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是否確有其人?故里在哪?

  貂蟬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過其他三位均有明確的歷史記載,在史上沒有爭論;而貂蟬由於沒有具體明確的史志記載,導致其籍貫和身世,多年來在外界一直有爭論,成為文史上的一樁懸案。

  貂蟬雖無史志記載,但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是三國時代的美女英雄。她的存在,有歷代的稗史、文藝作品及民間傳說可以得到佐證。

  在唐宋“話本小說”相當盛行的時候,關於貂蟬的故事就以藝術的形式在中國大地傳開。據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最為流行的“說話藝術”說“三分”,就是由藝人在民間講解的三國故事。當時關於貂蟬的故事已不限於從前的民間口頭流傳,而是已成為一種藝術形象,在中國文藝史嶄露頭角。

  其實對於歷史上是否真有貂蟬其人,我國明代文學家楊慎,清末學者俞樾,近代學者、文學家蔡東藩,都認為在歷史上貂蟬確有其人。素以嚴謹著稱的大學者蔡東藩先生在《後漢通俗演義》第六十九回夾批中說:“貂蟬不見史傳,但徵諸稗史,傳聞鑿鑿。”又說:“或謂貂蟬為他人所捏造,故不見傳,然視唐李賀《呂將軍歌》‘溘溘銀龜搖白馬,傅粉女郎火旗下’,可見當時必有其人。”對於他人所謂貂蟬 “失身受汙,有虧大節”之說,他反駁道:“庸詎知為一身計,則道在守貞;為一國計,則道在通變。普天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蟬獨能除之,此豈尚得以迂拘之見,蔑視彼姝乎?……貂蟬,吾愛之重之。”(見《後漢通俗演義》第六十九回總批)

  可見,蔡東藩先生在得出歷史上“確有貂蟬其人”這個結論之前,已參考過很多野史,對貂蟬的歷史存在已做過調查瞭解,翻看過很多資料,最後認定是“傳聞鑿鑿”。


  在忻州市忻府區,因美人貂蟬的存在,歷代就盛傳一句“定襄沒好男,忻州沒好女”。原因是:民間傳說三國時呂布出生在定襄,由於他風流倜儻,英武豪邁,把定襄男人的英氣全部拔盡,導致後代的男人沒有一個俊朗英武的;而貂蟬由於出生在忻府區,把那裡的秀氣全部拔盡,使三年的桃杏花不開,導致後代再也生不出漂亮的女人。

  那麼貂蟬究竟又是忻府區的哪裡人氏呢?

  在歷史上,忻府區木芝村,又叫木耳村,是因本地盛產木耳得名。在元代無名氏所作的雜劇 《錦雲堂暗定連環計》第二折中有貂蟬對司徒王允的一段道白:“望老爺停嗔息怒,暫罷虎狼之威,聽孩兒慢慢地說來。您孩兒不是這裡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子紅昌……”此段道白,把貂蟬的籍貫、身世等,都做了明確的交代。

  在北魏太和五年,木耳村當地群眾自發籌建了法雲寺,此寺院位於現貂蟬陵園以北約100米處,內有貂蟬廟和關公廟。貂蟬廟門前有歌頌貂蟬的一副楹聯,上聯是:貌壓西施美人計;下聯是:膽勝荊軻除國賊。在木耳村與南鄰韓巖村交界處的西側,還有王允街以及高達4米的貂蟬牌樓。牌樓兩側有楹聯,上聯:殉情入井能全孝;下聯:痛罵曹賊更守貞。此牌坊建於什麼時候不得而知,但是毀於“文革”。而在木耳村的瓦滓地,今貂蟬陵園以西200米處,還有貂蟬墳,墳前立有一座六稜碑,碑上有四字“烈女志銘”。碑後有用篆字書寫的碑文,一般老百姓難以認得。

  1994年,木耳村人為紀念貂蟬,從發展本地旅遊的角度出發,投資近百萬元,在本村之南建起了一座貂蟬陵園。此陵園佔地7000平方米,坐西向東,內有貂蟬彩塑館和陵園風景區。


  為何說貂蟬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第一豔女

  關於貂蟬的身份,《後漢書》和《三國志》等史書上說的都是侍女,《三國演義》中貂蟬一開始的身份也不是王允的養女,而是歌伎,與侍婢無異,日後董卓、呂布娶她,也是妾室而已。

