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社區咖啡館“活躍”了整個社區

首家社區咖啡館“活躍”了整個社區

歐邑小站外擺位全天候迎接來客。  周邊居民、藝術青年成了歐邑小站的主流客羣。 人們可以在歐邑小站寫下心願貼。均本報記者  單穎文攝  製圖:李潔

午後,一羣年輕人聚在歐陽路上的社區咖啡店歐邑小站,頭腦風暴着下一場主題社區活動。他們中除了咖啡店負責人允兒,還有幾位居民、設計師和社區工作者。而這樣的場景,在今年才開業的歐邑小站時常會發生。

“做什麼活動,就像推什麼咖啡一樣,‘15分鐘生活圈’裏,大家説了算。”在允兒看來,上海每個角落都有文化,歷史綿長的歐陽路更有着説不完的故事。隨着歐陽路一期更新項目落幕,歐邑小站正式開門營業,這裏不僅有價格親民的咖啡,有好玩的文化活動,更有着講不完的社區故事。這爿嵌入街邊的小小咖啡館,如同一個“活力樞紐”,讓一整個街區都活躍起來,如同一個時空花園,連接着這條百年馬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成了共建共治共享“15分鐘生活圈”的新場域。

改變居民日常,也慢慢改變社區

在吧枱喝一杯美式,是老王雷打不動的日程。老王在咖啡館旁的弄堂裏住了大半輩子,以往喝咖啡,要麼去幾百米開外的星巴克,要麼在家泡速溶粉。“歐陽路上怎麼連個能喝喝咖啡聊聊天的地方都沒有?”老王曾這樣對社區幹部“吐槽”。

歐陽路沿線以居民區為主,和老王有一樣想法的居民不在少數。去年,歐陽路街道對這條小馬路進行微更新,首期工程以大連西路、祥德路為兩端,在這條近500米的路上“螺螄殼裏做道場”,清理公共空間、整飭綠化、改善照明體系等,最後“開一家社區咖啡館”也被寫進了方案裏。經公開招投標,90後設計師李雲白團隊的方案脱穎而出。

在街道牽線下,附近居民區書記、居民代表與設計師團隊見面、交流意見。李雲白沒想到,“真做起來那麼難”。住在樓上的阿婆擔心雨棚反光,住在旁邊樓的爺叔怕空調外機聲音大……李雲白拿出設計方案一一解釋:雨棚會向下15度做出斜面,用材不會反光;空調外機會裝在面向停車場的牆邊,與居民家保持距離。“原來,設計師都考慮到了。”大家自覺散去。

後來,老王隔三岔五來“監工”,看着歐邑小站如許諾中一點一滴做到位。落成試營業那天,他來喝了“第一杯手作咖啡”,之後更是每天離不了。

如今,老王發現,歐邑小站改變了他的日常,也在慢慢改變着社區。最初一兩個月裏,他發現這裏的雨棚換過兩次,聽説是被居民亂扔雜物砸壞的。咖啡館每次都默默換一面新的,只是在店內海報上突出“睦鄰”理念。後來,雨棚再也沒有換過。老王不禁感慨:有了這家小店,每天打照面的,不僅是人,更是一種曾經生疏了的鄰里間的熱絡與體恤。

每當咖啡館燈亮起,整個社區就“有了神采”

見到端着相機的老伯走進歐邑小站,允兒立即起身,向他推薦店內“好出片的場景”。這時,一位買了咖啡的阿姨折返回來,説杯蓋沒套好翻了半杯。店員邊道歉邊用紙巾為她擦去污漬,還重新制作一杯送上。阿姨倒不好意思了:“我也不小心,在門口絆了下。”老伯用相機拍下兩個人的笑靨,豎起大拇指:“這爿咖啡店難怪能做好!”

作為新型社區會客廳,歐邑小站在集納多種公共服務功能的同時,也努力講好社區故事。咖啡館外牆使用紅褐色搭配銀白色,是致敬當年歐陽路建造者歐陽星南寓所的紅磚和已經消失的萬峯玻璃廠。在和居民閒聊中,設計師們不斷蒐集這個街區如今的故事,並幻化成了歐陽路上的牆繪和露天博物集。

葉阿婆的家在歐陽路祥德路路口的小區,這裏曾住着不少原鐵路系統職工,參與過成昆鐵路建設。葉阿婆患有阿爾茨海默症,不記得父親名字,卻找出了父親當年修路用的銅錘和獲得的勳章。這個故事也成了小區外牆上的一幅畫,銅錘和勳章複製品成了小區門口露天博物集的展品,更由此延展出下一場社區活動的主要議題:如何營造認知障礙友好社區。

歐邑小站對面是朱屺瞻藝術館。觀完展,文藝青年也常在這裏相聚,豐沛着“15分鐘生活圈”。李雲白乾脆組織了一場“歐陽路歷史城市漫步”,帶着新老朋友們逛了一圈煥新的歐陽路,品讀歷史,再坐下來喝着咖啡,暢談社區治理。“歐邑小站的出現,讓歐陽路‘活’了起來,成為周邊便捷生活的樞紐。”常客小金説,每當看到咖啡館的燈亮起來,便感覺整個社區“有了神采”。


  作者:單穎文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5 字。

轉載請註明: 首家社區咖啡館“活躍”了整個社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