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驚悚片《深海尋人》和現代都市片《女人不壞》的不盡如人意後,徐克終於迴歸他的“武俠世界”,但當很多人猜想他會重拍《新龍門客棧》之時,徐克卻把唐朝著名的斷案高手狄仁傑的故事搬上銀幕。“狄仁傑在我的感覺上是一個很完美的人,總是有這種人在世上,讓我們感覺人間會很有趣,很多事情都還有希望。”看來,這位“新武俠掌門人”的興趣和思路沒變,狄仁傑成了徐克又一個“東方不敗”。
狄仁傑和“東方不敗”最大也是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後者是一位虛構的人物,影片的主創人員所面對的載體是小說,而前者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當我們以影視媒體呈現之時,不能繞開的是史實。
可以確定,《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中的狄仁傑絕非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絕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故事情節系虛構或重構。這是出於影片視覺藝術和票房成績的考量,同時也是徐克個人對狄仁傑的理解。事實上,顛覆歷史的又何止徐克一人,近些年久播不衰的《神探狄仁傑》系列電視劇,以及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相繼推出的兩部《狄仁傑斷案傳奇》,莫不如此。
滿腔熱血的狄仁傑開始了他的工作,可現實很快給了他一次沉重打擊———被胥吏誣告了一把。雖然不清楚誣告何事,但從狄仁傑後來剛直不阿的性格來看,估計多半是狄仁傑破壞了官場“潛規則”吧。幸運的是,這一狀告到了閻立本那裡。
閻立本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尤擅畫人物。《步輦圖》《歷代帝王圖》就是他的傑出作品。他的畫名太大,以至於有人稱他為“丹青宰相”。不過這時候他是“欽差大臣”,正好到汴州考察。接觸到狄仁傑這個案子後,閻立本不僅弄清了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誇獎他是“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做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可能因為狄仁傑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懇,特別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積累了將近20年的斷案經驗後,上元二年(675年),也被調到中央,當上了大理丞。這個官職品級不高,只是從六品,但地位重要,負責京師案件拘審判斷罪,同時也複核全國各地的判案。
狄仁傑剛到大理寺上任的時候,積壓的案件已經非常多。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筆不停批,整整奮戰了一年,就把積壓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員達17000人之多,事後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傳為佳話,在今天看來也堪稱神奇。
狄仁傑讓皇帝印象深刻的事情,來自一次執法糾紛中的犯顏直諫。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左衛大將軍權善才、左監門衛中郎將範懷義誤砍了昭陵(唐太宗陵墓)中的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立即處死。狄仁傑卻上奏為二人辯護,認為他們罪不當死。高宗疾言厲色地說:“權善才他們置我於不孝之地,必須處死 ”皇帝盛怒,狄仁傑卻神色不變,仍然振振有詞:“現在依照法律,他倆罪不至死,而陛下堅持要殺,那麼法律就無法取信於人,人們會很茫然失措,這樣法律就失效了。現在陛下因為昭陵的一株柏樹殺了一個大將軍,千百年之後,人們會怎麼評價陛下呢?如果我奉命殺了善才,那才是真正陷陛下於不道啊。”
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故事的開頭是:隨著高達100米的通天浮屠落成,武則天登基之日亦將臨近。但與此同時,駭人的自焚案接二連三發生,死者全為武后的親信。一切究竟是逆天而行的天譴,或是有人暗中在挑戰她的權威……從歷史上看,電影的背景很可能是武則天崇佛繼而興起的大規模造像運動。
後來高宗冷靜下來,覺得狄仁傑說得很有道理,於是特別下令讓史官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以便能流傳後世。高宗有意識地強化這個案件,一來表彰狄仁傑,給大臣們樹立一個榜樣,二來也順便提升一下自己,樹立一個善於納諫的皇帝形象。
不久,高宗就提拔他當了“侍御史”。侍御史是御史臺官員,屬於監察系統。此官的品級雖不高,和大理丞一樣也是從六品,但屬於“清望官”。這個官位對日後的仕途有很大幫助,一般來說,它的升遷速度比其他機構要快。可見,高宗雖是將他平級調動,實則把狄仁傑放入到“重點培養考察物件”中了。
狄仁傑沒有辜負領導的期望,他非常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侍御史,也是負責審訊案件的,只不過物件不是普通人,而是百官。可以說,御史就是官員中的“憲兵”,御史的別稱就叫“憲銜”,有個成語叫“口銜天憲”,就是從這裡來的。在任職期間,狄仁傑很不客氣地彈劾了高宗的兩個寵臣、權臣。一是司農卿韋弘機,此人為高宗修了很多宮殿,都特別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因此被免職。另外左司郎中王本立因為受寵,恃恩用
事,也被狄仁傑毫不留情地揭露彈劾,而且狄仁傑對皇帝的說情也一點不買賬,最終將他拉下了馬,“一時朝廷肅然”。從六品的狄仁傑,硬是為朝廷整了一回風。當然,這也仰賴高宗對他的支援和寬容。
這時期的狄仁傑,給世人的印象是能力超強,判案如神又鐵面無私,很像後來人們心目中的包公形象。這大概就是狄仁傑會被認為是“神探”的重要原因。
今天很多人把狄仁傑當做“神探”,這有一定的民意基礎。據史料載,他長期在政府司法部門工作,主持過很多案件的審理。此外,狄仁傑確實愛民如子,也得到老百姓極大的愛戴,是人們心中的青天大老爺。最後就是他性格剛強,不畏權貴,在“危機”面前既有智慧,又善於靈活應變。以上種種,都是“神探”的潛質。
