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中國武術到底練的什麼?弄不清應及早放棄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體育

馬保國的太極神話破滅,口誅筆伐,嘲笑戲謔,接踵而至,鋪天蓋地。從一開始的懷疑馬保國,到後來懷疑太極拳,最後懷疑中國武術。世界上皆知中國人皆有“功夫”,而“功夫”一次次被拆穿——不過是花拳繡腿,不過是繡花枕頭,“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中國武術,上篇文章已經探討過,中國武術已失去了讓其蓬勃發展的土壤,時代對它的需求度降低。中國武術現在落到了如此境地,多少人從小建立起來的武術夢一下子被擊得稀碎,弄得心裏“一地雞毛”,無從收拾。

上世紀八十年代,七八歲的我,看着父親每天拿着一本借來的“武術畫冊”描摹。畫冊是武術招式教程,稀缺資源不好買,別人只借給幾天,父親通宵描摹。白天一有時間就開始對照着一招一式比劃,我跟在後面依葫蘆畫瓢,心中無比虔誠,夢想着有一天能成為一位大俠,持劍走天涯。一天,一個大我們幾歲的孩子告訴我們,村裏僅剩的一位習武的老者——鶴髮童顏,曾坐着單手製服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告訴我們明天早上五點要開壇收徒。一羣小夥伴興奮得一宿沒睡好,五點不到,我們便到了他家大門口等待。冬天乾冷的晨風在長長的衚衕裏橫衝直闖,撞在我們臉上,刀割一般。終於等到太陽上了房頂,陽光灑在凍得發黃的雞皮一樣的臉上。門開了,驚了開門人一跳。一羣頑童似一羣黃色的小雛鴨瑟瑟地擁擠蜷縮在門洞的角落裏。趕快將我們讓進屋內烤火。才知老人已無力授拳,那個大點孩子騙我們的。

中國武術是中國人從小到大的夢。中國武術為何有如此魅力?今天,很多人在質疑中國傳統武術:從“技擊和制敵”的角度去驗證,行嗎?是騾子是馬還是拉出來溜溜;不能打還叫什麼武術嗎?閆芳被揭穿了,雷雷敗了,馬保國被ko了,中國武術顏面掃地,中國武術的魅力在哪裏呢?

中國武術與拳擊、散打相比,從技擊的角度來説,一般情況下並不佔優勢。這樣説,很多武術愛好者心中可能不服氣。不管你服不服氣,這是本質的原因。

拳擊和散打的本質就是技擊和制敵,而中國武術的本質則是文化。中國武術是修文化,修思想,修智慧。中國武術把技擊性放在了末端,就像一棵樹,根與主幹是文化,而枝葉部分才是技擊。學武術,先讓你修德行,德行不高,師傅就拒之門外;進了師門,頭三年也是讓你先灑掃倒茶劈柴——修你心性,有了温良謙恭讓這些儒家修為之後,才教你真功夫。

拳擊和散打,沒有這麼麻煩。想練,刻苦加上適當的技巧和指導,練就行了,實戰就行了。很快就可以用,效果立竿見影。不像中國武術,比如太極拳。不練習它的時候倒很好,與人打架,敢出手,心裏想的是打倒對方不可以吃虧,反而不會捱打;學了太極拳,知道了以柔克剛,知道了後發制人,知道了那麼多的招招式式後,與人打架,反而屢遭痛打。學拳學得捱打,打呼上當!

中國武術從文化起步,從修性修身起步,走到“技擊”,是一個漫長的路程。換句話説,中國武術是用文化技擊,用文化打人——想起來,説起來,這是多麼浪漫的事情——這是中國武術的魅力,所以中國有武術家,和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藝術家一樣,但是,拳擊和散打絕對出不了“家”。有得必有失。中國武術的習練路徑太長,文化屬性導致理論深奧——不計其數的人這條路上迷失方向,走入怪圈,無法自拔,乃至走火入魔。

中國武術和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是老子的話,也是太極拳的拳理。練習太極拳時,掌往前推出時,要有回收之意;掌回收時,要有外張之意;此為“反者道之動”。推手時,不頂不丟,粘黏連隨;練柔成剛,練慢成快;此為“弱者道之用”。尤其是內家拳,將外儒內道、中庸之意、中和之氣運用得恰到好處。所以,中國武術可以作為一個人畢生的修行。

社會應該明白:不是所有的習練中國武術之人,從文化練到“技擊”,走完武術習練完整過程,很多人迷失在武術的複雜的文化體系裏。

武術界應該明白:修武術修的是文化,但是,練武之人如不能將文化轉化為技擊之術、不能使用好技擊之術,便稱不上真正的武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