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廣電總局冬奧題材重點電視劇項目《超越》於1月17日登陸東方衞視,該劇把鏡頭對準了短道速滑,記錄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短道速滑興起至今的壯闊歷史。該劇講述了短道速滑小將陳冕(李庚希飾)憑藉熱愛和意志,從初創青島隊的隊員成長為國家隊運動員,站上北京冬奧會賽場的勵志故事。日前,該劇總編劇李嘉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新一代的速滑小將,他們走上職業道路的起點,首先是源自心底的喜歡。“當原動力從使命迴歸到熱愛,體育競技也恢復了它本來的含義。”
陳冕(李庚希飾)為了短道速滑而拼搏。
短道速滑的種種特點為創作提供了抓手
正如劇名《超越》的含義一樣,“超越”不僅僅指短道速滑項目上運動員在彎道的超越,“超越”也是中國短道速滑發展史中運動員和教練員不畏艱苦屢創輝煌的代名詞,更是萬千為中國冰雪事業奉獻一生的“超越者”和無名英雄們的自我超越。據李嘉介紹,從劇本籌備開始,並沒有限定在短道速滑題材,而是廣泛在各個冰雪運動項目中取材。“但是考慮到要趕在2022冬奧會開幕之前播映的任務要求,我們必須要在2021年夏天開機。這就限定了從實操角度,所有户外雪上項目都不太可行。”隨後,劇組進一步與北京冬奧組委的領導和專家們進行了溝通後,瞭解了所有冰雪運動項目的歷史、特點,以及從適合進行戲劇化創作的角度綜合考慮,最終選擇了短道速滑項目。
在李嘉看來,如果只能選擇一個項目作為冬奧冰雪運動項目的代表,短道速滑也是當之無愧的。在本屆冬奧會之前,所有中國隊摘得的13枚冬奧金牌中,有10枚是短道速滑項目拿到的。這個項目不是歷史最久的項目,從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才開始正式建設職業隊伍,但是三十多年的積累,已經有了非常深厚的團隊歷史底藴,從成績上和歷史上,都給創作帶來了足夠的支撐和可能。
短道速滑的特點使《超越》選擇了這個題材。
比起傳統的田徑類競速項目,冰雪類競速項目可藉助器材,讓人體達到超越人類常態的運行速度,在這種極限狀態下,人類更深層的潛能會被激發。而同是速度滑冰,短道速滑比起大道速滑,除了絕對速度方面的追求之外,因為跑道短,頻繁過彎,比賽的偶然因素增多,變化性更加豐富,競爭性更激烈,更綜合。在李嘉看來,短道速滑講究戰術配合,即使不是接力賽,也會涉及同場隊友之間相互的掩護配合,乃至為了保障隊友取勝而有意的護滑犧牲,“這種種特點,為劇作提供了很多組織人物關係的抓手,給了我豐富的創作發揮空間。”
短道速滑人更有一種血性和野性
在選定了短道速滑項目之後,劇組展開了調研工作。去了黑龍江省隊、青島隊進行入隊採風,在場邊觀摩隊員訓練,共同就餐,參訪宿舍等生活空間,與隊員教練員深入採訪溝通等。除了這些,劇組還儘可能採訪所有這個領域的其他身份的人員,比如領隊、隊醫、裁判、協會的領導、乃至器材製造商、經銷商。據李嘉介紹,“第一階段調研大概3個月,光整理出的採訪報告就有60多萬字。經過這一輪瞭解,我和團隊基本上從無知到了解,在頭腦中逐漸成型構建了初步的故事世界。”
李嘉不是第一次參與運動項目題材創作,所以對運動員羣體一直很熟悉,無論任何項目,所有的運動員都有一些很類似的共性特徵。比如説運動員都有極強的自律能力,對時間和規則都能高度遵守,有極強的意志品質,能夠承受一般人不能承受的挑戰和壓力,有極強的好勝心和公平感等。比起其他體育項目,李嘉認為,短道速滑人更加有一種血性和野性的人格魅力,“我覺得這與這個項目的刺激性甚至一定程度的冒險感有關,也與東北人的性格特點有關。耿直、簡單、純真、熱血,是我對短道速滑人的特點的整體感覺。”
李嘉認為短道速滑人有獨特的人格魅力。
新時代運動員多了自信和快樂無畏
《超越》對準了1989年與2015年兩條時空線,以一種跨時空的交叉敍事,描摹過去30年幾代短道速滑人的命運軌跡。吳慶紅(馬麗飾)是我國最早的一批短道速滑運動員,終其一生可能也沒有參加世界大賽的機會,他們是鑄就基石的先行者。新生代陳冕不是披荊斬棘的天才,卻有顆永不放棄的心。劇中,觀眾可以看到以陳冕為代表的年輕運動員們的成長蜕變之路。
