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英國倫敦,是有着英俊長相的中英混血兒;他是馬術領域內公認的天才;他是奧運會歷史上第一位正式亮相的中國騎士,見證並推動了馬術運動在中國的發展……他是華天,中國馬術第一人。
圖説:華天在活動現場用毛筆書寫了“人馬一心”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日前,上海市體育發展基金會體育文化專項基金成立暨“華天·人馬一心”公益項目啓動儀式在體育大廈舉行。作為項目發起人,華天在活動現場用毛筆書寫了“人馬一心”書法長卷。帥氣的外表下始終有一顆拳拳愛國心,對話這位“人馬一心”的馬術王子,我們聊起了他這些年的故事……
不再孤獨的華騎手
當華天在13年前説出“我希望參加10屆奧運會”的豪言壯語時,這位當時還稚氣未脱的混血少年註定將成為中國奧運史上特別的存在。
華天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英國人。華天四歲的時候就開始上馬術課,成為一名小小騎手,並在馬術運動中展露出過人天賦。
圖説:對話華天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2008年,18歲的華天創造了歷史,成為北京奧運馬術項目的中國“獨苗”;8年之後,里約奧運會上,華天依舊是媒體筆下“最孤獨的奧運選手”,但他再次改寫歷史,獲得中國馬術騎手在奧運賽場的最好成績。而在幾個月前的東京奧運會上,當第三次奧運之旅來臨時,華天終於等到了一個團隊一起參賽——在這個被歐洲強隊主導的項目中,中國隊首次獲得團體賽參賽資格。
“北京和里約我都是一個人,我那個時候看到別的國家的隊員們一起坐車、一起訓練、一起去馬房……雖然我不會感到孤獨,但我還是會想,我是不是錯過了奧運會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這一次,我們終於有了一個更完整的奧運體驗。” 三位中國騎手中除了華天,孫華東、包英鳳都是奧運會新人,一路對兩位隊友照顧備至,在華天看來,這是中國馬術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圖説:華天在東京奧運會 網絡圖
從北京到東京,如今回頭看自己的兩次奧運之旅,華天表示,能感覺得到十多年來的成長與改變。“我的個人成績從第一天的第三名慢慢下滑到最終的第25。這個過程其實給了我信心:我是有能力獲得獎牌的。但最後的結果也説明,我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談及明年即將到來的亞運會,華天充滿期待,“北京奧運會的馬術項目是在中國香港進行的,杭州亞運會將是我第一次在中國大陸進行比賽,對此我非常興奮。” 經歷了上一屆雅加達亞運會的銅牌之後,華天如今更期待騎着愛駒巧克力,向着更高領獎台衝擊。
圖説:華天將向着更高領獎台衝擊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馬語課代表華老師
昨天的活動現場,華天最開心的時刻或許是站在“講台”上講課的時候。變身“華老師”,他為台下慕名而來的十多位小騎手上了一節生動的“馬語課”。
怎樣和馬兒“握手”?如何最快分辨一匹馬?你知道馬兒開心時是怎麼樣的?一連串的問題從華天口中拋出,配合動畫形式的講解讓現場的孩子聽得目不轉睛。
華天對孩子的耐心或許來自於其孩童時代的感觸。“我的父母、學校教育以及馬匹影響了我99%的性格形成。”在華天看來,從兒時在北京石景山馬術俱樂部騎馬至今,他在和馬匹的相處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這其實也是華天希望在中國推廣馬術的原因——將馬術運動背後的文化和精神傳遞給更多的青少年,他希望孩子們能在正確理解和對待競技體育的勝負以外,還能夠學會協作、尊重和包容。
圖説:華天為小騎手上“馬語課”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在華天眼中,“騎士精神”不是説多麼高貴、精英,它的核心價值是同理心、尊重和責任感,這也是馬術運動中人和馬的互動準則。“我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小朋友,甚至是家庭開始去了解和學習馬術,其實學習馬術不一定要成為這項運動金字塔頂端的那部分,重要的是去了解一種文化。對於孩子,從小能學習這個,將對一身受益匪淺。”
北京奧運會時馬背上的翩翩少年,如今已經三十而立。以圈內人身份感受中國馬術這十多年來的發展,華天感覺美妙非凡,而他還有巨大的夢想和熱情要為中國馬術的發展貢獻力量。
圖説:華天與現場觀眾互動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據悉,“華天·人馬一心”公益項目將推出“馬語學前班”課程,採取公開課的形式進入上海市的各個中小學,面向社會招募學員參加馬術和馬文化交流體驗活動。同時還將製作“馬語課代表”小視頻,通過更多小騎士傳播馬術及馬術文化。
在華天看來,馬術運動不僅僅是騎術的競技,還是騎士與馬默契與配合的考驗,而馬房管理工作是培養這種默契與配合的最佳途徑。由此“人馬一心”還將推出專門的馬房管理線上大賽,讓更多的人瞭解馬背下世界。
始終不變的中華心
這些年,華天的普通話裏還有濃濃的倫敦腔,但他一直在努力學習中文。昨天,面對記者鏡頭,儘管他回答依然會用英語侃侃而談,但對於記者的中文提問他理解全無障礙。私下閒聊,他有些不好意思的透露,自己其實早已能用中文與人溝通,“但我的中文水平比起小時候退步了很多,10歲之前,我還能背古詩呢!”
