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子體操團體奪冠。圖/IC Photo
“今天來北大報到啦!以後就是北大新生‘學習寧’了。”最近,乒乓球運動員丁寧宣佈退役,並進入北大攻讀研究生的消息引發熱議。
學姐發現,“學霸型”運動員吸引不少網友的關注:上海交大被稱為奧運健兒“搖籃”、北京體育大學冠軍班招生、清華大學射擊隊楊倩“暑假期間拿了兩塊奧運金牌”等詞條頻上熱搜,運動員的大學生活也再一次被人關注到。
運動員的大學生活和平常人有什麼不一樣?從運動場到大學校園,他們會面臨哪些學業上和生活上的挑戰?他們在大學校園裏會被“追星”嗎?走出校園,在人生賽道上如何面對一次又一次的“轉型”?最近,學姐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女子體操團體冠軍李珊珊聊了聊她充滿煙火氣的大學生活。
李珊珊的形象照。受訪者供圖
“好像一直都在轉型”
2008年奧運會,中國體操女隊穿越層層荊棘,最終奪得團體冠軍,六名成員嬌小可愛的模樣也一直留在大眾的印象裏。每當有重大的體操賽事播出,當年六朵金花的比賽視頻就一定會重新“出圈”一次。
退役、上大學、讀研、轉型、走入職場、結婚生子……13年過去,如今已接近而立之年的她們,早已告別職業運動員的身份,步入新的人生階段。六個女孩中,有人到體校任教,有人在高校擔任體育老師,有人結婚、生子,“轉型”成媽媽。
當年的合影中,李珊珊排在第三個,一手舉起熠熠發光的金牌,一手舉高手裏的捧花,綻放出驕傲滿足的笑容。這一刻,對於李珊珊來説,彷彿改寫着命運。
她既不是六個女孩中最“出名”的選手,也不是熱度保持最久的那一個。早年,她“怕在鏡頭面前説錯話”,不願接受過多采訪。在大眾視野中的印象,好像只是“驚鴻一瞥”。
退役後,李珊珊出了自傳,也忙於學業。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她沒有留在體育圈,而是改行到了銀行系統,成為一名女白領。她曾笑稱,“我好像一直都在轉型,是‘跨越’幅度最大的那一個。”
李珊珊2008年奧運會比賽現場。受訪者供圖
退役後迎來有煙火氣的大學生活
轉型的開始,是17歲那年的退役。
對於運動員來説,剛剛走上巔峯就退役,並非常態。這意味着要和過去的生活徹底告別,大步向前,邁向新的人生。用她自己的話説,“退役那天,既有期待又懷念。現在想來,當時還是懷念、不捨更多。”
2010年8月29日,李珊珊正式成為中央財經大學學生,進入體育經濟與管理學專業2班學習。
18歲進入大學,李珊珊當時的年齡與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學生一樣。但是,“突如其來”的校園生活,對李珊珊來説似乎更神秘、好玩一些: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和不同的專業,校園裏的樓宇也經常讓她“迷失”方向。“訓練久了,也體會一下當學生的感覺,挺新鮮的。”
讀書時期的李珊珊。受訪者供圖
此前,在國家隊時,訓練場所離居住的宿舍不遠,每天結束訓練後,運動員直接回到宿舍休息,第二天又開始同樣的生活。假期不多,沒有太多的社交活動。
只不過,和訓練隊截然不同的生活,也經常讓李珊珊亂了陣腳:原本在國家隊,飲食起居有人照顧着,她時常覺得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還不錯。可一到校園裏,一個學期下來,她的飯卡丟了好幾次。一丟飯卡,李珊珊就去找熱心的班長“大哥”借飯卡“蹭飯”。有同學在校園裏撿到李珊珊的飯卡,給她送回來,覺得眼熟,“原來世界冠軍也丟飯卡!”
也正是諸如丟飯卡之類的小事,讓周圍的同學發現,除了是奧運冠軍外,李珊珊也是一個真實的女孩,真實得就像鄰居家的姐姐一樣。
李珊珊的畢業照。受訪者供圖
這樣一個真實的女孩,也抓住一切機會融入大學生活。
她參加了學校的社團,策劃、籌備學校的大型活動,並利用自己奧運冠軍的身份,聯繫知名的運動員到學校裏做講座。
李珊珊曾經是運動員,後來是學生。所以,她特別清楚學生對運動員的好奇,也瞭解運動員過着怎樣的生活。“我就覺得這個工作非我莫屬啊,一直在主動做好學校社團的工作。”
起初,社團裏的小夥伴得知“奧運冠軍”要加入社團,驚喜又慌張。後來,一起共事起來發現,“冠軍生活在我們周圍,其實跟普通人差不多呀。”
一不小心掛了科
對於退役運動員來説,體育類高校或家鄉所在省份的大學是熱門的選擇。但李珊珊沒有選擇回到湖北老家,而是選擇到中央財經大學攻讀體育經濟與管理。
談及專業的選擇,李珊珊説,退役時,賽事運營、場館運營已成為國內外體育行業裏的熱門,她想從學習的角度,再去審視一下自己從事十幾年的體育事業。
聽起來容易,但從運動員轉變為學生也的確有難度。在集訓隊時,李珊珊最少一天要訓練8小時以上,不是在做器械訓練,就是在競技項目上“翻跟頭”。
比賽現場。受訪者供圖
不再有訓練時條條框框的約束,課少的時候,李珊珊可以睡到自然醒。“以前每天都在輸出運動量,那段時間只有體育課有運動量,而且體育課的運動量只相當於訓練前的熱身。”愜意的日子沒過上多久,李珊珊嚐到“苦果”——“怎麼胖成了這樣?”
