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賽季的CBA只有北控隊和同曦隊兩支球隊擁有三外援,而兩支球隊都憑藉三外援政策在本賽季實現了大幅提升,從三外援政策中受益良多。但同時,三外援政策的存在和過去一樣擠壓了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再次引發爭議。而在這方面,前國手於澍龍就是最大的受害者。
為了縮小CBA強隊和弱旅之間的差距,為了增加CBA的競爭,“亞洲外援”也就是三外援政策從2008-09賽季首次在CBA執行。但這一政策的執行帶來的並不全是好的結果。
雖然可以提升弱旅的成績,比如山東隊就在2012-13賽季憑藉三外援政策隊史首次打進總決賽,四川隊在2015-16賽季更是憑藉三外援政策拿到隊史首個總冠軍。但同時,三外援尤其是亞洲外援的存在嚴重壓縮了本土球員的成長空間,這也引發了巨大爭議,姚明過去在擔任上海隊老闆時就公開表示希望廢除亞洲外援政策,而上海隊在擁有三外援政策的資格下也果斷放棄過使用亞洲外援。這些年,三外援政策雖然還在,但亞洲外援在出場時間上已經被嚴重限制,實際上就是CBA對於這一政策的改良。
而具體到危害上,前國手於澍龍就可謂是深受其害。作為一個出生於1990年的控衞,於澍龍在2009-10賽季也就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二個賽季場均就可以交出11.7分2.4次助攻的不錯表現,他也憑藉該賽季的出色表現和年輕的優勢入選了國家隊並參加了2010年世錦賽。那個時候,年紀輕輕的於澍龍和首次入選國家隊的郭艾倫被併成為國家隊的“寶貝計劃”。2010-11賽季,於澍龍場均得到9.9分2.6次助攻,表現依然可圈可點,他也再次入選國家隊。
然而,2011-12賽季因為吉林隊引入亞洲外援、約旦隊主力後衞道格拉斯,於澍龍的出場時間被嚴重壓縮。整個賽季,他的場均出場時間只有15.5分鐘,場均表現也下滑到1.8分1.3次助攻,表現極其慘淡。雖然有個人心態不好的原因,但於澍龍從球隊的招牌球員突然被貶為替補,而且在場上幾乎沒有重要性可言,這也是於澍龍表現下滑的關鍵原因。
那個賽季,吉林隊以球隊成績為重讓於澍龍為球隊做出犧牲,導致他場均出手只有可憐的2.5次。無論是給道格拉斯打替補,還是和道格拉斯一起出場,於澍龍都顯得無所適從,最終,他也和很多年輕球員一樣逐漸消失了。該賽季結束後,於澍龍也提出了交易申請,並就此離開球隊加盟深圳隊。
但離開深圳隊後,於澍龍再也沒有獲得過足夠的機會。在其他球隊,無論是在深圳隊還是四川隊,他都是匆匆過客,出場時間也變得極其不穩定。2015-16賽季,他雖然和四川隊一起拿到總冠軍,但用他的話來説就是“躺贏”,因為他當時的貢獻非常少。
2017-18賽季,於澍龍在離開CBA一個賽季後重返CBA加盟北控隊,擔當了馬布裏的替補。彼時的他雖然已經卸下光環,而且心態也變得更好,只是那個時候的CBA已經很難有他的空間。最終,於澍龍在上賽季之後再次被迫離開CBA,因為在這裏他已經很難獲得機會。至於未來,已經不再年輕的於澍龍,想要獲得重返CBA和出場的機會也並不容易,因為重返CBA的這兩年,他並沒有證明自己的進步,而他也不再是年輕球員。
導致於澍龍從備受力捧的國手變為在CBA消失的球員,其中自然有他個人的很多原因,但不得不説,作為年輕球員的他,如果當年沒有遭遇三外援政策的影響,或許也不會滑落得那麼快,甚至還可能打出更好的表現。但因為三外援政策的打擊,於澍龍也就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