  這裡實際上涉及到了古代貴族官宦或者說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的婚姻問題。

  我們都知道,古代是一夫多妻制,通常說三妻四妾,皇帝則說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三千佳麗等等。但古代的婚姻是有規則的,並非是男人就可以為所欲為,尤其是妻室,其地位是相當重要的,通常說的三妻四妾在現實中一般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妻子通常只有一個,即正妻,而其他的都是妾,所以說娶妻納妾,妻子只能娶一個,妾可以多納,但是這些妾的身份比之妻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妻子是法律認可的,迎娶時按一定的規則,找媒人,下聘禮,正所謂明媒正娶,要舉行拜天地入洞房諸如此類正規的儀式,娶進來後妻室在家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俗話說“男主外,女主內”,這裡的女自然不是說妾,而是妻。妻子在對家中的事務,尤其是閨房內的事有相當的權力,甚至對老公納妾行房都有權干涉。假如夫妻離婚那也要寫“休書”,而妾不同了。一般說納妾,不說聘禮,只稱為“資”,意思就是把你買回來,入房後也是低妻一等,要聽從妻室的吩咐,討好妻室,地位比一般的奴婢也高不到哪裡去,甚至可以說是變相的奴隸。一般有說寵姬,還有上文說到的貂蟬的身份侍婢歌伎,就是妾的變種,而且連妾還不如,純粹是主人的玩物,沒有地位可言。如著名的大詞人蘇軾,就曾經在流落異鄉時把自己的妾一一送人,就如同送物品一般,儘管妾王朝雲留在了身邊一直陪伴自己,但她也就是個妾,不能升為妻,連其墓碑上也沒有妻這個字眼出現。

  再如春秋時期,有一著名的絕纓宴,就是楚王在宴會時突然滅燈,而自己的寵姬在黑暗中被人抓住手不放,寵姬扯下對方的纓帶,並要求楚王查出犯罪分子替其出氣,但是楚王卻要求眾人拿下纓帶後點燈,日後那無禮之人立功,楚王還將自己的寵姬送於他,這被傳為美談。也就因為是姬,所以即便再寵愛也是玩物,送人當時被稱為美談,要是換了王后,就絕對不會如此了。

  妾的身份是如此低下,和她被納時的地位有直接關係,一般家境好的女子都不會甘心作妾,而男子尤其是官宦貴族娶妻時更是考慮妻室背景,正所謂政治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妻子在家都有一定的地位,而妾大都沒有此類的背景,所以低人一等。只有為丈夫或者說主人生下子嗣後會好一點,但是就算如此,妾的子嗣也要低人一等,如袁紹就被傳是妾室所生,所以被袁術看不起,一度指責其不是袁家人,對此袁紹的反應是大怒,可見他對自己的身份也是十分的忌諱。而且就算生下兒子,假如主人不在乎,尤其是子女眾多時也是毫無用處,蘇東坡在將自己的妾送人時據說其中就有懷孕的。

  所以,在年輕貌美的時候博取家中最重要的人也就是丈夫的好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古典小說裡常讀一女子在嫁後如何如何得寵,如貂蟬一般,那大都不是妻而是妾室,因為妾為得丈夫好感,什麼辦法都要想,而妻子地位穩定,丈夫對其也要敬愛有加,對於博取丈夫好感的渴望就沒這麼強烈了,我們都稱老婆為黃臉婆,說那些迷戀男人的人為狐狸精,後者往往就是那些妾室,實在是因為老婆沒有必要爭寵所以不注意打扮,而妾室為了爭寵就要處心積慮打扮自己。

  如果說《三國演義》中,董卓迎娶貂蟬為妻,那一切的一切就不合邏輯,人們會覺得貂蟬已為人妻室還要勾三搭四實在是不應該,也會覺得呂布為了奪人妻如此做實在是過分,但是貂蟬的身份為妾,世人就認同了。

  也是因為如此,古典小說因為避諱,在著力描寫的愛情故事或者演義傳說中色藝雙全的女子大都是妾妓之類,真正的妻只能從正史中尋找了。

  在貂蟬的出生地點與身份已經初步明確的情況下,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來討論下一步的動向了。貂蟬到底幹了什麼事情呢?