唐高宗在位的晚期,狄仁傑先後任岐州、寧州、豫州刺史,主管地方的軍政民財,他最拿手和最有興趣的仍然是司法審判,常常為民請命而得罪一些權貴,所以久未回遷中央。也就是在這時候,高宗皇后武則天因為幹練多才,逐漸掌握了最高權力,於684年稱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載:天授二年(691年)四月,武則天頒佈法令,規定佛教優於道教之上(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在這年秋天,武則天升洛州司馬狄仁傑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地宮”、“鳳閣”、“鸞臺”,是武則天時期對“戶部”、“中書省”和“門下省”的改稱;所謂“同平章事”,即某官本來官階不高,但皇帝授權他參與機要決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權。
歷史上的武則天以愛才、惜才聞名,這一點也可從她對狄仁傑的賞識看出來。
狄仁傑由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宰相生涯。因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但不失忠直本色。他剛到京城面聖,武則天就對狄仁傑說:“有人說你在地方上的壞話,你想不想知道?”狄仁傑坦然回答:“只要皇上您認為我有錯我就改正,如果沒有過錯就是我的幸運,我不想知道誰說我的壞話。”武則天很是讚歎他為人的耿介與正直,狄仁傑受到武則天的提拔,卻沒有因此被磨掉剛硬的風骨。他剛在中央當官不久,就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以及她寵信的酷吏來俊臣,被二人聯合誣陷,以謀反罪關進監獄。當時謀反者被審時,如果馬上承認罪行就可免去死罪,狄仁傑因此坦言:武周鬧革命,我是唐朝的舊臣,謀反是實情。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便將狄仁傑收監,待日行刑,也放鬆了監視。後來狄仁傑寫了一封密信縫在衣服中,對獄吏謊稱天氣太熱,請獄吏交到他家裡拆去棉絮。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到密信馬上向武則天報告,武則天得知實情後把他放了出來。不過狄仁傑為人太直,得罪人太多,武則天不得不把他貶為彭澤令,暫時避開風頭。
狄仁傑也極其反對武則天的崇佛活動。久視元年(700年),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朝廷拿不出這麼多錢,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一錢以助。狄仁傑當即上疏力諫,說佛教本以慈悲為主,怎麼可勞民傷財。明確告誡武則天,當時最該做的事情是寬徭免賦,才能開出萬世太平。武則天被他說得心服口服,接受了他的建議。
歷史上的狄仁傑被“分割”成了兩半,唐高宗時他是辦事認真的能臣,武則天時是中樞決策的宰相。在小說和電視劇裡,當上了丞相的狄仁傑還是每天忙著到處“微服私訪”,沒事就找案子來查。但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雖也是忙得到處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協助武則天處理政事。
狄仁傑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是興復李唐皇室,要實現這一願望,就必須設法對武則天施加影響,改變她對兩個兒子的看法,使李顯(唐中宗)與李旦(唐睿宗)兄弟能夠擺脫被囚禁的地位。有一次,武則天和近臣們談起了她夢見一隻大而美麗的鸚鵡,可是兩個翅膀全折斷了。狄仁傑便說:“臣以為,那隻大而美麗的鸚鵡就是陛下自己,因為陛下姓武。”這個解釋是有根據的,因為武則天常將鸚鵡來比擬自己。“兩翅,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狄仁傑指的是李顯與李旦。“現在,他們都處於被囚禁的地位,這就是兩翅折斷的意思。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陛下起用王子,鸚鵡就能飛翔了。”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其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復立廬陵王李顯。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勸說她:“兒子當了皇帝,母后千秋萬歲後可配食太廟,享受後世的祭祀;若是侄兒當了皇帝,從沒有聽說將姑母附於廟堂的事情。”武則天說:“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必摻和了。”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四海之內,孰非皇土?而我位極人臣,又怎麼不幫著陛下分擔?”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就在他上疏力阻武則天大造佛像的那年九月,狄仁傑去世。武則天親自為他主持喪禮,廢朝三日,這是當時人臣的最高待遇。
清初的時候,已經有一本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風行於世,其主人公就是狄仁傑。雖然裡面也有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但內容基本都是編出來的一個個破案故事。後來有所謂“四大公案”小說,即《狄公案》(狄仁傑)、《包公案》 包拯 、《海公案》(海瑞)、《施公案》(施仕綸),這一類的“偵探小說”,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這裡面,包公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不過走出國門,名滿全球的,還是狄仁傑。這得歸功於一個荷蘭人,他叫高羅佩。
