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比賽是照死了來,這打什麼球呀。”“好,盯住。”“連續連續,你得狠點兒,撕它,這球。”鄧亞萍在球桌旁看着兒子林瀚銘打乒乓球,眼神凌厲,大聲指揮,世界冠軍的氣勢瞬間上身。

“在球場上,我就是一個教練。”面對我的困惑,鄧亞萍利落地解釋道,“不是説我是你媽,你就可以撒嬌説我不幹了,不是這個邏輯。一旦訓練的話,就是教練跟隊員的關係,我怎麼要求他,他就必須去做,不做的話,就肯定過不去。”

在騰訊新聞出品的節目《誇就對了》中,林瀚銘被問及媽媽上次誇他是什麼時候時,臉上的光彩倏地黯淡下來。鄧亞萍上次誇他,還是他打贏了一場比賽——去年,15歲的林瀚銘在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錦標賽上獲得了男子丙組單打冠軍和團體亞軍。鄧亞萍簡單誇了誇,然後就開始指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林瀚銘其實更喜歡打籃球,選擇打乒乓球是鄧亞萍逼的。“你看我和你爸爸這個兒,你大概率不會太高,打籃球很吃虧,連校隊都進不去。”鄧亞萍直言不諱。

林瀚銘清楚地知道乒乓球對於自己而言,更多是一個工具。今年,他即將中考,他希望能夠以乒乓球特長生的身份進入北京的頂尖高中之一北師大二附中。“其實我自己覺得乒乓球能管我上個高中,上個大學就差不多。”

但鄧亞萍覺得自己並不是專制的媽媽,只是在孩子還小時,很多事情看不清,父母就要逼一逼他。

相反,鄧亞萍認為自己的家庭教育很民主。兒子很喜歡打遊戲《王者榮耀》,還拿過“北京市第一孫尚香”的稱號,所以他那時有點想打職業。鄧亞萍也學着跟他一起打,還特意去國內頂級的電競俱樂部考察。“你也可以走電競這點路,電競能拿世界冠軍也是世界冠軍。”

對於兒子的學習,鄧亞萍反倒沒有盯得那麼緊,這也是得益於她自己的成長路徑。作為運動員,鄧亞萍創造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歷史:拿過18次世界冠軍,歷史上首位乒乓球女子大滿貫、乒乓球世界排名第一最長記錄保持者……退役後,24歲的她從26個字母學起,把小學三年級的學歷刷新成清華學士、諾丁漢碩士、劍橋博士,畢業後,又一路跨界,從政從商。

她曾説,人生很漫長,不是説拿了世界冠軍就結束了。最近,為了做投資,她又開始專攻財經類書籍。“我們不要着急,這一生得學多少東西啊。現在的社會進步太快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善於學習,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論,這個最重要,而不在於到底考了多少分。”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以下內容為鄧亞萍口述:

“必須打乒乓球,這沒什麼可商量的”

瀚銘九歲之前,基本沒有練什麼,就玩,他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快樂的童年了。到九歲時,我説你必須要練某一個項目了,不可以再這樣玩,什麼都沾一下,什麼都不太行,這不行。這才開始打球。他一開始沒有太多主動性,基本上都是不叫絕對不會主動去訓練。

興趣是一個非常好的老師,如果他要感興趣的話,你不用催他,他自己就會去的。但是如果他沒有那麼大的興趣的話,我覺得有時候對一個孩子來講,完全由他來,也不對,因為他太小了,他沒有任何的所謂的辨別力,有的時候,家長也需要堅定地推他一下。所以打乒乓球這件事是我比較堅定的,必須打,這個沒有什麼商量的。

有的時候是家長需要狠一下,小孩説我不練,如果你堅持,他也就學了。一開始我們打球也是的,我們決定以後,那就堅持,到點就練,你不愛練也得練,站在那也得練。等到他養成習慣就好了。

到現在還是這樣,你要讓他訓練乒乓球,他説差不多了吧。他確實發自內心地喜歡籃球,但是乒乓球比以前好多了。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他為什麼必須打乒乓球?)對我來説,乒乓球肯定更方便,家裏倆人守着,隨便教他,也不需要花很大精力,我們也沒有太多精力。我們兩個人的一些經驗或者感悟,肯定比一般教練要好。體育首先選擇的是身體,籃球的話沒有個兒,你就不要來了,體操個兒太高也不用練了。

