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殘奧會是殘疾人運動員實現競技夢想的最高舞台。為了讓運動員在舞台上充分施展才華,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把“以運動員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始終。
一人一策“陪練員”
“殘疾人進行體育運動,需要對人體結構、運動規律有充分認知,不良的訓練習慣有可能適得其反,甚至加重殘疾程度。”清華大學智能與生物機械研究室主任、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季林紅告訴記者,如何有針對性地挖掘殘疾人運動潛力,減少二次損傷,幫助其更好地實現夢想,是一個重要課題。
季林紅和團隊承擔了“科技冬奧”專項“冬殘奧運動員運動表現提升的關鍵技術”攻關課題。為了摸清殘疾人運動員的情況和需求,科研團隊跟隨國家隊的集訓,輾轉全國多地,與運動員朝夕相處、緊密配合。
“殘疾人個體差異較大,即便是同一個項目,不同運動員的生理特點、體能情況、發力方式、動作姿態都千差萬別,需要量身定製‘一人一策’的訓練方案,並配備個性化的訓練器械和輔助器具。”季林紅告訴記者,基於這樣幾乎“同吃同住”的研究,科研人員得以看到殘疾人運動員不為多數人所知的困難。
習慣單側發力的截肢運動員通常核心肌肉力量不對稱,長此以往會導致肩胛不穩等損傷;輪椅冰壺項目要求運動員精準發力,但部分截癱運動員對冷的知覺不敏感,往往凍傷而不自知;越野滑雪中,運動員採用坐姿或跪姿,必須藉助匹配自身關節角度、寬度的滑雪架才能完成比賽,否則極易受傷;單板滑雪中,運動員穿着的假肢也需要根據踝關節、膝關節調整參數,以保證殘肢與另一側肢體的力量均衡。“每一處細節都關乎運動員的健康、安全和競技表現,一點都馬虎不得。”季林紅説。
經過反覆測試迭代,科研團隊研發出一套數字化監控系統,通過記錄運動員的生理參數、訓練強度、技術動作等信息,建立數據模型,為運動員的動作優化、傷病預防和康復提供保障。
科研人員還研發了國內首款可用於單板滑雪運動的滑雪假肢,為寒冷感知不敏感的截癱運動員開發保暖護具。在北京冬殘奧會越野滑雪項目中,季林紅團隊所研製的滑雪架陪伴着鄭鵬、毛忠武、楊洪瓊、李盼盼等多名運動員奪得獎牌。“科技助殘就是要聚焦殘疾人運動員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幫助他們最大限度發揮潛力,超越自己。”季林紅説。
賽場內外“保護神”
冰雪運動是高風險運動,不少運動員新傷疊舊傷,賽時的醫療保障服務對運動員順利比賽至關重要。作為殘奧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隨行隊醫,58歲的洪湧除了要承擔全體隊員的日常診療任務,還要做好疫情防控管理和反興奮劑工作。
洪湧告訴記者,不同體育項目的醫療服務難點並不相同。隨着運動量增大,隊員們的陳舊性損傷復發,疼痛、行動不便等症狀逐漸顯現。為了給運動員提供優質保障,代表團做足了準備,將微波治療儀、光電治療儀、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等器械都帶進閉環內,還從甘肅白銀的訓練基地運來3台診療牀。
“我的房間就是一個‘五臟俱全’的診療室。”洪湧説。作為一名入行30年的隊醫,洪湧是距離運動員病痛最近的人。近一年來,他跟隨隊伍赴白銀、安康等地參與醫療保障,目睹了殘疾人運動員為了爭奪哪怕0.1秒的優勢,要忍受多少痛苦、付出多少代價,“殘疾人運動員能夠站上賽場十分不易,如果出現病痛不能及時處理,就有可能影響後續發揮”。
和洪湧一樣,奔忙在賽場上的滑雪醫生同樣承擔着重要使命。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醫生李曼就是滑雪救援隊中的一員。李曼告訴記者,殘奧高山滑雪項目的滑行時速高達100公里,加上雪道陡峭,運動員稍有失誤就有可能摔倒、滑墜,受傷的殘疾人運動員很難依靠自己滑出雪道。
為了及時搶救傷員,滑雪醫生在接到指揮官下達的命令後,必須在4分鐘之內穿好雪具,揹負15公斤重的救援裝備趕到傷員身邊,協助傷員脱除輔助器具,在檢傷固定後轉運到山下運動員醫療站。“由於殘疾人運動員滑行姿勢的控制難度更大,錯過或碰撞旗門等失誤時有發生。”李曼説。
爭分奪秒“魔術手”
在冬殘奧會賽場上,輔助器具是殘疾人運動員不可或缺的“無聲戰友”。作為肢體的延伸,假肢、輪椅和矯形器幫助運動員支撐起身體,朝着終點勇敢進發。
在此次冬殘奧會上,為了解決殘疾人運動員的“後顧之憂”,北京、延慶和張家口賽區的3個殘奧村和5個競賽場館均設立了技術維修服務機構,近50人的技術團隊專門為殘疾人運動員所使用的輪椅、假肢、矯形器等運動器具和生活輔具提供維修服務,問題器具在技師們一雙雙“魔術手”的操作下恢復如初。
位於北京冬殘奧村的奧托博克技術維修服務中心技師張鸞告訴記者,冰雪項目發生激烈碰撞的概率較高,為了不耽誤運動員的訓練和競賽日程,技師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完成維修。為此,維修中心準備了1000多種零件,並配備了打磨機、帶鋸、紅外烘箱和焊槍等專業設備。
“大到車輪變形、腳板斷裂、假肢修正,小到坐墊縫合、輪胎充氣、靠背調節,只要有需求,都會盡量滿足。”張鸞説,只有確保裝備時刻保持良好狀態,才能讓運動員心無旁騖地投入比賽。(經濟日報記者 康瓊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