高羅佩也是一個傳奇人物。他1910年8月9日生於荷蘭扎特芬,父親是駐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殖民軍隊的一位軍醫。在萊頓大學學習期間,高羅佩選擇漢學作為自己的專業,這注定他一輩子和中國文化結緣。高羅佩大學畢業後進入荷蘭外交界,在長達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裡,曾經在中國的重慶、南京等地擔任外交秘書、參事等職。大學專業和職業上的訓練包括15種文字,除了母語外,最好的就是漢語;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極富興趣,棋琴書畫樣樣在行。因此在工作之餘,高羅佩並未停止自己的學術研究,也在這上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上世紀40年代在重慶時,高羅佩讀到了《武則天四大奇案》,他對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狄仁傑屢破奇案大為折服,繼而把西方偵探小說和中國公案傳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較後,高羅佩認識到書中所描寫的中國古代法官的刑事偵訊本領,無論在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偵破奇案的能力方面,還是在犯罪心理學的素養方面,比起福爾摩斯、格雷警長等現代西洋大偵探來,均有過之而無不及。
於是,他想到了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國外的一個切入口,開始著手翻譯《武則天四大奇案》———因為西方人特別喜歡偵探小說。高羅佩先是將之譯為英文,又以狄仁傑為主角用英語創作了《銅鐘案》。他原本準備在中國出版《銅鐘案》的中文字,但由於中國出版商尚未意識到該作品的巨大價值,表現並不積極,高羅佩只好先出版英文字。
沒想到《銅鐘案》在西方大獲成功,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高氏只能繼續收集和組織當時中國民間流傳著的狄仁傑斷案故事。但寫著寫著,他感覺故事性太差,於是乾脆自己來編,這下一發不可收,一口氣寫了16箇中長篇和8個短篇,所以有了《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四漆屏》、《湖中案》等。高羅佩將這些故事集在一起,統稱《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它們在西方引起了轟動,狄仁傑遂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上世紀80年代翻譯成中文回到中國,成為“出口轉內銷”的經典產品。
揭秘狄仁傑搞垮武則天的驚人手段
古往今來,有關大唐一代名相狄仁傑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如清代時候就有《狄公案》,這可能是最早描寫狄仁傑神手破案的文學作品;再如上世紀五十年代,西方漢學大師高羅佩也編寫了一部《大唐狄公案》,還列入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生必讀書目。現代的文學作品就更多了,如電影《血濺畫屏》、電視劇《盛世仁杰》、《武朝迷案》、《護國良相狄仁傑》,而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竟有三部一百一十八集之多。
可見人們對於狄仁傑的喜愛之情。但通觀這些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不難看到大都描述的是狄仁傑的推理破案的才能,很少觸及他的政治鬥爭的才能,殊不知狄仁傑更是政治鬥爭的高手。與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表現不同,狄仁傑依靠一代女皇武則天對自己的提攜和信任,一步一步搞垮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女強人。那麼,狄仁傑為什麼非要搞垮武則天不可?他又有哪些搞垮自己這位恩人的驚人手段呢?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人。經歷了唐高宗和武則天兩個時代。而他政治生涯的顛峰是在武則天時期。歷任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寧州刺史、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身為李唐臣子的狄仁傑潛伏在武則天身邊年深日久,培植和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將武朝還於李唐。心計之深沉,謀略之高超,手段之驚人,無不今後人歎為觀止。
潛伏在武則天身邊的李唐臥底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透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懲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即公元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坐誤斫昭陵柏樹,狄仁傑奏罪當免職。
唐高宗令即誅之,狄仁傑又奏罪不當死,這使唐高宗十分不快,下旨說非誅殺不可。狄仁傑勸阻說,今皇上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後人認為皇上是明主還是昏君呢?微臣之所以不敢奉誅殺善才,就是因為怕陷皇上於不仁不義!”唐高宗聽後恍然大悟,便免去權善才的死罪。
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做了皇上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這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也成為了潛伏在武則天身邊的李唐王朝的級別最高的臥底。
踩著同僚肩膀上位的一代名相
中國有個成語叫作“唾面自乾”,按照這個詞的要求,別人往自己臉上吐唾沫,不能擦掉,而應該讓它自己風乾。人們往往用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受了汙辱卻能極度隱忍,從來不加以反抗。不要以為這個詞是憑空捏造、文人虛構,這個詞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婁師德。
婁師德,字宗仁,鄭州原武人,曾和狄仁傑同朝為相。婁師德最大的特點是事事講究忍讓。在他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興致勃勃地來向哥哥辭行、在兄弟二人就要分手的時候,這對兄弟就曾進行過“唾面自乾”的討論。
最後,婁師德教育弟弟說:“別人好不容易把唾沫吐在了你的臉上,你卻一擦了之,別人的快感還從何而來?別人沒有了快感,那他一定還會繼續忌恨你的。我建議,別人往你臉上吐唾沫,你不應該自己擦掉,而應該等待自然風乾。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應該保持微笑!”
