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第二屆冬奧會(也是冬奧會確立後正式的第一屆)在瑞士聖莫里茨舉辦。聖莫里茨與中國有一段不可忽視的歷史,新中國派出代表團參加冬奧會是在1980年的普萊西德湖,但中國人最早和冬奧會的接觸卻是在1928年。
1922年,中國業餘運動聯合會已經得到國際奧委會承認,後改名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相當於中國奧委會,1928年得到參加阿姆斯特丹夏季奧運會的邀請。由於當時從中國到達歐洲的路程遙遠,所以派出丹麥公使羅忠貽和名譽幹事宋如海前往,後者當時正在美國春田學院留學攻讀體育學。宋如海在荷蘭期間,為了增進中外體育交流,讓更多的中國人瞭解西方體育,他深入調研、考察賽事、蒐集資料,並將所見所聞以新聞稿的形式發回國內,系列報道名為《吾能比耶》,取奧林匹亞諧音,亦表達中國人也可以與世界各國在奧林匹克賽場上同場競技的願望,稿件共計14篇,1928年8月21日至10月18日發表在《申報》上。
作為接觸冬季奧運會的第一人,宋如海後來又將稿件整體提升,撰寫了《我能比呀:世界運動會叢錄》一書,於1935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本書的內容包含奧林匹克起源、精神、項目、場地、規則、比賽成績等細緻的介紹,值得關注的是,其中還有冰雪運動照片介紹、冰雪項目的規則介紹。
“沒有金牌,著作只是搖旗吶喊為人作嫁,或落到塵封湮沒的命運;沒有著作,説明文化、科學落後,金牌亦將遜色。”無論是1928年宋如海對於奧運的文獻記錄,還是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劉長春單刀赴會,奔赴“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中國奧林匹克人的付出和努力應被世人銘記。
文/季成(北京體育大學冬奧培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