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羊坊店中心小學體育教師周晨光卻比平時還忙。近20年間,這位普通的小學老師帶着全校師生“全方位”模擬了18屆夏季奧運會及冬季奧運會。與時代脈搏同步,用奧林匹克教育實踐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美好、希望的火種。
周晨光指導孩子們體驗旱地冰壺。
結緣奧運
將運動轉化為樂享教育
中國民間奧林匹克教育執行團隊發起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北京市委宣傳部百姓宣講員、北京2022冬奧宣講員……52歲的周晨光與奧運結緣近半生,許多奧運相關活動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他最為看重的,則是自己小學體育教師的身份。
在海淀區羊坊店中心小學,周晨光耕耘堅守超過三十載。以此為陣地,將看似遙不可及的“奧林匹克”引至孩子們身邊,走出一條將運動轉化為樂享教育的創新實踐之路。
時鐘轉回1988年,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的周晨光被分配到羊坊店中心小學,負責多個年級的體育教學。那時的他滿腔熱血,面對還是用煤渣黃土鋪設的操場依舊活力十足。上課時哪怕跑圈,也並不在旁發號施令,而是親力親為帶着孩子奔跑,一年掉了十斤肉。
雖然孩子們上課時的表現還算令人滿意,但工作幾年後,周晨光漸漸開始覺得有些迷茫。“體育老師似乎不像文化課老師,能得到真正的重視和關注。如果文化課要佔課,那就會佔體育課。”此外,當時社會也普遍將體育課視作“玩兒”,或頂多在上課期間“鍛鍊身體”,並不將其作為一種教育看待。至於通過體育影響到孩子們的生活、人格、心智,更是少有關注。“體育帶來的幸福、快樂等等,家長和社會是體會不到的。”
事實上,這些煩惱更多來自於周晨光的“野心”,畢竟作為普通體育老師,把課上好,保證學生安全,也就算完成任務了。“可能是我不想只做這麼一點兒,不想體育只是可有可無的角色。”
上世紀90年代末,周晨光結識了首都體院學院奧林匹克研究學者裴東光,後者曾在加拿大師從國際奧林匹克學界的泰斗級學者。通過與裴東光的長談,周晨光發現心中模糊的疑惑被點明瞭。“裴老師説只有‘體’沒有‘育’,不是完整的體育。奧林匹克教育可以對中國現行體育當中‘育’的不足予以補充和完善。”
周晨光在課堂上展示自制的“雪車”。
周晨光展示自制的“標槍”和“球棒”。
自制器材 模擬“點火”感知奧運神聖
如何將奧林匹克教育真正落地?照本宣科最簡單,卻浮於表面。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在歡慶的洶湧人潮中,周晨光感受到了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悦與民族自豪感。“要給孩子也辦一場屬於自己的‘奧運’!”這個念頭冒出來的時候,連他自己也嚇了一跳。可讓孩子們認知、感受奧運,確實沒什麼比親身“參與”更直觀的了。
彼時,奧運熱潮雖已顯現,但對普通人來講,更多隻是一場國家盛事。周晨光想辦校園“奧運”,起初並未得到領導層面和其他教師的支持,“覺得可能有些出格、不務正業。”
更重要的問題是,器材在哪裏?學校庫房只有幾支金屬頭的標槍、沉甸甸的鐵餅、鐵質跨欄,都不適合給孩子玩兒。
“要麼就借,要麼就做。”周晨光打定主意,瞭解到國際田聯正在東亞地區推廣少兒田徑,將金屬標槍、鐵餅等用類似泡沫的材料進行改造。他輾轉從北體大借來兩支這樣的標槍,因為購買不到相同材料,便用空調保温管套在PVC管外面,再將家裏地墊剪成“小尾巴”,粘在標槍一端,模仿着做成“軟式標槍”。