婁師德到底做沒做到唾面自乾,人們不得而知,因為他貴為一朝宰相,敢往他臉上吐唾沫的人估計不會太多。但是婁師德的謙讓隨和卻是出了名的,除了謙讓,婁師德的肚量大也被廣泛傳頌,以至於後人經常說他是“宰相肚裡能撐船”。
婁師德和狄仁傑雖然同朝為相,但兩個人的能力卻有差別。狄仁傑出類拔萃,而婁師德卻顯得有些平庸。儘管婁師德是個謙謙君子,從來不會和任何人發生矛盾,但盛氣凌人的狄仁傑就是看不慣婁師德和自己平起平坐,因此,平時擠兌起婁師德來,狄仁傑都是不遺餘力。
但是,婁師德是個信奉唾面自乾的人,任憑狄仁傑怎麼欺負,他似乎都不放在心上,而且似乎也沒什麼怨言。這樣一來,反而讓外人都看不過去了,他們認為狄仁傑連老婁都不放過是不是有些太過火了。但大家都知道狄仁傑向來自高自大的秉性,所以也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調解此事。最後,連武則天也看不下去了,她只好親自出面做狄仁傑的工作。
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一天,散朝的時候,武則天留下狄仁傑,聊了幾句,武則天單刀直入地問狄仁傑:“我這麼重用你,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狄仁傑答得也很乾脆:“我是一個從來不知道依靠別人的人,而皇上您最後居然重用了我,我想一定是因為我的文章出色外加品行端方。”
儘管這樣的回答在武則天意料之中,但是狄仁傑的口氣還是令她有些小有不快,她呷了一口茶,又咽了一口唾沫,儘量用平靜的語氣說道:“狄先生啊,這你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當年,我對你其實一點了解也沒有,為什麼想起來提拔你啊,全仗有人在我面前推薦你。”這次輪到狄仁傑吃驚了:“真的啊?我怎麼想不起來會是誰推薦了我呢?”武則天又說:“給你三次機會,你猜一下吧?但我想,就是給你十次機會你也猜不出來!”
狄仁傑是個聰明人,見武則天這麼說,就順口答道:“那就請皇上您直接告訴我好了。”而武則天卻說:“告訴你吧,你能有今天,靠的不是別人,而是婁師德,就是他在我面前三番五次地推薦你”!武則天似乎看出來了狄仁傑的驚詫和難以置信,她隨即讓侍從取來檔案櫃,笑著對狄仁傑說:“你自己去開啟看一下里面的東西吧!”
檔案櫃開啟後,狄仁傑看到裡面有十多封寫給皇上的推薦信。這些推薦信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推薦狄仁傑擔任重要職務。十幾封推薦信的作者也只有一個,那就是婁師德。這一下輪到了狄仁傑無地自容了,原來自己能有今天,靠的全是婁師德當年的大力推薦。自己不領情也就罷了,誰知自己還時時打擊婁師德。而更令他慚愧的是,婁師德居然從來不居功自傲,居然一直默默承受冷嘲熱諷而不作任何解釋!
