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界專家熱議冬奧,奧運場館賽後如何避免成為“白象”?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2021年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高峯論壇10月25日舉辦,兩界專家圍繞冬奧可持續發展、冬奧對國家發展戰略的助力、區域協同發展的牽引等內容進行報告和研討。

關注1:奧運場館如何進行賽後利用?

由於奧運場館往往體量巨大,不便於再利用,因此常常被稱為“白象”。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國際建協理事張利稱,出現這一情況還有一個原因,即設施本身設計之初就不是為“常人”服務的,而是為經過特殊訓練的“超人”運動員準備的。

“在北京冬奧場館的設計裏,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到了賽後可持續性的問題。”他舉例,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除了有為競賽運動員準備的設施之外,還有很多普通人可以使用的設施。同時,賽場設計考慮慢行友好的因素,將部分斷續空間變成連續空間。

據張利介紹,由於在賽場空間中前期很難直接去做競賽時的實驗,所以設計者還通過志願者活動時的眼動數據,瞭解空間和人的互動關係,從而進行設計補充。跳台賽道的兩側設計形成了從上到下的步行台階,連接底下體育場和跳台頂端,未來觀眾和體驗者可以享受類似山地徒步的樂趣,同時能夠近距離觀察競賽的設施,這是以往跳台滑雪運動場館不具備的功能。

同時,“雪如意”頂峯設置了環形空間,不僅可以在賽時和跳台出發區形成互動,還可以俯瞰觀察周圍的景緻,賽後可以作為會議、展覽、演出等多功能空間。跳台底部設計了足球場,賽後可以作為户外音樂會、產品發佈的場地。

關注2:北京冬奧會對區域協同發展有何帶動作用?

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遺產管理處處長劉興華稱,北京冬奧會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帶動作用包括交通、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

據他介紹,京張高鐵開通後,北京到達張家口賽區只需50分鐘,同時方便了京津冀地區和西北地區交通往來和經貿聯繫。京張高鐵充分體現了科技含量,採用北斗導航,實現自動駕駛和5G全覆蓋,高鐵上還配備了賽事轉播,冬奧期間乘坐火車可以觀看冬奧賽事。

生態環境改善方面,北京和張家口兩個主辦城市政府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了聯防工作機制,兩地的藍天越來越多。低碳方面,二氧化碳製冷劑將在北京冬奧會四個冰上場館投入使用,“這是有史以來最環保的製冷技術,”他説,冰上場館新建建築都達到了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改擴建都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我們將全面實現北京冬奧會的碳中和,為我國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率先進行示範。”

冰雪產業方面,張家口打造高新區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和宣化冰雪產業園,引進冰雪裝備項目來落地投產。我國還加大了冰雪裝備、冰雪設備、索道、造雪車等自主研發能力。冬奧會推動了清潔能源發展。延慶區建設氫能產業園,將在奧運會期間投放212輛氫燃料客車,賽後轉變成氫燃料公交。

他説,冬奧會還推動了國家冬季山地雪上直升機救援體系建設,填補了此前的空白。“我們選拔了80名具有高水平滑雪技能的醫生,組建滑雪醫療夢之隊,來完成山地雪上賽事的場地醫療救援服務,達到5分鐘到達現場救治、15分鐘轉運到定點醫院的辦賽標準,大幅度提升國家山地救援、直升機救援和户外救援的能力。”

北京冬奧會充分發揮奧林匹克品牌作用。“我們為首鋼、延慶、張家口分別申請命名北京冬季國際奧林匹克公園、北京延慶奧林匹克園區、張家口崇禮奧林匹克公園,為三個賽區留下了奧林匹克無形資產,為三地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關注3:冬奧遺產如何發揮教育作用?

首都體育學院副院長謝軍稱,奧運理念在教育中發揮着作用,它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培養拼搏精神,激勵青年人去擔當國家重任。她説,在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時代大背景下,北京冬奧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將在體教融合工作推進中得到體現。

謝軍認為,作為世界唯一的“雙奧”之城,北京冬奧遺產的挖掘和傳播工作緊緊抓住“可持續,向未來”的北京冬奧遺產發展願景,以課題框架設計為模型,通過模擬奧運會、流動科技館、教材研發人才培養等方式推進科學研究,探索凝練中國優秀文化的奧運教育特色和北京模式,發揮奧林匹克示範校、冰雪運動傳統校、特色校的作用,加強奧林匹克知識科普工作,將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注重成果轉化,形成體系化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科研工作者也將發揮特長,貢獻科研力量服務國家,攜手見證北京冬奧會的精彩。”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44 字。

轉載請註明: 兩界專家熱議冬奧,奧運場館賽後如何避免成為“白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