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圓滿落幕
冬奧會
北京冬奧會剛剛結束,大家還沉浸在各個激動人心的奪金時刻。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賽中,伴隨着著名解説員韓喬生的“咬牙咬牙咬牙”的加油聲,中國選手高亭宇不負眾望,破奧運紀錄摘金!
為什麼運動員需要靠“咬牙”來加油?讓我們為您揭開運動過程中 “緊咬牙關”的小秘密!
“緊咬牙關”字面意思是咬住牙齒,醫學上指的是口腔頜面部升頜肌羣收縮直到上下頜牙列達到最廣泛最穩定的接觸。
圖:咀嚼肌收縮達到牙尖交錯位
但是運動員的“咬牙”並不一定指的是咬住全部的牙齒。他們更多表達的是下頜骨被相關肌肉固定在一個最適宜運動的位置。這個位置可以表現為緊緊咬住所有牙齒,也可以是咬住前牙,也可以表現為咬住左邊或右邊的牙齒,甚至可以是嘴巴微微張口的位置。所以“咬牙”會幫助運動員拿“金牌”的重點不是“牙”,而是 “咬”——指的是頜骨咀嚼肌的收縮把下頜骨“固定”住。
圖:下頜骨不同位置
那為啥運動員在比賽中需要調用口腔的肌肉呢?
原因一 對抗加速度,穩定下頜位置
下頜骨(下巴)是面部唯一可活動的骨組織,通過關節“懸吊”在我們的面部,在運動過程中存在不穩定性。運動員在加速或者減速過程中下頜骨會擺動,可能造成舌頭和口腔黏膜的損傷。因此需要運動員主動控制面部肌肉(咀嚼肌)以穩定下頜骨相對身體的位置。例如在花樣滑冰中蹬冰起跳的瞬間或短跑比賽中的起跑瞬間很多運動員都會“繃緊面部”或“緊咬牙關”,這都是咀嚼肌激活穩定關節的外在表現,咀嚼肌的“發力”有助於減少因身體的擺動而造成的能量損失。同時,咀嚼肌的活動有助於頭部的固定和視覺的穩定,在射擊或者射箭這些運動中都有助於提高運動員的比賽成績。
原因二 激活皮質脊髓束通路,增加神經興奮性
緊咬牙關是一種增加軀體肌腱反射的常用方法。在運動醫學中緊咬牙關被稱為teeth clenching,研究發現緊咬牙關對大腦運動皮層的興奮範圍較大,包括雙側感覺運動皮層、雙側輔助運動區、背外側前額葉皮層和後頂葉皮層。自主的咀嚼肌收縮可以通過激活頜面部的運動皮層、H神經反射從面部傳導到手部,再傳導到腿部的運動肌羣,激活整個皮質脊髓通路,增加神經興奮性,增強肌肉力量以及運動執行力。因此我們經常在舉重等運動中發現運動員在發力前及發力過程中“緊咬牙關”、“面部肌肉緊張”,這其實有助於增加肌肉力量以更好地完成比賽。
原因三 參與平衡控制,增加身體穩定性
身體穩定性或平衡能力的影響因素有小腦平衡功能、姿勢反射以及肌肉力量。近年來研究發現咬合也可以影響身體穩定性,在身體突然的晃動中咀嚼肌的激動參與了姿勢平衡的維持,減少了姿勢回覆所需要的時間。有研究使用電流刺激志願者的右下肢,在整個刺激過程中受試者站在平衡板上,記錄兩側下肢對平衡板的作用力/受試者體重,結果發現相比於面部放鬆時,受試者在自主緊咬牙期間受到單側電流刺激、下肢肌肉的收縮幅度以及時間均明顯變小。這意味着在身體突然受到撞擊或即將失去平衡時一直保持緊咬牙有助於快速穩定身體、保持平衡。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做出身體大幅度扭動或重心改變等動作時,例如空中旋轉落地,提前“緊咬牙關”有助於促進身體平衡,幫助運動員更乾淨漂亮地完成落地動作。
“咬牙”雖然在比賽中好處多多,但是力量過大、時間過長的緊咬牙或夜間不自主的夜磨牙會造成我們牙齒的磨損、咀嚼肌疲勞疼痛甚至顳下頜關節都出現問題。牙齒過度的磨損可能會造成醫學上説的“垂直距離降低”,臨牀可表現為咀嚼無力、耳前區痠痛等症狀。另外長時間的咬合紊亂或上下頜骨位置的不調會導致顳下頜關節疾病,臨牀上可表現為張口不適、耳前區出現疼痛或響聲等症狀。如果您出現了以上這些症狀,請及時就診。
來源: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湖北廣電大健康發展中心圖文編輯: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