這件事對狄仁傑是個不大不小的諷刺,讓他不由得反思自己走過來的歲月。
強烈推動政治上的反潮流思潮
狄仁傑出道之後,就是一位破案高手,很受朝野上下推重。但是他還是一位政治上反對派。他敢於反對一切他看不順眼的事,對抗一切他看不順眼的人。
如一次唐高宗要到汾陽宮去視察,當地的長官為了討好皇上,決定新開一條御道,但在狄仁傑的堅決反對之下,御道修建計劃被迫中止。
再如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用事,朝中大臣都很怕他。可是狄仁傑卻不以為然,經常抓住機會彈劾王本立,即使唐高宗有意偏袒,狄仁傑也不為所動。最後,他還真把王本立給扳了下來,一時朝廷肅然。
就這樣,狄仁傑的反潮流思潮,為他長期的宰相生涯積累了不少人氣,也使這時還沒有成為一代女皇的武則天對他刮目相看。
武則天做了女皇后,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便日漸取得她的讚賞和信任。久視元年,即公元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即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也就是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卻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
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施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狄仁傑還說,“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在狄仁傑的再三反對之下,武則天便取消了這次的旨意。
在狄仁傑為相的數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任和推重是群臣難以望其項背的。狄仁傑便利用武則天的推重和信任,經常在朝廷上抗爭,而武則天卻“每屈意從之”。
老謀深算後發制人的政治高手
武則天當政時期,久居廟堂的狄仁傑慢慢變得老辣起來,即使心狠手毒的來俊臣也不是他的對手。
狄仁傑官居宰相,在朝廷慢慢走紅之時,也正是陰謀家武承嗣躊躇滿志之日。滿朝之中,武承嗣誰也沒放在眼內,他唯一顧忌的就是狄仁傑。他認為狄仁傑將來一定會成為自己被立為皇嗣的最大障礙。因此,他就指示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人謀反,並隨即將狄仁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主動承認自己有謀反罪可以減輕罪行,其意思接近於今天所說的“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隨即予以完全承認:“謀反是事實!”得到了狄仁傑的口供,來俊臣滿心歡喜,也就放鬆了對狄仁傑的警惕。
誰知,老辣的狄仁傑只是用這招兒來麻痺來俊臣的。其後,狄仁傑趁獄吏不備,偷偷寫下了上訴材料,悄悄放在了自己的棉衣之中,並請獄吏轉告家人將棉衣取走。最後,狄仁傑的兒子將上訴材料轉到了武則天的手中。於是,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並當面詢問他:“你當初為什麼主動承認謀反?”狄仁傑平靜地回答:“假如我不承認謀反,估計我早就死在來俊臣的皮鞭之下了,又怎麼能再見到皇上呢?”狄仁傑以自己的機智逃過了一劫,但從此他也就和武承嗣成了死對頭。
為了和武承嗣鬥爭,狄仁傑利用武則天對自己的信任,在立儲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而決定性的作用。
大打親情牌感動女皇的謀國老臣
武則天對狄仁傑十分推重和信任,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很少直呼其名。對於老年的狄仁傑,武則天更是顯示出了溫情的一面。朝堂之上,武則天特許狄仁傑不用跪拜。她還曾多次告誡朝中官吏:“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對狄仁傑可謂優渥有加。在武則天的朝堂裡,狄仁傑地位之崇高,無人可出其右。這讓狄仁傑有機會對武則天之後的繼任者作出從容安排。
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一直渴望成為太子,而武則天則猶豫不決。狄仁傑抓住機會,以親情打動武則天。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立太子之事,事關重大,有很多因素應該考慮進去,但第一要考慮的是自己。無疑,人都是要死的,因此,我們才需要選定接班人。如果接班人選得好,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將被執行,自己的靈位也能被後人供奉;如果接班人選得不好,那麼自己生前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推翻,自己將來的靈位也會被人拋棄。也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選擇接班人首先應該選擇在血緣上和自己最近的人——只有血緣最可靠。
最現實的方法就是,您應該立您的親生兒子為太子。如果您立了您的兒子,將來您就是皇帝的母親,配享太廟也是理所當然;而您要是立了武氏的後人為太子,那麼將來您只能是未來皇帝的姑母,讓侄子為姑母立廟,這事似乎有些懸!很顯然,狄仁傑的話對於武承嗣很有殺傷力,但最終也打動了武則天。她決定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武承嗣最終失去了繼承武則天皇位的可能。
這就從體制上保證了狄仁傑不會被武承嗣清算,作為副產品,李唐王朝也藉此完成了復辟。為了確保自己死後武承嗣不會死灰復燃,狄仁傑生前還精心挑選了自己的接班人,此人就是張柬之。
有一天,武則天向狄仁傑徵求宰相人選,狄仁傑毫不猶豫地說:“荊州長史張柬之是個難得的人選,這個人雖然老了些,但卻是真正的宰相之才。這個人一輩子沒被人發現,如果您用他做宰相,他一定會為國家鞠躬盡瘁。”