  說到這話呀,我們還要從東漢末年那時非常動盪的形勢說起。


  外戚專權

  說到東漢末年非常動盪的形勢,我們得用簡單的幾句話說一下東漢的建立。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朝廷中新填了一個機構叫尚書檯,總理朝政,尚書檯一出現,就把丞相——東漢管叫大司徒——這個職務給架空了。架空以後,就出現了下面種種稀奇古怪的事。

  第一個事就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東漢跟以前的朝代不太一樣,前四個皇帝中,光武帝是打天下的,明帝也跟著打了一仗,他倆都是中年繼位。等到章帝的時候,他沒繼位幾年就死了,結果就連續出現了小皇帝。和、商、安、紹、順、衝、質、桓、靈、少、獻,這些皇帝都是一兩歲、兩三歲、頂多就是15歲繼位。先皇死了,可小皇帝他媽沒死啊,她就得替自己的兒子執掌政權、朝綱。這皇帝他媽也不認識誰呀,但三從四德您總知道吧,你年輕輕的剛20多歲,小寡婦往那一坐,跟大臣見面,這不大合適啊,怎麼辦呢?皇帝他媽不是還有爸爸、哥哥嗎?所以朝政就落到了皇帝他媽這邊的親戚手裡,這邊的親戚我們給起個詞,叫“外戚”。

  我們中國的詞很有意思,現在跟過去都反著。現在說“這是我內人”,指的是老婆,沒有說“這是我外人”的。在英語裡,“這是wife”,表意為“這是外人”。中國這詞跟那個是差不多的,那叫“wife”,這叫“外戚”。這是我“內子”,什麼意思?這是我先生,“內子”跟“wife”這不是一樣嘛,你都說“這是我內子”了,我還不得說“這是我wife”啊,“內子”跟“wife”這才是搭配的。在我這兒,中國話跟英國話是同源的。

  那麼皇帝母親或者妻子的親戚,我們管他叫“外戚”,換句話說,由於皇帝小,政權就落到“外戚”手裡。我是你姥爺,或者我是你舅舅,我替你當個家做個主算啥,不把小孩當回事,皇上都長大了,還不當回事。他老覺得,你小孩懂什麼呀,我替你當家你甭管了,你好好吃喝玩樂去吧。


  宦官專權

  人家是皇上,他接受的教育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你是我姥爺怎麼著,你也得見我下跪,我是皇帝。他見你要是不跪呢,當然生氣了,生氣怎麼辦?找一天把他宰了啊。那可咋宰?把你姥爺、舅舅宰了可不容易!你認識誰啊小皇上。你說他認識誰?他就認識宦官。宦官這個詞到了明朝才改成太監,但宦官跟太監還不是一回事,宦官不一定都是太監,可太監一定都是宦官。什麼意思呢?聽聽,您就明白了。宦官,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效能力而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皇帝逐漸長大了,他需要排除干擾,自己獨立掌權。他只認識宦官,所以跟宦官一嘀咕:哪天把我舅舅叫來,咱們大夥兒給他一問,一捆,一宰,我就執掌政權了。這樣就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面,宦官專權輔佐小皇帝,皇帝大了,20多歲,剛剛執政沒兩天,又死了,他那兒子才兩歲。得,他媳婦兒又找他媳婦兒的哥哥或者是爸爸來掌權,又開始外戚專權了,這小皇上後來又長大了。我就不往下講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就是這碼子事。所以你就看吧,多倒黴。

  在東漢整個一朝,外戚專權最嚴重,就是140多年到160年前後,漢順帝死了,外戚梁氏專權,其中一個特有名氣的人叫梁冀,光他就先後立了四個小皇帝,一個是不到兩歲的衝帝劉炳,一個是不到八歲的質帝劉纘(zuǎn),一個是不足15歲的桓帝劉志。你要注意,這個桓帝是15歲繼位的,繼位後轉眼就20郎當歲了,他一看,你夠牛的,我非除了梁冀你不可。

  於是乎,漢桓帝跟手下五個親信小宦官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及小黃門左悺(guàn)、唐衡,就在159年的時候一舉拿下了梁冀,並把他給宰了。宰了以後這五個宦官就開始專權,他們同日封侯,人稱“五侯”。這五侯其中一個比較倒黴,很早就死了,是單超。那麼另外四個人,人人都有一句外號,叫什麼呢,“左迴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這四個宦官分別姓左、姓具、姓徐、姓唐,可見其氣焰之囂張。

