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國足球或者説中國的職業聯賽的亂象可以説已經是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其實平心而論,足協對於聯賽的改革是想往好的地方改的,限薪是民心所向,名稱中性化改革也是為了讓足球儘快迴歸本質,摒除商業化的金元足球。一定程度上,足協的改革與我今天所要説的效仿德甲50+1政策有一定關聯。
50+1政策很多球迷都知道,是德甲聯賽的制度根基,我們可以來先簡單解釋一下50+1政策的內涵:50+1指私人投資者或企業不能擁有德國職業俱樂部超過50?以上的股權。其實就是職業俱樂部必須擁有50?上的表決權,而且俱樂部在所有資產所有權中,在50?決權之外,至少額外再擁有更多的表決權比例,也就是大家理解的那1?但並不僅僅是1?它代表的是表決權,而非資產比例,即使投資方在俱樂部中擁有的股份比俱樂部擁有的多,但是在俱樂部的決策表決權力上,俱樂部擁有比投資方更多的表決權。
那麼,我們足協目前的改革就是想讓足球迴歸足球本身,在慢慢淡化企業元素,也是對之前金元足球道路的糾正,但是,僅僅改名還不夠,改名只是徒有其表,如果制度和運營層面還想依靠企業,就只是邯鄲學步罷了,只會越改越四不像。既然如此,足協不妨改革徹底一點,下定決心,打破罈罈罐罐,從裏到外,效仿德甲的50+1政策,或許中國的職業聯賽能走回正軌呢?在我看來,中國的聯賽效仿德甲的50+1政策,有以下幾點好處:
第一,效仿德甲50+1政策可以摒棄急功近利的功利心態,讓真正熱愛足球的專業人士來玩足球,建設聯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50+1政策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外來投資者或者企業無法擁有絕對錶決權,話語權在俱樂部手裏,在球迷手裏。這樣一來,企業的投資熱情可能會下降,但是可以讓更加專業,真正熱愛足球的人來經營俱樂部,俱樂部也不會只淪為一個短期掙錢或者宣傳的工具,會走上一個良性發展的道路,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比較艱難,但俱樂部的運營一定是健康的,等俱樂部能夠盈利,自然還會吸引投資和贊助,企業只拿分紅,決策權還在俱樂部手裏,這是一種非常良好的狀態。
第二,效仿德甲50+1政策,可以讓中國足球的青訓事業走向正軌,為中國足球的崛起奠定人才的基礎。在歐洲五大聯賽當中,德甲的青訓是非常成功的,也輸出了非常多的人才,雖然德甲球隊留不住自己的人才影響了球隊的實力,但也反映了德甲青訓的強大。這也説明50+1政策讓俱樂部能更加重視青訓。俱樂部沒有金元力量的扶持,只能靠培養挖掘自己的人才來保持競爭力,同時,出售人才換取大額轉會資金也是很多德甲球隊的生存之道。如果中國聯賽也實行50+1政策,俱樂部不會盲目引援,會更加註重各級梯隊的青訓,屆時,中國足球的青訓基礎也會慢慢建立起來,也會像日韓一樣湧現大量人才,我不信同樣是東亞人,日韓踢得好足球,我們踢不好。只要我們真正重視青訓,我們一樣可以人才輩出。
第三,效仿德甲50+1政策,可以讓我們的俱樂部真正涵養出俱樂部文化底藴,球迷擁有主人翁的意識,形成不離不棄的共同體。50+1政策讓俱樂部的運營權利回到了球迷手中,也會真正讓當地的球迷成為俱樂部的死忠,球迷和俱樂部漸漸會成為一個共同體,風雨同舟,不離不棄。正如德甲一些球隊,就算降了級,球迷一樣會支持球隊,去買票看球,因為俱樂部是球迷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意。這樣一來,球隊不會受資本市場的影響,會健康的生存運營下去,時間長了,更會形成俱樂部的底藴,也會讓中國足球的氛圍更加濃郁,只有這樣,中國足球的發展才會擁有強大的根基,越來越好。
有人説,50+1政策弊端也很明顯,在德甲,有歐戰競爭力的球隊只有拜仁了,其他球隊人才流失太嚴重了。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説,想多了!中國足球的聯賽還遠遠沒有到這一步呢。我們首先得先把俱樂部搞起來,先有了大量人才,才能再想人才外流的事。再説了,人才外流對於德甲或許不好,但對於中國足球絕對是好事,起碼説明我們更多人才可以出口歐洲,我們的人才真的得到了認可。所以説,或許50+1政策對於德甲來説有利有弊,但對於我們的聯賽,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50+1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前期的蟄伏期,鋪墊期很長,沒有辦法短時間見效,或者説速成,我們的足協有耐心去慢慢給我們的聯賽刮骨療毒嗎?這是一個問題。但是足球這個事情,急功近利真的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