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有關於籃球的一切
不知不覺,鄧肯過44歲生日了。
仔細想想,《乘風破浪》已經上映3年了,IG奪冠也已經過去了1年多,就連鄧肯退役,都已經是4年前的事了。
今年一月中旬,疫情還尚未來襲,卡特最後一次造訪聖安東尼奧,最終老鷹客場以121-120逆轉了馬刺。
當賽後
43歲球員卡特和44歲馬刺助理教練鄧肯
親切擁抱致意時,無數球迷都為之動容:兩個歲數差不多且曾多次廝殺搏鬥的時代封面人物,
一個退役了四
年已是名人堂,一個再戰了四年找回初心
。
一代人的青春就是在這種温情的畫面中,若隱若現。
卡特是UFO,鄧肯真就一石佛
。
佛,不動聲色,有着萬事萬物瞭然於心的睿智;石,則代表沉穩樸實、巋然不動的氣魄,這兩種氣質不約而同地都在鄧肯身上顯示出來。
19年的職業生涯,2次常規賽MVP,3次總決賽MVP,15次入選最佳陣容,15次入選最佳防守陣容,15次入選全明星賽…
總共獲得26496分15091籃板,比肩名宿賈巴爾,成為NBA歷史僅有的兩位生涯總數據達到26000 15000的球員。
雖然早已不再年輕,但球迷依然無法忘記當年《體育畫報》在網站列出了當年盛世之下的10位大前鋒,狼王加內特、飛豬巴克利,德國戰車互不相讓,
鄧肯獨具一檔
的那個畫面。
忘不了他的中低位擦板精華,忘不了他那一副面不改色的樣子,更忘不了以沉穩低調重新定義了籃球除激情火熱以外的另一面。
不得不説,與卡特的命運顛沛流離不同,鄧肯有太多太多的榮譽讓他始終矗立在一座城市成為豐碑,也就是説,鄧肯
一生足夠幸運
。
當然,這種幸運是相互傳遞的。
波波維奇在鄧肯退役時曾説過:
“沒有鄧肯,我不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是啊,一個法國人,一個阿根廷人,還有一個美屬維爾京羣島人,三個來自不同的國家的國際球員,加上一羣光輝王朝前行道路上願意犧牲的工兵。在波波維奇一頓調教下,造就了21世紀前15年,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銀黑王朝。
也許馬刺算不上NBA實力最強的球隊,但曾經的他們一定是將團隊籃球演繹到最極致的球隊,有些時候,他們的比賽更像是籃球的教科書。
什麼是多人運動?這就是!
這種團隊籃球文化的深入人心,以至於現在我都忘不了小學體育老師説的那句話:
想打好籃球,一定要多看馬刺。
然而無奈的是,隨着帕克用簡單的幾個字告別了征戰18年的賽場,江湖自此再無“GDP”,馬刺隨之迅速淪落,一代球迷的青春也在
失望中宣告落幕
。
忽然之間,波波維奇和馬刺真的不知道現在在哪。
為了幫助老爺子尋找答案,鄧肯宣告“復出”,當起了助教,將自己的狀元新秀使用權限繼續延續!
要知道,與卡特對待籃球的執着完全不同,退役後的鄧肯
可以悠然自得
地享受着生活。
樂此不疲地出海釣魚,到演唱會現場縱聲高歌,甚至還經營起了自己的改裝車店,偶爾還會做一些慈善活動以及同幾個老頑固一起談天説地。
可以見得,執教NBA球員在鄧肯友人看來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關於籃球的惦念,卻總與他相關。
退役之後,鄧肯總會花時間與馬刺保持密切聯繫,經常出現在馬刺的訓練基地,並且樂意去指導那些向他請教的馬刺內線。
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很想念他與馬刺之間的情誼,喜歡和波波在一起,球員時期如此,退役後依舊如此,只因為他們
彼此愛過了頭
。
就這樣,時隔三年,鄧肯終於忍不住要到馬刺,回到聖安東尼奧。
可讓人無奈的是,本賽季的馬刺問題更加嚴重,甚至看已脱離季後賽競爭行列,加上疫情的肆虐,更是一場沒有結局的煎熬。
不過,全隊仍在進行一場艱苦的戰鬥,因為他們還想試圖為西部的激戰做足準備。
看上去很難,但他們肯定能讓人驚喜,因為銀黑王朝的底藴在,GDP的靈魂在,
任何人都無法動搖
。
聖安東尼奧的河水逆流而上,阿根廷人長髮飄揚,法國跑車還是少年模樣,斯特恩回到選秀大會上,來自維克森林大學的蒂姆-鄧肯即將登場。
祝這個44歲新秀生日快樂,願聖城精神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