  桓帝死了以後,靈帝繼位,此時宦官的氣焰就更加囂張。這個時候漢靈帝手下有張讓、趙忠、夏惲(yùn)、郭勝、孫璋、畢嵐、慄(lì)嵩、段珪、高望、張恭等十個宦官掌握政權,人稱“十常侍”,其中為首的這兩位是趙常侍和張常侍,那靈帝跟人家好的,一張嘴介紹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他不說張常侍是他爹,趙常侍是他媽,說公和母。“十常侍”在朝廷之上是為所欲為,無惡不作,一時間朝政非常黑暗。他們的行為讓一些正直的大臣和靈帝他們家外戚極為反感,其中竇武和陳蕃兩個人聯名上書彈劾“十常侍”。結果這上書正好就落到“十常侍”手裡,“十常侍”就替皇帝寫了一封詔書,殺掉了竇武和陳蕃。這一殺不要緊,又引起了李膺和杜密的反感,他們再度彈劾“十常侍”,第二年,李膺和杜密再度被殺。這兩個人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對李杜,是政治家,人稱“黨錮之禍”。此後,再沒有人敢彈劾這“十常侍”,於是“十常侍”就公然受賄,過著極其腐朽的生活。

  外戚、宦官以及他們的黨羽,都公行賄賂,搜刮財貨,兼併土地。外戚梁冀被誅,抄沒的家財竟達30餘億,抵得上東漢全年租稅的一半以上。宦官集團也利用手中的權勢公然受賄,盡情過著腐朽糜爛的生活。


  門閥大族

  與宦官、外戚交替專權的同時,門閥大族也開始出現。

  在朝廷中,大臣們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各派獨立,黨爭紛繁。為什麼呢?原因來自於東漢選官制度。東漢的選官制度分成三種,第一種叫察舉制,第二種叫徵辟制,第三種叫任子制。察舉包括兩個方面,察是上級對下級的明察暗訪,舉是下級向上級的系統推薦,察和舉都有標準,主要是兩個,一是孝,二是廉。如果你不是官,我要一訪,這人特孝順父母,表現呢?把自己賣了,給爹媽找個棺材板啊。賣己,這就叫孝順父母。東漢有一個人姓董,名永,他就是這樣的。父親死了,他自己還特別窮,最後怎麼辦呢?插跟草繩在身上把自己賣了:您給我父親弄一個棺材板,我哭完了,就到您家幹活去。結果讓朝廷裡的人發現了,這小夥子好,得了,你也別到人家幹活去了,你明兒當一品吧,結果這董永就當官了,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當中的董永。七仙女是哪兒來的我不知道,但董永是東漢的。剛才說的就叫孝,你要孝順就可以當官。但是話說回來,你說我要在朝中有個人,誰敢說我不孝順呢,我裝也得裝出孝順來,所以察舉制有問題,這察的和舉的經常都是一家的,所以到了袁紹那兒,世代三公四卿,就是他們家祖祖輩輩都孝順,所以他們家祖祖輩輩都當官。

  徵辟是什麼?過去朝廷裡讓你當縣長,給你一個月開兩百石的工資,發兩百石的糧食,為什麼給那麼多?一個縣就派了一個人,明白了吧,小的縣叫縣長,人口不過一萬;大的縣叫縣令,人口過了一萬。你就一人都管了吧,你準備僱誰就僱,你那不是有很多糧食嗎,你就給他開工資吧。這制度一直到清朝都這樣,就是你跟我幹。清朝時候改叫幕僚,但東漢叫徵辟,你自己給他開工資,這就叫徵辟制。一搞徵辟制,你想想,要是有人在一個縣裡當縣令好幾十年,誰要想當官都得拍他馬屁,自然就會出現一種私恩結合的團體。所以你看袁紹他們家,一打仗就有很多很多將軍,確實厲害。

  第三種是任子,大官的孩子可以既不用察也不用舉直接當官,這是一種恩蔭,就是因為我爸爸是一品,所以我就可以繼續當官,這樣做就可以了。

  我們講的這三種制度造成了什麼局面呢?東漢的官員呀,它是一撥一撥、一派一派的,互相之間不團結,正因此才造成了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你說當時社會有多黑暗啊,一黑暗就要出事,什麼事?黃巾軍大起義啊。東漢後期交替專權,老百姓沒法活了,你想想,他一個縣令,要親自給手下那些人開工資,就給他那麼點錢,這麼多事都得他辦,他怎麼弄,羊毛出在羊身上,他就跟老百姓要唄。正好趕上有災,連年不下雨,但徵稅要繼續啊,老百姓說別徵了,今年都旱死了。你看那樹葉還綠呢,怎麼會旱呢?樹葉沒全落光就不叫旱,該交錢交錢。老百姓沒法活了,只能造反。

