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週前,世界排名第150位的18歲小將拉杜卡努,在空無一人的球場參加美網資格賽角逐;兩週前,第二次出戰大滿貫的她在看到籤表後,就早早定好回瀋陽探望外婆的機票;一週前,她連贏七場後(含三場資格賽)首次躋身大滿貫八強;北京時間昨天,這位中國與羅馬尼亞混血小將,亮相近乎爆滿的阿瑟·阿什球場,在美網女單決賽中以6比4、6比3擊敗19歲的西班牙選手費爾南德斯。
過去數年,處於亂世中的女子網壇已誕生了奧斯塔彭科、斯維亞泰克等“首冠即大滿貫”球員,而她們的經歷比起拉杜卡努還不夠戲劇。這位代表英國出戰的中羅混血兒所經歷的2021年美網,被媒體稱為“網球史上最神奇的一次大滿貫之旅”。
三個月前憑外卡參賽的高中生,寫下一串紀錄
以一記174公里/小時的外角Ace鎖定勝局,拉杜卡努像所有第一次拿到大滿貫冠軍的球員們那樣,扔掉球拍,躺倒在場上,雙手捂面抽泣,再帶着激動的神色迅速爬起,享受阿瑟·阿什球場裏山呼海嘯的歡呼聲。對於過去兩週自己所取得的成績,這位年僅18歲的小將難以置信,“我不敢相信這一切。意外、震驚、瘋狂,這是我所能想到的詞。”
女子網壇已經誕生了諸多令人不可思議的大滿貫女單冠軍,但論神奇程度都無法與拉杜卡努相提並論。問鼎美網冠軍後,拉杜卡努成為自1977年弗吉尼亞·韋德後首位贏得大滿貫女單冠軍的英國選手;2004年温網17歲的莎拉波娃後最年輕的大滿貫得主;在職業生涯的第二次大滿貫經歷中,就成為公開賽年代首位奪得大滿貫冠軍的資格賽球員。
想要探究拉杜卡努的故事,或許可以從三個月前的温網開始。憑藉組委會頒發的外卡來到全英草地俱樂部前,當時仍是全日制中學生的拉杜卡努未參加過大滿貫賽事,巡迴賽戰績停留在6月的諾丁漢公開賽首輪。事實上,負責發放外卡的英國網球名宿亨曼猶豫了許久,他不能確定將外卡發給世界排名僅第338位的拉杜卡努是否是正確的選擇。
首次參加大滿貫正賽的拉杜卡努的表現則讓開賽前所有的質疑都煙消雲散。她先後擊敗迪亞琴科、前法網亞軍萬卓索娃和羅馬尼亞名將科斯蒂亞躋身十六強,最終在八分之一決賽中因呼吸困難退賽。
來到紐約法拉盛公園,拉杜卡努帶來了更大的驚喜。從資格賽到美網決賽的十場比賽,她一盤未丟,擊敗了羅傑斯、本西奇、薩卡里等名將奪冠,上一次女子球員美網不失一盤奪冠還要追溯到2014年的小威廉姆斯。昨天與費爾南德斯的決賽耗時1小時51分鐘,已經是她十場裏面最艱苦、耗時最久的一場比賽。
多元文化背景造就超乎年齡的成熟
倫敦、多倫多、布加勒斯特、瀋陽……拉杜卡努的社交媒體上羅列了這四座城市,分別是她的居住地、出生地、父親的家鄉、母親的家鄉,敍説着自己的多元文化背景。拉杜卡努2002年11月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父親為羅馬尼亞移民,母親來自中國瀋陽,兩歲那年隨父母移居英國,在倫敦南部的布羅姆利長大,5歲起在布羅姆利網球學院學習網球。
多元文化背景在拉杜卡努身上的體現不僅是賽後的中文致謝,父母用各自的方式影響着她的成長。父親推動着拉杜卡努的網球生涯向前,母親則希望她擁有足夠的傳統文化和知識的積累。“媽媽從小就灌輸我要勤奮,要自律。媽媽一直把教育作為後盾,讓我有了更多選擇。這也是驅使我不斷前進的動力。”在今夏高中畢業前,拉杜卡努一直以全日制學生的身份就讀,每天花三四個小時訓練網球。“我們總能看見她訓練一會兒,就在場邊寫一會兒作業。”倫敦布羅姆利網球學院負責人透露。
拉杜卡努最欣賞的網球選手正是李娜,這與其血緣背景不無關係。拉杜卡努曾在半決賽後表示,李娜的強大心理與韌性是她的學習榜樣,“她是一位真正的鬥士,內心的力量和信念非常突出。”本場美網決賽中,她在發球勝賽局奮力救球后膝蓋處擦傷流血,當即申請醫療暫停進行處理。回到場上後,她並未受到到太大影響,反而是挽救破發點後將勝利收入囊中。《衞報》認為,拉杜卡努在美網展現出真正的冷靜與韌性。所有觀看美網決賽的人都清楚,冷靜是拉杜卡努最大的優勢之一,但更突出的是其身上的韌性,她化解壓力的能力令人難以置信。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兩位青少年球員會師大滿貫女單決賽時,拉杜卡努的回答同樣有着超乎年齡的成熟,“這意味着女子網球擁有足夠的深度,每一位籤表上的女子球員都有能力贏得任何一項比賽的冠軍。我希望新生代能夠跟上傳奇球員的腳步,就像我身邊的比利·簡·金一樣。”這份成熟正是當今眾多女子球員所欠缺的。《今日美國》認為,未來正在18歲的拉杜卡努面前徐徐展開,還有很多事等待她去經歷與探索,但強大的心理將幫助拉杜卡努脱穎而出,幫助她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度過更多的挑戰。
三個月前猶豫是否將温網外卡發放給拉杜卡努的亨曼,昨日在阿瑟·阿什球場見證了44年來首位英國大滿貫女單冠軍的誕生。亨曼賽後表示,美網決賽僅僅是這位18歲的希望之星的開始,“絕不會是曇花一現,她會贏得更多這樣的比賽。”此時的亨曼或許會很自豪,是自己給了拉杜卡努第一次出戰大滿貫的機會。
作者:吳雨倫
編輯:穀苗
責任編輯:沈雷
來源:圖片/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