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籃球場裏的鄉村振興見聞

通訊:籃球場裏的鄉村振興見聞

圖為韭菜溝村村民在塑膠籃球場打籃球。 張添福 攝

中新網西寧9月26日電 題:籃球場裏的鄉村振興見聞

中新網記者 張添福

在村裏泥土地上打籃球,再“轉戰”到水泥地,直至今年“鳥槍換炮”成塑膠籃球場……六十歲的“籃球迷”馬啓壽感慨頗多。

二十來歲時,馬啓壽就是村裏的籃球運動員,村裏的籃球代表隊在當地小有名氣,隨着年齡增長,他逐漸退居幕後,成了隊伍的教練。

馬啓壽所在的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塔爾鎮韭菜溝村,有800多户、4000多人,村裏多是“籃球迷”。

馬啓壽此前向中新網記者回憶説,曾經,村民們收了地裏的莊稼,平整土地後,就在這塊土地上打籃球。

“20世紀80年代,我們在村裏小學打籃球時,在黃土的操場上,用白灰、煤炭灰,隨便畫道線,有個顏色就行,就成了籃球場。場地大小自然而然不標準。”他説。

通訊:籃球場裏的鄉村振興見聞

圖為韭菜溝村幼兒園孩童在塑膠籃球場開展課間活動。 張添福 攝

那時,馬啓壽跟夥伴們的籃球架也是木質籃球架。對此,他笑着説,這種籃球架,現在的青年人都可能沒有見過。

打一場籃球,結果就是渾身一身土。馬啓壽説,而回到家,也沒有洗澡的地方。

“如今,打一場球,衣服也是乾乾淨淨,只是出出汗而已。現在的籃球場就是年輕人運動的‘福地’。”馬啓壽説。

這種變化,源於今年4月村裏一處環保美觀的三元乙丙橡膠籃球場的建設。這是以回收的2000條美團單車車胎為原材料加工改良後建設而成,旨在呼籲公眾保護地球家園。

在新的塑膠籃球場,馬啓壽説,“運動時很安全,不容易受傷,顏色漂亮,大家興頭也高。我年輕時沒能打上這樣的場地,現在想想有點遺憾,但好在如今更多人趕上了好時代。”

馬啓壽家裏祖孫三代打籃球,如今,孫子上中學,籃球打得有模有樣,“現在小孩們打籃球,比上一代人打得好,因為以前沒人教,只是隨意打打而已。”

馬啓壽身體硬朗,上籃毫不費力,他將其歸功於這些年打籃球強身健體。“體育強,大家的精神面貌也就很強。”

老年隊、青年隊、運輸隊……馬啓壽説,如今,村裏打籃球,青年學生、留守老年人、貨車司機、拉麪館老闆都熱心參與,也能拉起八九支隊伍。

如果沒有新冠肺炎疫情,馬啓壽和村民們謀劃着,邀請全縣的籃球愛好者來村裏打友誼賽。

除了打籃球,塑膠籃球場也是村裏幼兒園小朋友們的活動場所。

“大家都喜歡在上面玩耍,修籃球場的時候,我們都爬在窗户上,等着籃球場早日修好。”幼兒園老師科桂麗説。

今年,地處中國西北的青海省西寧市,在該省率先提出推進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三大工程(即“三鄉工程”),旨在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傳統優勢,釋放農村各類資源增值增收潛力,來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

今年3月,西寧市官方通過《西寧市實施“三鄉工程”助推鄉村振興工作方案》,並出台30條措施,如對回鄉下鄉人員領辦加工車間,吸納脱貧人口就業並達到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的,可按穩定就業1人獎補50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鼓勵市民下鄉以租賃、合作方式充分利用農村空閒農房發展休閒創意、養老養生、農家樂、小型加工項目等產業,給予5萬元-10萬元貼息貸款金融支持。

“實施‘三鄉工程’,就是為了更好服務全面鄉村振興,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讓民眾的生活更美好,小日子更紅火,解決的不僅是吃、住的問題,更是高質量生活的問題,所以,必須堅持底線思維,高質量推進。”西寧市委常委、大通縣委書記劉波此前表示。(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9 字。

轉載請註明: 通訊:籃球場裏的鄉村振興見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