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
是國際家庭日
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在
《安娜·卡列尼娜》裏提到
“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咱今天不討論後半句
就單來嘮嘮在相似的家庭裏
不,是在那些愛好和事業
都完全相同的家庭裏
是如何做到其樂融融的
瞧瞧這一家子
老爸楊剛,身高1米90,司職鋒線
曾在南京軍區體工隊打球9個年頭
隊友不乏楊學增、馬躍南等籃壇名宿
老媽秦利,身高1米73,打後衞出身
代表黑龍江省連續參加過四屆全國運動會
還入選過國家女籃集訓隊
兩口子結婚至今已經33年
他們的獨生子楊大鵬,身高1米98
曾經入選過男籃國青隊
後來代表陝西信達男籃拿到過
兩屆全國男子籃球聯賽(NBL)冠軍
是陝西三大球職業體育實現
冠軍“零突破”的功臣內援
(楊大鵬在陝西信達男籃打球時的宣傳照)
這一家子,不僅都是資深籃球人
現在就連工作單位都是同一個
今年,他們都作為優秀籃球人才
被陝西西安一所有着90多年曆史的
民辦普通本科高校——
西安培華學院引進
成為光榮的體育教師
要知道
敢在這所高校打籃球、教籃球
可得有一些勇氣與魄力
(遠投達人徐長清(右)獲頒吉尼斯世界紀錄獎狀)
因為
這裏有着多位超遠距離投籃的
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
也是籃球運動改革的“試驗田”
(培華學院師生嘗試超遠距離投籃)
在校園裏,你能看到籃球場上畫着
四分線、六分線和十分線
還能看到為不同身高籃球愛好者定製
讓所有人都能過過扣籃癮的矮籃架
(“我們的目標是——人人能暴扣”)
可以説
降低了籃板高度與扣籃難度
提升了校園裏籃球熱度
扯遠了
説回到這一家人
平時,楊大鵬一家不僅
要分別給學生上通識課、專業課
還肩負着帶領校隊的職責
按理説
平時在學校都已經全是籃球、籃球、籃球
回家聚在一起時
總不會再聊籃球了吧?
No No No
“咱幹了一輩子籃球,不聊這還能聊啥呢?”
秦利阿姨的這一句東北腔十足的“靈魂發問”
有理有據
體育
的確是這一家子繞不開的話題
不過
他們坐在一起聊籃球、聊訓練、聊育人
卻不是閒聊
而是兩代人思維方式和體育理念的碰撞
常常孕育出新的想法
(爺倆兒探討戰術)
楊大鵬説
從小他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
專業隊老運動員們的意志品質錘鍊
和他後來在職業俱樂部
接受的新式訓練方法
雖殊途同歸卻側重不同
這些也都是一家人平時最常討論
甚至出現爭論的話題
然而,每次的結果都給一家人啓發
把得出的結論用於訓練與教育
楊剛也坦言
以前是他手把手給孩子啓蒙籃球
甚至把自己左手持球投籃的習慣
都傳給了兒子
現在則反過來了
是兒子在給父母講授
新的訓練器材與手段
一天的接觸下來
記者發現
正如許多相似的和諧家庭
在這個典型的中國式籃球家庭裏
父親不苟言笑
偶爾蹦出一兩句冷幽默
把自己未完成的籃球夢想
默默寄託在兒子身上
母親無論把孩子送去哪裏深造
都是千叮嚀、萬囑咐
只為兒有個好前程
楊大鵬也沒有辜負父母的苦心
收穫了鮮花與掌聲
用榮譽回報父母的悉心栽培
(在陝西信達效力時的楊大鵬(中)與隊友歡慶勝利)
家庭是人生的港灣
也是踏上新徵程的起點
也許與那些走出過奧運冠軍、體壇巨星
的家庭相比起來
(姚明家庭、申雪/趙宏博伉儷、舒馬赫兄弟、納達爾叔侄、哈蘭德父子、馬爾蒂尼祖孫三代……)
楊大鵬一家不是最著名的體育家庭
但卻擁有很多家庭共同的幸福密碼
那就是
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相互促進
有各自的分工
與同樣的目標
以及願意為實現這個目標攜手努力的決心
正如陝西省籃球協會副主席、
西安培華學院黨委副書記
徐國富教授所説
在學校這個大家庭裏
有了這樣一個籃球小家庭
不僅能夠促進學校籃球競技水平
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徐國富教授侃侃而談)
在這一家人的榜樣帶動作用之下
校園裏的籃球文化與籃球氛圍
也能夠充分活躍起來
記者:鄭昕、張晨俊
統籌:彭東、吳俊寬
協調:趙建通
部分內容綜合網絡素材
編輯:趙建通
校對:蘇斌
簽發:彭東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