於是,武則天將張柬之的官職由長史升為司馬。過了一段,武則天又讓狄仁傑推薦宰相人選,狄仁傑笑了一下,說道:“我以前曾經推薦過張柬之,到現在也沒見您用這個人啊。”武則天說道:“怎麼沒用啊?我早就把他升為司馬了。”狄仁傑不慌不忙地說:“我給你推薦的是宰相人選,您卻讓他去做司馬,當然算沒有任用。”後來,張柬之果然被任命為宰相。
久視元年,即公元700年,狄仁傑突然病故,撒手人寰,朝野一片悲聲。此時的武則天並沒有覺察狄仁傑搞垮自己的用心,反而大哭說“朝堂空也!”這四個字可謂字字千金,準確地表達了狄仁傑在武則天心目中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武則天已經是風燭殘年,她已很難有效地控制局勢,客觀上看,李唐復辟的時機已經成熟。狄仁傑大力推薦的宰相張柬之果然沒有辜負狄仁傑的期望,在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張柬之毅然決定起事,僅僅用了半個時辰,政變就宣告勝利。取得勝利後的張柬之,手裡提著武則天所寵愛的張昌宗、張易之兩個面首的人頭來見武則天,此時,武則天已經無力迴天了。
不知當時的武則天,在盯著張柬之發呆的時侯,有沒有想起來張柬之的推薦人狄仁傑來。其實,武則天想起想不起狄仁傑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不久之後,唐中宗又要登上皇帝寶座,李氏將重掌乾坤。等這一切塵埃落定之時,狄仁傑生前所作的安排也被鄭重表彰。狄仁傑先是被追封為司空,後又被追封為梁國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後來有人點評狄仁傑搞垮武則天這一段歷史的時候說,與狄仁傑相比,武則天是單純的,單純到信任狄仁傑的一切。民間常常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一個人的單純:“別人賣了你,你還幫別人數錢呢!”其實這句話用到晚年的武則天身上也無大錯。為了確保自己死後不被武氏清算,狄仁傑巧妙地利用了武則天對他的信任,力薦張柬之,並借張柬之之手,完成了李唐復辟的大業,從而確立了自己死後的政治地位。但不論史書如何高度讚揚狄仁傑的大智大勇,卻還是無法掩蓋狄仁傑對武則天的不厚道。當然,人們也不難看到,狄仁傑談笑之間、便能輕而易舉地搞垮一代王朝的驚人手段。
唐朝後宮爭寵中唯一斗敗武則天的女人
不少武則天的電視劇,都有一個類似的情節。
武則天,不,那時候還不是,是媚娘。她坐在鏡前精心梳妝打扮後,躊躇滿志的在那裡,等著太宗皇帝的召見。一群內侍從她門口飄過,為何,沒有停住腳步走進來,他們毫不遲疑的繼續往前走去。太宗要寵幸的是另外一個女子。
紫衣當時就十分好奇,能把武媚娘打敗的女子,該是何等的絕代風華,何等的柔媚入骨?
貞觀十年,唐太宗那位賢德的長孫皇后去世了,太宗陷入深深的落寞之中,久久不能遣懷。後來,他接受大臣們的建議,召了一批年輕美貌的女孩子進宮。用這些鮮活的生命,填補他感情的空虛。
武媚娘和一個小她三歲的女子徐慧一起進宮,都被封為才人。才人在嬪妃二十七世婦中是最末一級。可是進宮的女子太多了,沒有封號的還多得是,她們對這個起點沒有什麼不滿,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武媚娘被太宗寵幸過,還賜了她一個如此風光旖旎的名字,“媚娘”,可見當時他們何等的魚水和諧柔情蜜意。可是很快,她就得不到召見了。
打敗了武媚娘,一直得到唐太宗恩寵的女子,就是徐慧。她在花團錦簇的後宮中寵冠獨絕。她有何能耐?武媚娘坐不住了,帶著禮物,低眉順眼的來到徐慧那裡,向她討教。徐慧微微一笑,“以色侍君,短;以才侍君,長。”
武媚娘聽後默默無言,告辭離去。“才”,武媚娘聽來,自然是說才幹才能吧。這,她從來都不缺。紫衣想來,徐慧當時說的,應該是小女子那種聰慧和才情吧。她本人就是名動一時的才女。
徐慧是江南人,那裡歷來都是文曲星酷愛降臨的風水寶地。徐慧人如其名,早熟早慧,五個月的時候就會說話,四歲已經熟讀了《毛詩》、《論語》。當地人都稱她“小神童”。
徐慧進宮後依然手不釋卷,有時間就讀書寫字。太宗的文學修養也很高,看到徐慧一個小女子竟有如此好的文才,兩人就開始了詩文唱和。漸漸,太宗受傷的心靈得到了平復,重新感受到了愛情的溫暖。
不僅如此,徐慧還知書達理,關心國家大事。她看到唐太宗在經過多年的勵精圖治,國家蒸蒸日上後,有點志得意滿了。她就給太宗上書,說:“伏願抑志裁心,慎 終如始,削輕過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勸諫唐太宗戒驕戒躁,打江山難,守住江山更難,希望皇帝能善始善終。
後來,太宗興兵動武,征伐高麗,勞民傷財,她又寫了一篇《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勸誡,說理透徹,文采斐然。
太宗在徐慧身上似乎看到了長孫皇后的影子,非常欣賞,把她當成了不可或缺的紅顏知己。
唐太宗本是個文武雙全的英雄,喜歡那些溫柔賢淑的女子,武媚娘表面千嬌百媚,可是內心剛硬似鐵。初見之下,太宗滿心歡喜,不久就發現她不是自己的知己良伴。
有一天,西域藩國給太宗送來一匹名馬,叫獅子駱。彪悍強壯,難以制服,太宗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武媚娘看到了,嬌滴滴的說,“我有辦法,先拿鋼鞭狠狠地抽它,不行就用鐵錘打它。還是馴服不了,留下來也沒啥用,拿一把刀子殺掉拉倒。”
太宗聽了之後,誇讚道:“有膽識!”這話呢,若是用來誇他的臣子倒是極佳,太宗就是一位有膽識的君主。這話其實也是後來武則天的用人之道,為君之術。但 是,只有英雄之間才會惺惺相惜,美人嘛,太宗喜歡溫柔可人的,如此性格的女子自然不合他的胃口,心中就起了疏遠之意。
看到這裡,大家如果認為徐慧和長孫皇后這樣的女子,整日裡壓抑自己的感情,只知道三綱五常,毫無生活情趣。那就錯了。
後宮的女子自稱“臣妾”,與皇帝自然要恪守君臣之禮。可,愛情的本來面目是甜蜜生動的,皇帝也會嚮往民間夫妻那樣富有情趣的婚姻生活。
有一天,太宗召見徐慧,她遲遲不來,等的太宗心急火燎,正要生氣,內侍們送來她的一首詩。朝來臨鏡臺,妝罷暫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我一大早就起身,對著鏡子精心地妝扮著自己,等這你來召見我。可是等來等去也沒等到,只好在屋裡走來走去,彷徨難耐。都說千金方能買美人一笑,你一聲召喚我就去了嗎?
