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餌找底,是一種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找底方法。由於這種找底法既找底,又布窩誘魚,一舉兩得,因此釣友們大多使用這種找底法。但是,是用上鉤找底還是用下鉤找底,又眾說紛紜,搞得初學者一頭霧水。垂釣者常用的較為昂貴的浮漂,漂尾極細,調目以上的漂尾所產生的浮力(也有人稱為剩餘浮力),相對兩顆餌的重量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一顆搓得如黃豆粒大小的餌就能拉沉四五目。在實際垂釣時,我搓餌一般都比黃豆粒大,這並不妨礙小鯽魚吞食。我們通常用的調5釣2,鉤餌到位浮漂站穩,水面露出2目漂尾,這時浮漂單單對兩顆餌的向上牽引力,僅是由這沒入水中的,調目以上的3目產生的,這3目的浮力明顯小於一顆上餌的重。因此,無論是上鉤找底、下鉤找底還是掛雙餌找底,實際上就是上鉤找底,鉤餌在水中的狀態是:短腦線繃直,上餌立在水底;長腦線彎曲,下鉤餌躺在水底。
如果你調5釣3,兩鉤之間的距離是3目,那麼我們就可以這樣推想了:你裝餌、拋竿、壓水,浮漂站穩,水面露出3目漂尾,此時浮漂和浮漂下面的釣組形成一個新的二力平衡。這個新的平衡是在原來的調5釣3平衡的基礎上淨多出一個這樣的平衡:一粒上餌重量的一部分與調目以上,沒入水中的2目漂尾所產生浮力的平衡。也就是說,上餌重量的一部分被2目漂尾平衡掉了,另一部分重量由水底承擔。這時短腦線繃直,上鉤餌立在水底;長腦線彎曲,下鉤餌躺在水底。
當雙鉤上的餌完全脫落時,浮漂就要上升。先是上鉤被提離水底,當上鉤被提高2目時,露在水面的漂尾已是5目了,但這時下鉤還未離底,因為兩鉤距離是3目,浮漂還要繼續上升1目下鉤才能離底,從而形成調漂時雙鉤離底的二力平衡狀態。但這時露出水面的漂尾已經是6目了!這哪裡還是調5釣3?分明是調6釣3了!
垂釣者剛開始對這種情況並不知曉,等到他感覺釣得不順手檢查調目時,拋到釣點一看,浮漂露出水面6目!明明是調5目呀!再把浮漂下推拋到深水處檢查,還是原來的調目——5目,於是就怪自己沒找準底。他哪裡知道,自己調漂、找底都沒有問題,問題就出在兩鉤的距離太長!
解決的辦法:兩鉤之間的距離要小於釣目到調目之間的距離。如果你調5釣3,兩鉤距離要小於2目,如果你調3釣2,兩鉤距離要小於1目。
釣友們在掛餌找底時可能有這些想法:一是找底布窩二者同時進行,為了把窩做實在,掛餌很大;二是掛塊橡皮找底,免去提竿時還要裝餌的麻煩。這樣所掛之物很重,餌重則下落得快且容易拋得遠,因此容易造成這種狀況:鉤餌落在浮漂的前面,水線與浮漂不呈垂直狀態,風線繃得太緊,往前推推魚竿,漂尾就會升目。不明真相的釣友誤認為底已找好。正式垂釣時餌搓得相對要小得多,輕得多,餌下落得也相對緩慢,這樣,鉤餌就會落到所找之底的近處。也就是說,找的底在前面,水線是一條由漂引向鉤餌的斜線;實際垂釣時底在近處,水線是一條由漂引向鉤餌的垂線。斜線當然比垂線長,難怪漂尾要長目了。
解決的辦法:找底時掛的餌要與正式垂釣時一樣大。另外,拋竿後要儘量把竿往懷裡拉一拉,使風線鬆弛,讓鉤餌落在浮漂的正下方,保證風線與浮漂垂直。
這是我多年來找不準底的主要原因。我們垂釣的魚塘大都是經過改造的,不是專門開挖的正規魚塘,比如燒窯取土留下的坑,修高速公路取土留下的坑,興修水利時開挖的坑。這些塘的底部比不上標準競技魚池,池底溜溜的平,而是有一定的斜度,越往裡越深。垂釣者穩定不住拋點,遠一竿近一竿,當然找底不準了。
解決的辦法:拋竿後在浮漂平躺水面時即壓水並把竿後拉,以拉至胸膛為基準,這樣能保證浮漂不偏近偏遠。等浮漂就要到位站穩時才把竿往前推,放在竿架上,這樣就能讓餌落在漂的正下方,風線也鬆弛,就不會出現假底了。
浮漂吃水,風,水流、暗流都會造成釣目慢慢變低,直至不見漂尾,從而使找底不準。但這些是客觀條件所致,不是垂釣者的錯誤,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