球得分制是什麼意思都不知道了,同時電影並沒有僅僅將故事侷限於幾場讓人心潮澎湃的比賽,而是對比賽背後的精神、女排教練、隊員揹負的壓力進行了詮釋。對於四十年前的中國人來説,中國已經落後了太久了。正是因為這種落後,才讓中國人那麼迫切想要用冠軍證明自己。

其實中國女排拿過很多世界亞軍,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直到現在,中國人的平均身體素質,和歐美人比起來還是有着巨大鴻溝的。但是,沒有人記得那些亞軍,或者北京奧運的季軍,似乎只有“奪冠”,才能向世界證明“中國真的行”。這個包袱太沉重了。現在已經開始有一些思潮,反對“唯金牌論”,這是社會的一種進步,證明我們已經不那麼落後了,不再僅僅寄希望於體育上的奪冠來證明國家實力了。

如果説,曾經的中國女排,揹負的是國家的責任,那麼現在的體育運動員,已經可以在集體榮譽和個人愛好、個人事業甚至個人利益之間找一個平衡。比如乒乓球,現在的乒乓球運動員,已經不需要為了更好的成績故意輸給自己的隊友了;再比如網球,網球運動員已經可以單飛了。至少對我這樣一名普通的體育觀眾來説,中國隊在世界上取得好成績固然重要,但我更關注的是,能否有更多不被廣場舞大媽佔據的公共籃球場,能否有平價好用的游泳館、羽毛球場,健身房能否別跟同一個培訓機構教出來似的全都是推銷辦卡然後跑路。同時,曾經的我,對體育項目的重要關注點在於“有沒有中國人蔘加,中國人能否奪冠”,但現在,不感興趣的比賽,比如舉重,中國隊優勢再大也沒什麼觀賞的積極性;好看的比賽,比如NBA、網球大滿貫,沒有中國人蔘與我也樂意收看。其實這也是國家進步的表現,國家的發展,不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苦大仇深揹着包袱,而應該是讓每個人有更多選擇自己想做的事的權利,能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而非任務。長久來講,這更有助於國家的發展進步。

電影其實真的可以改個名字,改叫《郎平傳》,因為講中國女排不應該漏掉2004年雅典奪冠那隻女排。還有很好奇被要求改掉的台詞、被要求刪掉的劇情都是什麼。特別是前者,至少三處關鍵台詞,口型和配音嚴重不吻合,只恨自己不懂唇語,反覆看了口型也沒看明白。

鞏俐對郎平的詮釋超級棒,吳剛對袁和平的詮釋也很動人,反而是黃渤,明明演得不錯,總讓我出戏。白浪太像她媽了,陳展飾演的孫晉芳也太像了吧,原來看她打球時看不出來,上妝之後簡直一毛一樣!姚迪真的不像魏秋月。王菲演唱的主題曲很好聽,但韓雪唱的就差太多。沒想到那個《不分晝夜》是易烊千璽唱的,四字弟弟去年電影參與度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