太宗一看到這首詩,轉怒為喜,開懷大笑。這些小女兒的情態是他在別的嬪妃那裡感受不到的,如何消受美人恩。按美女的意思,說說好話哄哄她吧。對一個君王來說,看慣了順從不二,這樣欲迎還拒欲擒故縱顯然更加有趣。
徐慧比太宗小二十多歲,年齡差異和君臣之禮都沒有影響他們的感情。在美女如雲的唐宮中,徐慧牢牢佔據了太宗的心。十來年間,太宗對她一直恩寵有加,無暇他顧。
649年,太宗去世了。徐慧傷心欲絕,憂鬱成疾,不願吃藥獨活,毅然追隨太宗而去。高宗感於她的真情,將她葬於太宗陵墓石室。一代才女就這樣走了,年僅二十四歲。武媚娘呢,當時還在感業寺出家為尼。
武則天本來和徐慧起點一樣,可到太宗去世,武才人還是武才人。徐慧進宮不久,就得到封賞,一直從五品的才人變成了二品的充容。
一朝天子,一朝美人。很快,武媚娘回來了,登上了屬於她的歷史舞臺。
武則天是如何面對皇帝老公與親姐姐偷情
永徽二年,武則天回到宮中後,高宗基本上過著一夫一妻式的生活。這主要:一是武則天能夠給高宗全方位的享受,成為高宗的專寵;二是武后的厲害讓嬪妃、宮女們不敢造次;三是高宗身體虛弱、多病。特別是武后垂簾聽政和廢掉嬪妃制度後,高宗過著清心寡慾的生活。這種生活使他感到厭倦,他多麼想有一個紅顏知己來排解心中的寂寞與失意。但他先後寵幸母女韓國夫人和魏國夫人,卻使兩位美女慘遭不幸。
韓國夫人突然失蹤。永徽五年三月,武則天第二次生產,這次生的是個女兒。高宗特別喜歡這個小公主,時刻探望。但不想一個月後,小公主死去,對武則天打擊極大。三月初,高宗為了安慰不幸的武則天,於三月九日行幸岐州的萬年宮(今陝西鳳翔)。為了安慰傷心的武則天,高宗派人從長安將武則天的母親及姐姐接到萬年宮。在涼爽的山谷中,武則天再次懷孕。因懷孕而不斷嘔吐,身體不適,武則天只有呆在自己的寢宮裡。
五月的一天夜裡,大雨傾盆,山洪爆發,萬年宮被洪水淹沒,高宗們只有到沒有被水淹沒的高處宮殿中過集體生活。武則天發現,有皇帝在身邊時,姐姐的言行很不自在,看高宗的眼睛含情脈脈。武則天立即明白,高宗與姐姐之間超越了男女關係。此事就發生在武則天懷孕嘔吐臥床期間。
武則天姐姐與其是同母姐妹。她的丈夫賀蘭氏是個下級官員,但死得早,留下一雙兒女。年輕獨守空房,在武則天不能侍奉龍床的時候,長相酷視武則天的她得到高宗的寵幸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對於武則天來說,她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她十四歲入宮,獨自打拼,好不容易得到今日的地位,是不容包括姐姐在內的女人染指和危害她的地位的。大水退去後,武則天身體恢復了正常,又開始侍奉龍床。此後,其姐姐在母親楊氏的規勸下,不在宮中走動,與高宗分手。
永徽六年,武則天被立為後,其姐姐被封為韓國夫人。龍朔二年,韓國夫人又隨其母親到宮中去見武后,這次見面,過著禁慾生活的高宗遇見昔日的戀人韓國夫人,不禁舊情萌發,兩人象乾柴烈火,很快燃燒起來。武后的情報網將此事告知,不幾日,韓國夫人突然失蹤。有的說是武后殺死了韓國夫人,有的說是韓國夫人自知事情再次被武后知曉,怕妹妹報復而自殺。總之,韓國夫人時年三十來歲,正值妙齡美女人,突然從人間消失,這是極不正常的,高宗敢怒不敢言。之後不久,武后以康壽高宗身體為由,廢除了嬪妃制度。
魏國夫人中毒身亡。高宗在廢后事件失利後,身體愈來愈差,朝政大權進一步旁落。唯一能夠使他心靈得到寬慰的是小鳥依人的魏國夫人。魏國夫人是武后姐姐韓國夫人的女兒。她對高宗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既渴望從高宗那裡得到早年失去的父愛,又希望得到高宗的情愛,更是利用高宗的寵愛報復武后的殺母之仇。
以心換心,高宗得到了極大的慰藉。高宗捧著魏國夫人的漂亮臉蛋,看不夠,吻不夠,贊不夠。他要封她為貴妃,讓他與她長相廝守。