  黃巾起義

  在和帝、商帝、安帝的時候,造反的人才幾百個。後來到了桓帝、靈帝的時候,一鬧萬八千人,一下子就漲了十倍。起義每次都是失敗,完了再起義,接下來就是連續的失敗,起義,失敗,起義,失敗,這也沒頭啊。

  正在這個時候,中國崛起了一種宗教,叫“黃老道”。“黃”是黃帝,“老”是老子,他們講的是《道德經》,以前叫道家,現在演變成為道教。那個時候黃老道有三支,一支是五斗米教,一支是天師道——這兩支都有官方背景;後來還有一支叫太平道。


  太平道是河北鉅鹿人張角、張良、張寶他們哥兒仨自己創立的,依據的是陰陽五行學說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的原理。漢朝不是數火德嘛,劉邦不是說自己是赤帝嘛,赤帝斬白帝,那火燒完了剩什麼呢?土啊,這叫火生土。所以他認為,漢朝滅亡以後,下一個朝代應該是土德的政權,好吧,那土是什麼色的?黃的,於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就出來了,黃天指的就是黃天厚土,土德的意思。結果信的人很多,為什麼信?擱你你也信,能不信嗎?那陣兒疾病流傳,很多人都得病,張角就特聰明,你不得病了嗎?拿一張紙,你先拜,拜完了我把這張黃表紙一燒,燒完了這不成灰了嗎?擱水裡一衝,喝了吧。喝完了,好了。咋回事呢?您喝您也好,這沒有什麼神秘的。那紙燒完不就是炭嗎?知道炭是幹嘛的嗎?就是去毒的呀,特別簡單,你平常也可以這麼燒,不過千萬不要念阿彌陀佛,要念別的東西,其實你不用念吃完後該好的也肯定好。吃完後病好的人就覺得很神,說不神的那是沒治好,但也沒有把人治死,這樣的人不用信了。不過凡是活下來的全是我治好的對不對,你們就跟我信吧,那會兒有好多人,最後全國有幾十萬人信他。

  張角將各地的道徒組織起來,全國共分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張角還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變革天命的主張。根據五行相生之說,漢朝統治者自雲屬火,即赤德。而土為黃德,火生土。這句讖語告示人們:受命赤德的漢朝氣數已盡,以黃為服色的起義軍是應運而起,當取而代之。

  張角積極部署大起義,事先還向各地道徒傳佈了起義的口號,並決定於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也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在各地同時發動起義。他們在都城洛陽和州郡官府的牆壁上用白土大書“甲子”二字,把它作為起義攻打的目標。


  話說張角手下有兩個大徒弟,其中一個叫馬元義,他負責把河北周邊的人都集中到河北臨漳,最後在那裡集合了幾萬人。另外一個叫唐周,他負責打點朝廷中的那些個宦官,到時候一進攻,讓他給咱開門,這內外一夾攻,不就完了嘛。

  說話間,馬元義去了河北,唐周去了洛陽。結果唐周到了洛陽直接找到了皇上,說他們要造反,他把張角給出賣了,他把在哪兒造反,馬元義都上哪兒等等,全都招認了。

  一下子,東漢政府就逮住了好幾萬人,並把他們都給殺了。張角一看:咱反吧,別等三月了,二月就起義,結果起義提前到了二月,36方同時起義。

  起義群眾都頭裹黃巾作為標誌。張角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起義軍聲勢浩大,焚燒官府,捕殺官吏,攻打豪族地主聚居的城池塢壁。“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黃巾起義急風暴雨般的形勢,使東漢朝廷十分驚恐,急忙派遣大將軍何進率重兵駐紮洛陽附近都亭,“以鎮京師”;同時在函谷、大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和小平津八個險要地方設八關都尉,加強洛陽外圍的防禦。