我們從事過這個職業的人,覺得如果你沒打出點名堂來,那你在忙活什麼呢?比如説像選擇籃球,他肯定明擺着不行,只能當愛好。我認為他打籃球連可能性都沒有,連校隊都進不去,更別説北京市啥啥了,不可能。如果讓他練乒乓球,最起碼他還有可能性。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1992年,巴薩羅納奧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鄧亞萍奪冠。

我對體育的理解,跟一般的家長不一樣,我覺得體育可以給孩子很多東西。現在城裏的孩子有幾個家庭條件差的?在這種情況下,唯獨體育能夠讓他嚐到身體上的苦和精神上的苦。

乒乓球這項運動,是很有意思的,它需要鬥智鬥勇,需要有技術,是一個非常綜合的運動項目。

在打乒乓球的過程中,我還想教育他做事情的目的性。因為競技體育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比賽在那放着,到時候你想打到什麼程度,從現在到比賽的這個階段你就得完成每天、一週、一個月的訓練量。競技體育就是這樣,我認為這能培養孩子很好的習慣。

乒乓球訓練也是很枯燥的,一個技術一個技術地練,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得忍受這種寂寞,要有很強的自律性。我從來不想他能拿到世界冠軍,但我認為運動員所有的品質,對於培養孩子的意志力都是非常有用的。

瀚銘剛學打球時,每天也就一個多小時,從四年級到六年級都是這樣的訓練量。初一到初二,一般每天訓練三個小時,週末訓練一整天或者半天。到初三又減下來,因為要中考,基本上每天也就一個多小時的量,週日訓練一整天。

真正意義上説,他的訓練時間不長。一開始不要上太大訓練量,尤其他不是那麼喜歡。慢慢有點興趣以後,可以適當加點量。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這孩子怎麼不像我”

瀚銘還是比較乖的,有時候我反而覺得小孩不能太乖了,尤其是男孩子。我一直鼓勵他敢闖敢幹,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想法,我説你有什麼想法就説,我們可以商量。

我很困惑這孩子怎麼不像我?我覺得做事情就認認真真地做,老省那麼多地勁幹什麼呢?給他提要求的時候,我觀察他做不做得到,有時候是到他的極限了,但有時候真的沒到,就是他偷懶,不願意幹,你也沒轍。他自信心沒那麼強,可以找一堆理由往後退,不像有些孩子,對自己要求很高,不追着他都自己拼。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鄧亞萍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後和丈夫、兒子在一起慶祝。

我們那時候不往上衝,不到專業隊,不到國家隊,那真是白打了。雖然才十幾歲,但我們每個人都很清楚是怎麼回事,也知道自己沒有退路,因為你已經選擇了打球,放棄就輸了。

運動員打到一定份上,水平都差不多,最後就看意志,是你自己提前放棄了,還是能夠稍微扛一扛?可能你一扛,對方就不行了。比賽總有膠着的時候,以前膠着時他就退了,然後很快就輸了,現在會頂一頂,可能就翻盤了,翻盤之後他自己也高興。

差不多兩個月以前,有一場不該輸的球輸掉了,晚上吃飯時,他説我不吃了。我也很生氣,我説這球打成這樣,你確實甭吃了。他説,是,我不配吃。我説,很好。但他最後還是吃了,吃得還挺多。要是我自己,絕對不會吃。

我們幹這個行當的人知道,雖然想拿冠軍,但有時候真的得有一顆平常心,比賽不可能説都是你贏,這不現實。我們肯定要爭取最好的結果,做最壞的打算,輸球了,那就輸了,沒什麼了不起的。這也是我為什麼讓孩子參與競技體育,其實就是鍛鍊他拿得起、放得下。但要去總結,不能輸完以後就忘了,玩去了,明天接着輸,這不行。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我們會很平常地看待最後的輸贏,你只要盡力就可以了,不管輸贏。如果説你沒盡力,或者是説你本來水平在這,但今天莫名其妙輸一場球,那就得好好説這是為什麼。這個時候,我們不會輕易放過他。你得給我拼到底。因為你不拼到底,我下面都沒法教你,你都沒使勁,我怎麼教你呢?我們其實更看重的是精神,是態度。