自從武后以龍體為要,廢除了嬪妃制度後,高宗身邊除了武后,已經沒有其他的女人。現在,好不容易天在他不得意時賜給他一個仙女,他無論如何也不讓她飛掉,他要攬住她。高宗想:自己提出新立一個妃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即使武后的死黨許敬宗等大臣,恐怕也不敢否定。
於是她向魏國夫人作出了承諾。成為貴妃是魏國夫人夢寐以求的渴望,她的如意算盤最終是擠掉武后,自己當皇后。但是,她太過於天真,她只知道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不知道,高宗已經失掉了這個權力。因此,當她一次次的追問高宗立妃的事情,高宗也只有唯唯諾諾的不致可否。
武后已經洞察了一切。她廢除嬪妃制度,一則是為了高宗的身體考慮;二則也是防範於未然,使自己的皇后地位無人挑戰。如今,憑藉自己的庇廕過著榮華富貴生活的侄女,恩將仇報,冒出來危及自己的地位,她是決不會就袖手旁觀的。
一日,武后的從兄武懷良和武懷遠,一個任始州刺史,一個是溜州刺史。二人因為在武后剛立時,對他們提拔重用而不買賬,得到左遷。現在,兩人想找武后調到京城做官,於是想求得武后及其母親的原諒,懇請武后參加他倆在家裡舉辦的宴會。武后破例的答應了。
宴會之日,武后帶著幾名宦官赴宴。楊氏、敏之、魏國夫人等也參加了宴會。按禮節,皇后在席,其他人是不能上席的,武后高興,賜大家共進午餐。席間,氣氛和睦,談笑風生。宦官給各人的湯碗盛好肉湯,大家喝起湯來。不大功夫,魏國夫人從座位上倒下,全身抽筋,宦官們連忙把魏國夫人抬到屋裡的床上,一會兒死去。
武后斷言是懷良懷遠想謀害皇后,而宦官拿錯了碗才導致魏國夫人死亡。於是,不容懷良和懷遠申辯,也沒有進行審理,立即將二人斬首正法。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魏國夫人死亡的真實原因。只不過武后是利用這次宴席一箭雙鵰,既除了危及自己後位的情敵,又剷除了與自己及母親積怨甚深的兩位從兄弟。
高宗得知,淚流滿面。兩位美人,由於他的愛戀而葬送了年輕美麗的生命。從此後,高宗再也沒有寵幸過武后以外的女人。
揭秘:女皇武則天做尼姑時勾引男人的手段
武則天對李治是有感情的,至少她思念李治,期盼李治。思念一個人到了這種程度,實在令人感動。寫了情詩,還捎上一條石榴裙,順便勾引一下李治,那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妙。有情人終相見。情詩寫出來後,是要送給李治看的。
李治到感業寺見了武則天,他們在見面之前已互通訊息。永徽元年(650年)五月二十六日,這天是李世民的週年忌日,也是武則天期盼已久的日子。這天,李治要到感業寺為父親進香,他約好了要和武則天見面。
李治選擇到感業寺為父親進香的機會見武則天,是需要勇氣的。因為皇家寺院林林總總,感業寺並非是李世民的陵墓和宗廟,如果李治必須要在這裡為他進香的話,那就先得給朝臣們一個理由。
誰也不知李治是如何說服朝臣們的,但皇帝總不是白當的,某些時候,說話一定得管用!總之,李治拍了板,他決定去感業寺。這次機會對於武則天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她又把這次機會看作救命稻草。
只是,一年未見,李治變得風華更茂,她卻變得憔悴不堪。憶往昔,兩人是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哭泣聲,隨後便是無窮盡的相思傾訴。史書記載大抵如此:“忌日,上(李治)詣寺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泣。”
這個場面是非常感人的。李治能到寺院看望武則天,說明他並不是薄情寡義、言而無信之人。他的到來,給武則天帶來了無限希望。在她看來,黑暗的日子即將結束了,她依稀感到,身後那座熟悉的城市,那個她工作了12年的皇宮,在殷切地向她招手……
太平公主為何要將情人送給母親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