  很快,到了公元184年冬,各地區起義人民都遭到東漢統治者的殘酷鎮壓。

  講到這您一定要問,您說的這些,與我們今天講的貂蟬有什麼關係啊?關係大著呢!您沒有聽見前面我們說到麼?大將軍何進率重兵駐紮洛陽附近都亭了。有人問:何進是誰?我跟您說,這個人可是非常的重要,要是沒有他,咱就不能講董卓,沒董卓,咱就不能講貂蟬。所以我們還得說說大將軍何進。


  何進入京

  何進是誰?當時有個何太后,也就是當朝皇上他媽,何進就是他們家人,是漢靈帝皇后的哥哥。那時他負責守衛這八關,你還別說,何進非常能打,三下五除二,就把洛陽周圍的黃巾軍給消滅得差不多了,但是別的地兒還在打,不管它。就在起義軍差不多完蛋的時候,漢靈帝死了。他這一死,誰來繼承皇位的問題出現了,漢靈帝倆兒子,一個12歲,叫劉辯;另外一個7歲,叫劉協。你說立哪個呢?嫡長子?何皇后當然主張立大兒子了。但是還有人說,漢靈帝的媽死了,但是漢靈帝媽媽的兄弟還活著,董眾覺得劉辯雖然12歲了,不過有點傻乎乎的,當不了皇上。這劉協雖然只有7歲,可一看著就很機靈,天生當皇上的料。兩撥人掐了起來,最後結果怎麼樣?何進取得了勝利。為什麼?因為何進軍隊多呀,所以他就立了劉辯繼位,這就是漢少帝。漢少帝這一繼位,那邊還能有好果子嗎?靈帝當初就怕劉協被人害了,他本身也是喜歡劉協,7歲就那麼聰明,於是他就跟一個叫蹇(讀jiǎn)碩的人說,我要死了,我這兒子你可得好好保護著。結果何進立了漢少帝,馬上就成為了蹇碩的眼中釘肉中刺。蹇碩想刺殺人家,但沒想到讓何進先下手為強,何進調來很多人,迅速殺掉了蹇碩,從結果來看,何進暫時取得了上風。

  何進手下有一員猛將姓袁名紹,袁紹當時就跟何進說:何先生,您是外戚,漢少帝現在還小,等他大了以後,要是和宦官勾結,會把您宰了的,這可是咱們朝歷來的傳統,您還是小心點。當時何進就一驚,那我怎麼辦。我給你出個主意,您衝進宮去,把所有的宦官一個不留全殺乾淨。何進說,這事我做不了主,我得跟何太后商量商量。少帝他媽何太后,一個女人,有婦人之仁:他們也沒罪,你為什麼要殺他們?這哪兒合適啊?有罪你可以殺,沒罪你不能殺!你這有點過了!誰給你出這餿主意?這可不行!我堅決不同意!這一不同意,何進就找到袁紹說:我說袁紹,何太后不同意,這可咋辦呀?袁紹一聽說:我當初就不讓你商量,你非得商量,這回完了吧?現在只有一個辦法,你呀,把全國的將軍都調到洛陽來,讓他們到洛陽城打著殺盡宦官的旗號,不殺宦官就殺你和太后,到時候你看吧,何太后一害怕,她就會下令,那就殺宦官吧,這不就結了嗎?


  何進之死

  何進一聽,你這招高啊!好,我就聽你的了。但是不用調那麼多人,殺雞焉用牛刀,調一個叫董卓的就夠了。幷州牧董卓,手下有幾萬人,把他調到洛陽,一包圍這裡再殺盡宦官,不就完了嘛。何進手下還有一個人,姓陳名琳,陳琳就跟何進說:我說何先生,您是糊塗還是傻呀?這叫什麼主意?不就宮裡那幾百個太監嗎?您手下有十萬軍隊,辦不了幾百個太監?請董卓幹嘛?你把刀給了董卓,將來他還不得先殺太監再殺您呀?您可千萬別聽袁紹的,那是天下第一大傻瓜。可何進說我不能聽你的,我還是聽袁紹的吧。他家世代三公四卿,人家走到今天,出這個主意自然有他的道理,你甭管了。