還有鐵餅,周晨光用瓦楞紙箱裁成大圈小圈的形狀嵌套在一起,做好配重,用膠帶加固,即可模仿着拋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擲鐵餅者’那尊優美的雕塑,但絕大多數人都接觸不到這個項目,應該讓孩子去了解和體驗。”
頒獎環節更是精心設計——用小方凳做成頒獎台,用黃楊樹枝做成“橄欖枝”,就連獎牌和證書都是自制的。證書上還印有周晨光當時能找到的國家體操隊所有奧運冠軍的簽名,其背後則是顧拜旦《體育頌》的中英版本。
如此投入認真地對待一場“遊戲”,領導、老師漸漸被打動並加入進來。帶着孩子們認識各國國旗、瞭解相關文化、製作奧林匹克知識展板……一系列準備工作後,2002年5月10日上午,羊坊店中心小學,同時也是中國孩子的首屆模擬奧運會開幕了。受條件所限,設定軟式標槍、軟式鐵餅、短跑、跳遠、鉛球5個項目,劃分成5個區域,全校852名孩子參加了所有項目的比賽。
近20年過去,周晨光依舊清晰記得那令人激動的瞬間——小運動員們舉着用紅布包裹手電筒製成的塑料模擬“火炬”繞操場傳遞一週,“點燃”了設在學校鍋爐房頂上的“聖火”——提前放好的鼓風機,剎那間將雙層紅綢子吹到1.5米高,猶如火焰熊熊燃燒。在場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孩子們歡呼雀躍,不少教師甚至感動落淚。“奧運會的美好神聖,我們都努力接近了。”
冰雪運動 春日校園化身“冬奧賽場”
此後,羊坊店中心小學規定在每年4月最後一天都用來舉辦模擬奧運會。從拼出五環造型,到用各國語言喊口號,孩子們以班級為單位,代表各個“國家”在“開幕式”上的展示也愈發精彩紛呈。
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着重推進奧林匹克教育。乘着時代的東風,羊坊店中心小學模擬奧運會成為各地學校及各界人士爭相瞭解觀摩的對象。周晨光與裴東光,及他們引領的民間奧林匹克教育執行團隊被邀請至學校、社區……舉辦了數百場次的宣講與活動。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高度讚許北京奧林匹克教育,稱“奧運會開幕前,中國已經拿到了第一塊金牌。”
伴隨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季奧運會,周晨光琢磨着將以往的模擬夏季奧運會改為模擬冬奧會。這一提議讓孩子們沸騰了,但學校裏無冰無雪無器材,他又一頭扎進“發明”之中。
實心輪胎上面裝把手,下面裝輪子,就成了“冰壺”。長方形木板裝上輪子,則成了可趴可坐的“雪車”。周晨光還不忘細心將木板四個尖角鋸成弧形,打印了真正雪車的圖案貼上使其更為逼真。泡沫板與墩布把綁成的“冰球杆”、廢舊美髮椅及體操棒組成的“雪橇”……都讓孩子們在屬於自己的“冬奧會”上“玩瘋了”。當孩子們奮力撐着“雪車”前進,把“冰球”打得砰砰作響,這春日裏的校園儼然就是少年們的冬奧賽場。
若是追問,孩子們在參加模擬奧運會後有什麼切實轉變?周晨光搖搖頭,“參與其中時,孩子就是享受體育的幸福、快樂,短時間不會有太多太深遠的思考。隨着成長,自己會去發現和比較。”常有已經長大、離開學校的孩子們回頭給予反饋,向他感慨以往的模擬奧運會令他們內心感受到了希望、覺得“我也可以”、覺得體育很美,是可以陪伴終身的夥伴。
這些反饋,同樣還存在於團隊赴安徽11個區縣舉辦模擬奧運會時,孩子們歡天喜地的笑臉中;存在於汶川地震後,四川德陽的孩子們追逐在模擬奧運會賽場,重又放出光芒的眼神;存在於為全國各地的老師作奧林匹克教育培訓時,大家紛紛發出“體育也能這麼可愛”的感慨……“北京作為‘雙奧之城’,不只是舉辦了兩個奧運會。如果藉由奧林匹克教育,將更多體育的美好帶給孩子們,則是對北京精神、雙奧之城最好的傳承和解釋,也是作為體育教師的責任與使命。”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魏婧
流程編輯:u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