現在雖然他沒有進專業隊,但是他跟專業隊有一些水平是差不多的。我覺得他往職業發展的可能性不大,他自己沒有那麼大的興趣,對自己也不夠狠。我小時候要是輸球了,我都不讓人走,一直要打到我贏了為止。

一個職業運動員真的是要跟自己過不去的,輸球了,肯定不能自我原諒,該吃吃、該喝喝,明天接着輸。但如果只是業餘,只是興趣愛好,這個沒辦法,每個人性格不一樣,你強迫不來的,有的孩子就是這樣。

我個人覺得佛系,説得好聽一點是自我妥協,説得難聽是逃避。我是不會佛系的,我對自己比較苛刻。不過,如果盡力了還沒有達到預期,這時候要佛繫了,但你不能直接上來就妥協,這個我認為是不對的。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不用讓他學,着什麼急呀”

瀚銘成長的過程中,焦慮肯定是有的,因為他有時候不那麼努力,也不是那麼認真,就覺得這怎麼弄啊。但是當清楚孩子跟我不一樣的時候,我選擇儘可能放一放。

家庭教育這件事,困擾着很多中國父母。坦率地講,育兒這方面的書我看得不多。我會跟有孩子的人、搞教育的人交流,到底怎樣更好。交流之後,我發現這些真正搞教育的人都是這幾句話:不用讓他學,着什麼急啊。越是一定層級的人,越放得開。上小學之前,他沒去幼小銜接學那些東西,因為我也跟校長聊過,校長説不用上,玩。我想校長既然説玩,就讓他玩吧。結果一上小學,拼音什麼的別人全會,他都不會,沒學過。

學習上我對他沒有過高的要求,課堂上學的內容和佈置的作業完成了就行,也不會給他壓力,除非説哪些課程學得不好,那就補補。

爺爺奶奶是小學老師,小學的時候,奶奶盯的多一點,我一般就是把握大方向,現在到中學更是這樣。家庭教育要教的是品行,這是讓他受益終身的。你説我們能教他多少文化課,肯定不如老師教得好,而且現在是越來越深,你都教不動。

讀書、打球我都會給他一些空間,但我絕不允許説謊。在這個方面,我們沒有商量的餘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可以騙人,這是一個品德的問題。有一次他承諾的事情沒有做,還騙我説做到了,給我氣壞了,三天沒跟他説話。

今年他中考,我説你萬一考不上高中怎麼辦,什麼樣的高中你最想去,如果那個去不了怎麼辦,什麼樣的學校你能去,願不願意去,接不接受,你自己想清楚,剩下的都是你自己的事。

孩子慢慢大了以後,自己會有辨別力,知道想去哪裏,不想去哪裏,也越來越清楚自己是走職業還是上學。

前段時間有個採訪,説到雞娃,我完全能理解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這種期待,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機會或者提供更好的可能性。但什麼東西還是得把握度,過頭了就適得其反。

我是很開放的,給他各種可能性,當然最後還是在他自己。他喜歡打遊戲,我説打電競也行,也可以拿世界冠軍。我去國內頂級的電競俱樂部看了一下,回來跟他説每天要訓練12個小時,比乒乓球苦多了,他説不去了。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其實我們都年輕過,所以不用怕現在的孩子怎麼着了。他只要管住自己,別無止境地在那玩遊戲。如果就是玩,那你玩得差不多就行了,你的正事是學習、打球。要不就玩到最好,打職業。別正事沒幹好,玩也沒玩明白。

我們不要着急,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了,這一生得學多少東西啊。現在的社會進步太快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善於學習,掌握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論,這個最重要,而不在於到底考了多少分。但是確實需要有很強的自制力,包括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然後保持好奇心。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Vista成長實驗室“(ID:vistaedulab)”,作者 曾憲雯,編輯沈佳音。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61 字。

轉載請註明: 鄧亞萍的教練式育兒:佛系就是逃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