  於是乎命令傳到了董卓那裡。董卓當時在今天的太原那邊,從那到洛陽還要再需十日。讓他先慢慢走著,咱們再說洛陽城。很快這訊息就走漏了,張常侍、趙常侍等十常侍知道後開了一個會,要滅咱們,哪兒那麼容易,他們替皇上寫一個聖旨,叫何進進宮開會,十個太監埋伏在門的兩廂。皇帝叫你開會,你還敢帶著刀槍劍戟?不行吧?何進剛一進門,十個太監一下就把他弄死了。何進死了,就這麼簡單。袁紹一看,這事還沒輪到董卓出手,我家主公就沒了,我得趕緊給他報仇去。

  他還有個兄弟叫袁術,兄弟趕快給我上宮裡頭。這袁術衝進宮裡後,只要見著沒鬍子的就一頓殺,別告訴我你今天剛颳了鬍子。所有宮裡的宦官沒到一個時辰全沒了,殺乾淨了。有沒有宦官逃出來呢?有兩個,就是張常侍和趙常侍,押著皇上就跑啊,皇上在我手裡,你們誰敢宰我,你要射箭,我就把皇帝一推,讓他死。所以儘管袁紹袁術有千軍萬馬,但是皇帝依然是跑了。正在這個時候,董卓進京了,也就是進了洛陽,他這一進京,好戲就要開始了。董卓既然已經出場了,那麼貂蟬也就快出現了。

  董卓亂政

  在東漢末年動盪的政局中,隨著何進的死亡和董卓進入京師,一切逐漸變得更加混亂起來。

  “健俠”董卓

  說到董卓我們知道,他跟我們的主角貂蟬有很大關係。所以在這裡,我們要詳細的介紹董卓這個人。


  董卓,字仲穎,今甘肅省臨洮縣人。當時臨洮屬於邊遠地區,在兩千年前的時候,那裡不是漢族聚居區,而是羌族聚居區,那時的羌族人可比現在多。緊挨著羌族人的董卓,小時候長得就五大三粗,你要讓阿蘭德龍那些人跟他一比,那沒法比,個頭未免太小了。根據史書上記載,那時的董卓“少好俠,嘗遊羌中”,也就是說,長得膀大腰圓的董卓非常好俠義,能出頭,也好惹事,你要敢欺負誰,他就收拾你,他專門扶植弱者,兩下就能把你收拾了。甭說你們了,羌族人誰不怕我,他一個人往那兒一戳,家裡沒有牛羊了,這口哨一吹,立馬一個羌族首領就哄著成千上萬匹牛羊趕來,這可不是假的,都是《後漢書》《三國志》中記的。他不但在當地漢族人中威信很高,就是羌族人也怕他,那時候就是除暴安良、扶弱除強的主兒,所以董卓是相當的厲害。根據史書記載,那時的董卓還能帶著兩匣弓箭,左右馳射。他那野蠻兇狠的性格和粗壯強悍的體魄,使得當地人都畏他三分,曾享有“健俠”的美名。同時,董卓還收羅了大批失意、落魄的無賴之徒,他們為董卓的義氣所感動,後來都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隨他。

  後來,東漢政府覺得眾多羌族人聚居在一起不是個好事,就想將很多的羌族人遷離他們的家園,這當然會引起故土難離的羌族人的反抗,於是羌族人以暴力反抗東漢政府,對於董卓來說,可是個天大的好訊息。

  為什麼呢?因為面對羌族人的反抗,積貧積弱的東漢中央政權根本就無能為力親自派兵馬前往鎮壓。在此情況下,沒有辦法的東漢政府只能是求救於當地的一些豪強的力量來鎮壓。當時,隴西的地方官員向朝廷極力推薦董卓,說董卓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無疑給董卓創造了一個發展勢力、滿足貪慾和野心的大好時機。

  很快,在公元167年,董卓擔任了東漢皇家禁衛軍軍官羽林郎,統管著東漢政權在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地的所有羽林軍。不久,他又升為直屬大將軍管轄的軍司馬,跟從中郎將張奐征討幷州反叛的羌族人。在長期的征戰中,能征善戰的董卓戰績非常突出,很快就因功遷升為郎中、幷州刺史、河東刺史等官職。

  至此我們可以說,董卓已經平步青雲,本來他升官的路應該是非常平坦,但是隨後就發生了黃巾軍起義,在鎮壓起義過程中,董卓犯了一次錯誤,他把軍隊打完了,結果沒贏,因為他在佈防上失誤了,因此事他被貶職,又回到了隴西。


