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雲採訪是啥感覺?哦,原來不用刻意大聲説話

4月6日,剛剛完成冰上舞蹈韻律舞的比賽,王子璇和費文潤穿過首都體育館長長的走廊,來到了混合採訪區。但是這次的混採區和他們以前經歷過的完全不一樣,沒有云集的記者,只有兩套已經早早就等着他們的雲轉播設備。

原來,跟以往不同,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本次在首都體育館進行的“相約北京”冰上項目測試活動採用了“雲採訪”模式。利用最新的科技,把運動員和媒體記者“隔空”連接起來。雲採訪既確保了安全,也絲毫不影響選手和記者的溝通。

充滿高科技的“雲採訪”

在志願者的引導下,王子璇和費文潤來到了距離混合區大門最近的攝像機前站好。而在牆的另一側,記者們已經來到了提問的話筒前,向他們問出了第一個問題,“覺得首體的冰面如何?和以前訓練時比,差別在哪裏?”

接受雲採訪是啥感覺?哦,原來不用刻意大聲説話

“這次是給2022年冬奧會做測試,混合區的採訪是結合當前的疫情形勢,以非接觸的遠程採訪的形式,利用屏幕和5G技術,讓運動員和媒體不互相接觸但也可以現場交流,這樣既確保安全,對防疫也是很好的保障。”首體新聞運行經理劉慧穎説。

據場館負責雲轉播技術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雲混採”,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涉及到海量的數據上傳和下載。但在5G技術開始普及的今天,這些都成了5G的新應用場景,“遠程無人混合採訪包含現場混採區的運動員端,雲轉播平台和遠端記者3個部分。利用5G網絡的高速率、低延時等特點,通過攝像機和顯示屏等視頻採集設備和展示屏幕,保證運動員和記者之間的採訪實時傳輸。”

就這樣,通過雲端平台,雖然運動員與記者被一面牆完全隔斷,但通過視頻設備,雙方就可以實時溝通,順利完成混合採訪區的採訪流程。

感覺特別酷

第一次來到首體為冬奧會打造的冰面上滑冰,第一次接受“雲採訪”,對於來到首體參加“相約北京”冰上項目測試活動的運動員們來説,是“很酷”的體驗。

“覺得特別開心,這裏的場地冰特別好,體育館也特別大,燈光的氛圍和音響也很厲害。總之,簡直是太酷了。”費文潤笑着説。而王子璇撓撓頭:“確實哪裏都特別好,只是因為太好了,所有有點兒緊張。開始試冰的時候出現了幾次失誤,所以正式比賽的時候狀態不是特別好。下次必須更努力,才對得起這麼酷的場地。”

接受雲採訪是啥感覺?哦,原來不用刻意大聲説話

“不愧是奧運的冰!”在三組參加測試的選手中拿到最高分的盧妤和張陳航來到混採區,直接就誇上了首體的冰。“我們組合是2018年從拉丁舞轉到冰舞項目的。當時在首體訓練館練過,但是從沒有在比賽館上過冰,這次特別期待。”張陳航説,“我覺得這裏比別的場館暖和很多,冰面也更平,不愧是冬奧會場館。”

王麗純和沈鴻飛是第三組來到混採區的選手,除了稱讚了首體的冰,他們也特別提到了“雲採訪”。“覺得這種方式很新鮮,沒想到我們可以在這邊對着攝像機進行實時採訪。進來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我是不是應該大點兒聲説話,萬一隔壁的記者聽不到怎麼辦?結果發現原來即使是小聲説,對面也能聽得一清二楚。”

兩天裏反覆改進

在三組選手全部結束了混合採訪後,為期兩天的首體“雲採訪”測試也告一段落。但對於整個工作團隊來説,接下來才是重頭戲。“就是想通過這樣的測試發現問題,因為只有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才能確保到了冬奧會的時候媒體運行不出錯。”劉慧穎説。

確實,對於“雲採訪”這種新模式,無論是組委工作人員、還是運動員和記者,在技術環節和交流效率方面,都經歷了一個調試磨合的過程。4月5日,首體在上下午進行了兩次“雲採訪”測試後,真的發現了一些問題。

接受雲採訪是啥感覺?哦,原來不用刻意大聲説話

第一是根據混合區的佈置,由於同時有兩組採訪並行,兩組採訪會互有干擾;第二是麥克風的聲音不收聲,導致現場採訪時聲音忽大忽小。針對這兩個問題,工作團體緊急制定應對措施。6日一大早,大家就趕到混採區,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重新佈置了兩套雲轉播設備,同時將麥克風更換為“指向性”的,便於收聲。臨近中午,眼看着混採即將開始,工作人員又進行了幾次模擬,在確定沒問題後,大家才鬆了口氣。

但隨着6日第三次混採測試的結束,新的問題又冒了出來。“首先是我們發現遠程採訪會有零點幾秒的延遲,運動員和媒體都還不是很適應,不如面對面交流順暢,這方面未來我們會加以改進。”劉慧穎説,“其次,就是在受訪運動員的安排上也需要更細化。因為不同項目需要接受採訪的運動員人數不同。像速滑接力、花滑個人、花滑雙人,到時候來到混採區的運動員人數隨時都有變化,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安排他們接受採訪,是我們下一步需要進行改進優化的地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4 字。

轉載請註明: 接受雲採訪是啥感覺?哦,原來不用刻意大聲説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