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五十年,“乒乓外交”緣何魅力不減

1971年4月10日,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踏上中國土地,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正式到訪的美國客人。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親自決策推動的中美“乒乓外交”,以小小銀球為媒,打開中美人民友誼的大門,開啓中美關係“破冰”進程。

彈指一揮間,五十年已過。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中美經貿往來從上世紀70年代幾可忽略不計,發展到如今雙邊貿易額超過5800億美元;九成以上來華投資發展的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保持盈利;赴美求學的中國留學生達到數十萬……不勝枚舉的數據和案例表明,中美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兩國關係的發展給雙方和世界帶來巨大利益。

立足當下,“乒乓外交”的啓迪意義散發時代光芒。近些年,中美交往半個世紀結出的累累碩果,受到美方一些人瘋狂破壞。這些人固守冷戰思維和霸權邏輯,把中國視作威脅,極力遏制中國發展,甚至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挑戰中方核心利益。中美關係因之遭遇嚴重困難,兩國互利合作遇到極大阻力。從歷史中汲取廓清迷霧、破解難題的智慧,正當其時。

“乒乓外交”深刻説明,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乒乓外交”的重要緣起,是中國運動員莊則棟和美國運動員科恩的幾句交流及互換禮物。普通人之間藴含真誠善意的社交,最終演變為中美關係“堅冰”融化的契機,這充分體現了民心相親的重要。

如果説,半個世紀前中美人民之間的來往和了解尚如涓涓細流,那麼歷經整整五十載的沉澱,中美民眾交往的廣度和深度已遠超當年,兩國人民之間積累的信任和友情已如滔滔江河。去年,儘管中美關係遇到種種困難,雙方仍新增友好城市4對;新冠疫情期間,中美不少地方、企業、民間團體相互支持幫助,為彼此加油鼓勁。由此可見,對中美關係沿着健康、穩定軌道發展的期待,有着深厚的內在動力。一些人鼓吹“脱鈎”對抗,煽動仇恨敵意,是違背時代潮流、不得民心之舉,註定失敗。

“乒乓外交”還生動詮釋了抓住時機、相向而行的外交智慧和決策勇氣。回首“乒乓外交”以及後來中美建交前後的一系列互動,雙方捕捉善意之敏鋭、克服困難排除阻力的智慧之高超,都散發出跨越時空的魅力,至今令人讚歎。

中美關係正處於關鍵時刻,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何去何從備受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關注。推動中美關係重新回到可預期、建設性的軌道,構建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大國相處模式,是中美兩國面臨的共同任務,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期待。

(來源:新華社 記者宿亮)

【實習編輯:鍾子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9 字。

轉載請註明: 歷經五十年,“乒乓外交”緣何魅力不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