圖説:華天有一顆拳拳中國心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始終用一種明顯的中國符號裝扮自己,這些從華天這麼多年愛駒的名字上就能看的出。“武松”“孫悟空”“忽必烈”“木蘭”……他坦言,直至今日,到了春節,他還會在自己的馬房上貼上春聯,並以適當的儀式感標註出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比如在馬房來一個聚餐,或是去曼徹斯特的中國城感受氣氛。他會努力給團隊介紹中國文化,比如“讓他們嚐嚐雞爪子”。
華天的英國朋友都喜歡稱他為“China”。“最早是我的一位馬工看我一直在努力學習中國文化,然後就叫我Prince China(中國王子),之後身邊的人都這麼叫我。”談起這個暱稱的由來,華天自己都忍俊不禁,“後來大家就慢慢用了簡稱,也就習慣叫我China了。”
圖説:華天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在馬術裝備上印滿“中國”和中國國旗,或是受到爺爺的薰陶,華天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他放棄了英國國籍,選擇代表中國參賽。他將2008年的參賽稱之為“童話”,時至今日,談起時依然帶着些許興奮,“我覺得自己非常非常有中國特質,我就是中國人,當時的我因可以為中國而戰感到自豪。直至現在,我也一直以自己是中國選手而自豪。”(新民晚報記者 厲苒苒)
記者手記丨歸化第一人
曾經,華天是中國奧運代表團裏最特別的一員——不同於別人的口音、極具辨識度的外貌以及不同於別人的身份背景……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他算是中國選手中的“歸化第一人”。而或許也正因為他的成功典範,在之後的十幾年間,越來越多的“華天”在各個項目中開始嶄露頭角。東京奧運賽場上,昔日田壇名宿鄭鳳榮的孫女鄭妮娜力創造歷史。而在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混血美女谷愛凌已是中國軍團裏的“奪冠大熱”。
見證中國體育的開放,華天曾坦言,“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從世界各地回到中國,這一點不令人驚訝。”華天也期待着有更多像他這樣的中國運動員出現,“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的事情。”
1850年,中國第一片標準賽馬場在上海建成;2014年,環球馬術冠軍賽落户上海。上海這座城市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馬術運動的發源和發展。每次來上海,華天都特別有感觸,“上海是中國馬術發展的潮頭,中國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影響力。”
“歸化”高水平運動員,在世界範圍內並不少見,歸根原因,是“機會”二字——一個地方有更多的機會,更好的發展前景,才有“歸化”的本錢。
越來越多的華裔運動員選擇代表中國征戰國際賽事,體現了內心對於祖國的強烈認同感——因為祖國強大了,這些有“中國根”的年輕人都願意來報效自己的祖國。對那些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才來説,眼前的“中國機會”已經產生了越來越強大的吸引力。可以想見,在中國深度開放的背景下,將來必將會有更多華天似的人才,來到這片熱土追逐夢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