馬麗飾演吳慶紅。
八十年代末的第一代中國短道速滑人奮勇拼搏,自強不息,用汗水與意志不斷超越自我,為祖國爭得更高的榮譽;陳冕這一代年輕運動員繼續懷抱着對短道速滑的熱愛,身負為國爭光的崇高使命,不忘初心,呈現出新時代中國體育健兒的精神特質。陳冕為代表的新生代短道速滑運動員和以陳敬業、吳慶紅為代表的中國老一輩運動員和教練員,三代短道速滑人折射出兩個時代的中國人不同的價值信仰和精神風貌。李嘉坦言,總體來説,上一代人信奉集體主義價值觀,為國爭取榮譽的使命感特別強。“那個時代我國的綜合國力還不夠強,也確實需要體育比賽這樣的精神層面的勝利感來鼓舞全國人民的士氣。為了給國家拿下第一枚金牌,那個時代的運動員們可以犧牲掉自己的健康、機會、友情、乃至愛情。這種國家至上的使命感,一方面可能是催人奮進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面也是壓倒人心中脆弱平衡感的沉重包袱。”
《超越》展現了短道速滑人的艱苦訓練和拼搏精神。
隨着我們國家不斷地向前發展與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一路提升,2008年我國不僅成功地舉辦了北京奧運會,還拿到了金牌總數第一,實現了連續超越。“因此新時代的運動員們,成長在和平富足的環境下,比起老一輩確實缺少了點厚重的責任感和艱苦樸素的精神,但是也多了更加昂揚的自信和快樂無畏的心情,他們崇尚個人主義,追求自我的價值實現和精神滿足。”
《超越》講了傳承。
短道速滑太苦,父輩不會強迫孩子學
劇中,作為“冰二代”,滑冰一直是陳冕從小以來的夢想,在輪滑取得了好成績之後,她更加渴望能夠在速滑冰場上拼搏。但在父親陳敬業(胡軍飾)看來,女兒天賦一般,很難出成績,還不如好好考個大學,省得像自己般落得一身傷病。然而,陳冕揹着家人蔘加短道速滑隊選拔賽。據李嘉介紹,陳冕的“輪轉冰”的轉項經歷,是調研後才確定的,在以往這種情況比較少,但是北冰南展的政策推行以來,南方地區的隊伍為了擴大招生面,有時會考慮從輪滑、自行車等相似項目中招募有潛質的運動員。國家隊的安凱、青島隊的李璇等選手都是由輪滑轉項成功的案例。
除了轉項這個點之外,陳冕的家庭身世是虛構的創作,並沒有直接參考任何原型。李嘉説,瞭解到在這個領域中,父輩是運動員乃至教練員,子女輩中學過冰的人也是不少見的,而其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卻是子女們並沒有簡單的繼承父輩的專業,有的淺嘗輒止,有的換了個項目,比如冰球。“追問之下我們才知道,短道速滑是非常苦的項目,競爭也異常激烈,如果不是天賦極高的人很難走到最後。所以這些教練員的父輩們因為太瞭解這一切,很多時候不會強迫孩子學習這個項目。我們進行戲劇性強化之後,就有了現在陳冕父女關係的設定。雖然是虛構,但是它代表了一種我們瞭解到的這個行業的普遍的真實。”
短道速滑非常容易受傷。
——總編劇評演員——
喜歡第11集陳冕回家裏吃飯那場戲
本劇所有的演員選擇和表演完成,都超出我的預期,非常感謝導演和演員們的工作。胡軍、李庚希兩位老師詮釋的父女情非常動人。我非常喜歡第11集陳冕回到哈爾濱家裏吃飯的那場戲。我們劇作設定的陳敬業是個冷硬嚴苛的魔鬼教練,在女兒面前則是個有些木訥寡言、不善表達的笨拙父親。而陳冕對父親自幼的不認可一直心有不服,對父親的缺席也壓抑了很久的不滿。這次重逢前,陳冕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當看到父親精心準備的飯菜,本來硬着的心一下子軟了,再然後,陳敬業有點磕磕巴巴的開場白之後拋出想把女兒接到身邊自己來帶的意思,陳冕意外之餘心中溢出久違的温暖,一時間無法回答。陳冕最終還是問出一直以來的疑惑,這時候陳敬業説起了他一直守候着這個老房子,不捨得搬家不捨得離開。這段台詞,胡軍越説越動情,看得出人物內心激烈的情緒但又極力抑制,最後聲音甚至顫抖和有點結巴。我覺得這段有温度的表演,給了我們設定的這個總體基調冷硬的教練一種真實和温暖的底色,結合年輕演員高至霆演繹的青年陳敬業的過往,胡軍詮釋的中年陳敬業的心理層次的豐富性,讓這個人物的熒屏呈現格外飽滿。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