更多的挑戰來自課堂。此前,大量的運動量讓李珊珊的身體已經適應“動”的狀態。所以,剛成為大學生時,她會經常走神,“覺得安安靜靜聽課好難啊,會坐不住,就想看看窗外,想去外面溜達一會兒……”
那時候,李珊珊的狀態有兩種:適應,和“強迫自己適應”,大約半年後,李珊珊成為一名“優秀大學生”。即使是大部分學生都會覺得難的高數,李珊珊也堅持“啃”了下來。
“沒感覺高數太難啊,訓練隊裏也是會有文化課的,也會學一些數學。另外,學校也會開一些預備課程給體育生補充知識。而且,我小時候數學不差,如果一直走升學這條路,應該也是個小學霸……”李珊珊笑了起來。
把李珊珊“拉回現實”的是大一下學期的《數據庫原理及應用》。少有機會“玩電腦”的李珊珊對編程操作理解起來很費勁,儘管學習得很吃力,最後臨考也加強突擊了一陣子,不過看到成績單的一瞬間,李珊珊無比沮喪:“掛科了。”
從那之後,李珊珊發現,知識對誰都是一視同仁的,並不會對“金牌”得主有任何照顧。她又花了一個學期,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學這門課,終於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
畢業典禮現場,穿着學士服的她自拍了一張。受訪者供圖
大學畢業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李珊珊加入澳門科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跨專業開始學習傳播學。
李珊珊想,能不能用傳播學的視角去看待運動?既然體操受眾小,不能像大球一樣去普及,那能不能通過宣傳,讓更多人看到體操之美?
於是,她聚焦於體育宣傳方向。學習傳播學之後,李珊珊比以前願意“運營”自己了。“原來很少接受採訪,怕自己説錯話,在全國人面前出糗。”不過後來,越來越不怕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珊珊來到澳門讀書。受訪者供圖
“冠軍身份會一直伴我前行”
每當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2008年的那個夏天都會是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
北京奧運會,隊伍要想在主場拿到冠軍,每一個人都應該最大限度地突出自己的特長,避免失誤。面對重壓,作為壓軸選手出場的李珊珊逆境爆發,憑藉在平衡木上16.050分的高分動作,為隊伍奪冠添了一塊基石。
李珊珊並非“天賦型”選手,她只能通過日積月累的訓練,來夯實自己的實力。在決賽中展現的這套動作,她從2005年就開始準備,3年的時間,她在成套動作上不斷地進行優化編排與動作調整,已經訓練了幾千次。
平穩落地後,李珊珊面向觀眾席,自信地綻放笑容,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不少觀眾站了起來,為小將揮舞着五星紅旗。
李珊珊把當年比賽的視頻拿出來看了又看。在隊裏時,她更關注比賽的過程,仔細地看每一個動作的發揮;退役之後,幾個隊員在奪冠時抱在一起、哭成一團的場景卻更讓她懷念,“只要經歷過就會懂,沒有別的感情,只想哭,大家一起,抱頭痛哭……”
2008年奧運會女子體操團體賽比分出來,幾個女孩子激動地抱頭痛哭。圖/IC Photo
“人生因不確定而精彩”
李珊珊的人生經歷着不斷地“轉型”:上大學、讀研、創業……即使到現在,已經在澳門徹底轉型成一名銀行職業白領的她,即使有了嶄新的生活,在被人介紹時,也時不時會冠她以奧運冠軍的頭銜。
李珊珊既不覺得這是一種榮耀,也不因人生的高光時刻停留在16歲感到可惜。“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重點,當年作為一名職業運動員的我,站在奧運會的領獎台上,是最高的榮譽;而今做好我在銀行的工作,也是我的職責所在。如果大家還記得當年賽場上的我,我其實是很開心的。”
現在,當年平衡木上翻滾的女孩,已經在銀行成長為一名職業白領。受訪者供圖
今年奧運會時,李珊珊被邀請到澳門電視台,做體操比賽的解説,有熟悉她的澳門青年很快識別出了她的聲音。
她高興地看到,賽場上,越來越多的運動員用新媒體的形式表達自己,樹立了自己的公眾形象。人們不再只關注金牌了,奧運賽場上的感人瞬間,有時能更長久地停留在公眾記憶中。
李珊珊接受媒體採訪時。圖源網絡
此時,距離北京奧運會過去了整整13年。看着體操小將們在平衡木上“翻滾”,李珊珊又回憶起當年的畫面。“每當這一刻,特別是看到師弟師妹在賽場上的時候,就會去感慨一些事情,時間過得真的很快。”
看到隊友也在朋友圈發了關於東京奧運會體操比賽的動態,李珊珊馬上點了個贊。距離之下,隊友們已經好久沒線下見面了。退役後,她們互相之間並非是交往最密切的閨蜜,但李珊珊堅信,曾為命運共同體的她們,默契不會退卻。“我們可是一起‘打過仗’的啊。”
2008年奧運會參賽選手合照。圖源網絡
競技體育殘酷也優美,賽場上的淚水與歡笑,都成為日後的勳章。李珊珊看着他們,開始準備第二天的工作。
“競技體育因為不確定性才精彩,人生也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