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當談論“科技冬奧” 我們能談論什麼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體育

    11月20日,北京冬奧村(冬殘奧村)開展場館運行測試,全面檢驗賽前運行狀態。 視覺中國供圖

    北京冬奧會迎來開幕前最後一次全面實戰檢驗。自今日起,“相約北京”系列冬奧測試賽之國際雪聯單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障礙追逐世界盃、北歐兩項洲際盃、國際雪聯跳台滑雪(男子/女子)洲際盃、冬季兩項國際訓練周將相繼在張家口賽區舉行。科技元素又將延續此前在冰上項目測試活動中的熱度,繼續提升人們對冬奧會的期待。

    本輪北京冬奧會國際測試活動從10月已拉開序幕,“冬奧有哪些黑科技?”持續引發各界關注。據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在本輪測試活動過程中,“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共有61個項目228項技術成果陸續在運動員訓練及相關冬奧籌備工作中測試應用,“我們要用好近期系列測試賽機會,推進各項目研發成果實際測試應用,確保重點專項成果在北京冬奧會用得上、用得好。”

    這是一場準備充分的戰役。“從申冬奧成功伊始,‘科技冬奧’就成為冬奧籌辦工作的關鍵詞之一。”在近日舉行的北京冬奧組委科技冬奧發佈會上,北京冬奧組委技術部部長喻紅回顧過去幾年的科技冬奧工作“有規劃,有成效,有期待”。

    規劃早已開始。據吳遠彬介紹,2016年11月,科技部就聯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北京冬奧組委、國家體育總局等地方和部門研究制定了《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圍繞“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清潔環境、安全辦賽、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開展工作,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在科學辦賽、運動科技、智慧觀賽、安全保障、綠色智慧綜合示範5個方面部署任務,先後部署安排了80個項目。

    經過5年努力,在今年2月、4月舉辦的“相約北京”雪上、冰上測試活動中,圍繞場館、運行、指揮、安保、醫療、氣象、交通、轉播等關鍵場景,已有37個項目的133項新技術成果在測試賽中落地應用。科技成效的顯現,也讓北京冬奧會在籌辦階段就給世界留下了“智能場館”“綠色辦賽”“安全防疫”等初印象。

    “新技術在北京冬奧會的實際應用情況,首先關注的是場館,這是舉辦奧運會的基礎條件。”在喻紅看來,通過技術攻關,每個競賽場館都有着十足的“科技範兒”——作為北京賽區唯一新建的冰上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採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索網屋面,用鋼量僅為傳統屋面的1/4;被稱為“雪游龍”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採用“毫米級”雙曲面混凝土噴射及精加工成型技術,1.9公里賽道一次性噴射澆築成型;國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轉為“冰立方”,應用裝配式快速拆裝和調平動態監測技術,20天內就可以完成“由水到冰”的場地轉換;首鋼滑雪大跳台研發了正四面體的模塊及正四面體連接節點,可以實現不同比賽的賽道剖面轉化。

    此外,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將鳥巢建設成為數字、低碳、智能體育場館。備受關注的5G信號覆蓋了所有場館和連接場館的道路,即便是高速行駛的京張高鐵也有穩定、連續的5G信號覆蓋。喻紅表示,這就為超高清視頻、各項智能服務等新的應用場景提供必要的網絡連接。

    “智能”還體現在氣象預報上。冬奧會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空中技巧等室外項目需要十分精準的氣象預報,氣象狀況決定了某些比賽項目是按時開賽,還是需要延遲舉行。冬奧氣象預測系統,可實現“百米級、分鐘級”精準氣象預報。喻紅透露,在今年2月份測試活動中,根據氣象預報對12場比賽、訓練進行了賽程調整。

    高科技、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讓場館更智能,還能讓辦賽更“綠色”。喻紅介紹,為實現北京冬奧會碳中和目標,通過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將張北地區的風能、太陽能等生產的綠電輸入北京,賽事期間,北京冬奧會所有場館將實現100%綠電供應;國家速滑館、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冬奧場館,選用二氧化碳跨臨界製冷系統,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內,碳排量接近於零,這項技術大規模應用於冬奧會,也是奧運史上的首次,同時利用冷熱聯供一體化設計對製冷餘熱進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

    同時,科技賦予的“綠色”還體現在細節之處。北京冬奧會境內接力火炬將全部應用氫燃料;以玉米、薯類及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材料生產的可降解餐具,將代替塑料製品為冬奧會提供相關服務;賽時將在延慶、張家口投入700餘輛氫燃料大巴車提供交通服務保障,試製的氫燃料電池應急電源發電車將替代柴油發電車,已在國家速滑館、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測試備用。

    除了科學辦賽,轉播的新模式也為觀眾提供了“智慧觀賽”的可能。由於有了5G信號覆蓋,雲轉播技術已廣泛運用到正在進行的測試賽上,到明年賽時,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OBS)將和北京冬奧組委合作,在雲頂滑雪場坡面障礙技巧等項目上提供製作子彈時間;可直接將前端設備採集的視頻信號實時上傳到雲平台的“雲轉播5G揹包”也將得到應用;在混合採訪區,還可利用遠程遙控攝像系統實現記者跨空間採訪,在之前進行的測試賽中,中國雙人滑名將隋文靜/韓聰等選手都已體驗過“雲採訪”。

    另外,新聞發佈會視頻服務系統(InfoAV)、8K高清轉播、場館三維仿真、視頻會議的遠程同聲傳譯功能、智能會議翻譯系統、自由視角、場館全景圖片導覽、室內精準導航等技術都將出現在北京冬奧會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流行的情況下,防疫才是成功辦奧的前提。“我們通過組織科技防疫技術專家論證會,在人員進場、物品環境消毒、環境中病原體檢測、人員體温監測等防疫重點環節,有序推進多項重點技術成果實際應用,切實發揮科技對北京冬奧會疫情防控的支撐作用,全力保障所有辦賽、參賽、觀賽人員的防疫安全。”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建紅表示,科技力量有效地支撐了冬奧測試賽的防疫工作。目前,創可貼大小測温貼、氣溶膠病毒檢測設備、霧化消毒機器人等一系列防疫科技創新成果,已經出現在五棵松體育中心、首都體育館等競賽場館的防疫工作中。

    本報北京11月22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