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豔萍(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後)
東京奧運會期間,微博話題“奧運會狠狠修正了我的審美”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話題閲讀量達到5.1億。
有網友説:奧運會狠狠修正了我的審美。像是把落枕了的脖子掰回正位一樣,“咔噠”一聲脆響把已經東倒西歪、貼滿了標籤的審美觀念掰正回最初的、最原本的方向。他指出,奧運賽場上的他們閃閃發亮,沒有辦法用冷白皮、baby肌、直角肩、A4腰、超模腿之類的卡尺一格一格去卡他們,但他們就是最美的。這種説法引發了廣大網友的共鳴,紛紛貼出自己喜歡的運動員照片,表白奧運賽場上最美的人。
長期以來,在大量偶像養成類節目、不良網絡風氣、“飯圈”亂象的影響下,對“美”的評價標準雖然有所變化,但大多侷限於外形、顏值,而且越來越單一、越來越格式化。很長一段時間,網紅臉、整容臉霸屏,白瘦幼受追捧,流量明星爆火看臉大過看業務能力。對此,網友戲稱:這是個流量時代也是看臉的時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無可非議。但是“美”的評價標準單一化卻是貽害無窮的。一方面誤導青少年一代“有顏值就有一切”,極易陷入容貌焦慮,不少孩子不專心學習卻沉迷於化妝,甚至試圖通過整容達到不勞而獲的成功;另一方面導致年輕人對“美”的認知出現嚴重偏差,瘋狂追捧德不配位的所謂“帥哥”“美女”,對三觀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這種標準“美”、同質“美”也導致了化妝、整容、減肥等行業的畸形發展,容貌焦慮漸成社會通病。近日,“網紅整容失敗欲跳樓”“20歲女孩減肥營猝死”相繼登上熱搜,令人唏噓。
今年接連引爆網絡的“鄭爽事件”和“吳亦凡事件”,把資本干預下的“飯圈”亂象、網絡醜態推向了台前,引發了廣泛討論,網友直呼“毀三觀”。套路化的造星模式下,造臉、造人設、造光輝形象已經屢見不鮮,一些明星相繼人設崩塌,我們不妨就此重新修正一下審美。
從修正審美的角度來説,姍姍來遲的東京奧運會可謂正當其時。何為美?審美真如網絡流行的那樣有標準甚至統一的答案嗎?美是一羣“網紅”共用一張臉,還是各個綜藝中扎堆的小鮮肉傻傻分不清?美應是多維度的,審美也該是因人而異的。奧運賽場上的那些體育健兒,有長幼、有胖瘦、有高矮、有黑白,但他們哪個人不是在閃閃發光呢?他們靠實實在在的硬實力拼搏在賽場上,“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他們用業務説話,用實力證明。他們的美,美在外在的氣場、眼中的渴望,更美在內在的拼盡所能、做到最好的奧運精神。穩如泰山、勇奪東京奧運會首金的楊倩,小身板大能量、破紀錄奪金牌的侯志慧,一劍封喉展颯爽英姿的孫一文,體壇勞模、一次奧運會手握四枚獎牌的張雨霏,三跳滿分詮釋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全紅嬋,還有金雞獨立的李發彬、再創乒壇奇蹟的馬龍、傲視羣雄的鞏立姣、自我挑戰的李雯雯,他們的美如同金牌一樣有分量。那麼,金牌是審美標準答案嗎?顯然也不是。雖敗猶榮的體操亞軍肖若騰、改寫亞洲歷史的世界第六蘇炳添,還有比賽失利精神不倒的中國女排、止步八強不輸氣勢的中國女籃,賽場上揮汗如雨的他們難道不是最美的人嗎?
東京奧運會期間,“吳亦凡事件”引發的相關話題與奧運健兒奪獎牌創紀錄的相關話題並存於熱搜榜,形成了鮮明對比。話題“最美奧運選手拒絕靠臉吃飯”登上熱搜,讓人看到奮鬥的人才是最美的。我們應該堅持怎樣的審美?或者説我們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偶像?對比之下,答案一目瞭然。
奧運會引發了網友對奧運精神的温故知新,對奧運健兒的關注,對體育運動的反思,甚至很多網友還去翻看過往比賽,致敬體壇老將。網絡上充滿了奧運會帶來的鼓舞、感動以及無窮的正能量。這樣的網絡生態、追星氛圍、價值導向讓人眼前一亮。
在一切向流量、熱度看齊的網絡環境下,奧運會的熱度能持續多久?奧運健兒的美能影響多遠?四年一屆的奧運會過後,這些最美的人會不會被人遺忘?這取決於社會各界的引導。東京奧運會期間,不少網友在呼籲對運動員尤其是舉重運動員多一些關注,甚至幫助運動員找代言,同樣引發了廣泛共鳴。筆者認為,各大媒體、互聯網平台、企業、學校等理應對為國爭光、頑強拼搏的奧運健兒和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多一些關注,綜藝節目、廣告代言等也可有所傾斜。但是,我們也應該避免將“飯圈”陋習移植到對奧運健兒的關注上,多一些理性的關注和鼓勵,少一些盲目的吹捧和打擾。培育正向的審美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18日 13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