  “幸運”董卓

  但在當時特殊的社會政治環境下,董卓獨特的性格和狂妄的野心決定了他不會甘於失敗和寂寞。而且,董卓這個人是非常幸運的。

  幾乎與張角發動黃巾起義同時,就在公元184年的冬天,西羌地區的羌族人殺死護羌校尉——羌族人又造反了,這次是十萬人造反啊。在東漢政權面臨被推翻的緊急關頭,又出現了這事。朝廷一看,這可怎麼辦?趕緊,叫董卓上,他打黃巾軍不成,打羌族人肯定有富餘。於是乎,漢靈帝急忙啟用董卓為破虜將軍,率步兵、騎兵共10餘萬人屯兵美陽(今陝西武功縣北),與羌族叛亂者對峙。

  董卓一到美陽,馬上下令手下的幾萬軍隊先安營紮寨,歇著。就在當天晚上夜半時分,天空中特別特別的亮,長十餘丈的一個流星從天空中閃過。學點天文地理知識的人都知道流星是很正常的現象,但當時的羌族首領含糊啊:哎喲,掃帚星!太不吉利了,難道老天爺要滅我羌族不成,咱們快跑吧,於是乎,羌族人撒腿就跑。

  這一跑就不成隊了,董卓趕忙連追再殺,一舉得手,最後董卓跑在前面,孤軍深入。當時那些個造反的羌族人一看,董卓太厲害了,誰也不敢惹,其實就是那星星鬧的。

  所以董卓那次是僥倖取勝,取勝還得升官啊。董卓不久被封為斄(lí)鄉侯,食邑千戶。隨後不久,漢靈帝病重,急忙召見董卓,拜他為幷州牧,讓他在皇甫嵩手下。這時,野心勃勃的董卓手下有十萬人,他心想:讓我董卓聽命皇甫嵩?不聽!我自己幹自己的,你也甭管我,我也不管你。


  董卓進京

  董卓因戰功顯赫、不斷受到朝廷重用並屢次升遷。在他手下,有一支以涼州人為主體、兼雜胡人和漢人的混合軍隊,這支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

  就在那個時候,何進請他進京,董卓就急急忙忙帶三千人馬來了。

  你說何進請他進京吧,何進還死了,宦官也被殺光了,洛陽城沒人了,那他一進來洛陽可不就歸他了嗎?他一看,人全沒了!大臣也沒有,皇帝也跑了,宦官都死了,何進也沒了,袁紹也不知道哪兒去了,董卓趕緊找吧。行進中的董卓遠遠望見京城一片火海,他知道情況有變,打聽到那時的漢少帝已經流落至北芒(又名邙山,橫臥於洛陽北側),董卓又急忙率兵前往。

  董卓一下子就追到了北芒山——就是我們現在的龍門石窟那兒。董卓一看,有很少的幾個朝廷大臣和兩三個宦官正押著皇上跑呢。當時這宦官一看,董卓來了,咱還當俘虜嗎?算了,抹脖子自殺吧,隨後那兩人就自殺了,宦官那會兒是真死乾淨了。董卓趕來後一看宦官都死了,然後就開始找皇上。發現皇帝后,董卓就先磕頭,這頭還沒磕完,皇上已經嚇得屁滾尿流了:你是誰呀?你要幹嘛?漢少帝劉辯還真是不行,特別害怕。然後董卓就說我是誰誰誰,我怎麼回事。這時候皇上還沒倒騰過氣來,董卓還問:怎麼回事啊?您怎麼嚇成這樣?劉辯嚇得說不出什麼,只聽9歲的陳留王劉協說:董將軍,你先坐那兒吧,待會兒我一五一十地給你說出來。他足足講了一個時辰,把董卓聽得直愣。怎麼覺得9歲的陳留王劉協更應該是皇上,真正的皇上太窩囊。

  當時的劉協只有9歲,比漢少帝還小5歲。董卓認為,劉協要比劉辯強得多,而且他又是董太后親自撫養的,於是董卓便有了罷黜劉辯、擁立劉協的最初念頭。董卓把漢少帝奉迎至皇宮後,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干預整個東漢政權。


  董卓知道,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廷,必須先得掌握強大的軍事後盾。初到洛陽時,董卓部屬的兵力不超過3千人,為了一開始就給洛陽造成強烈的軍事威懾影響,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戰鼓震天,旌旗招展,儼然千軍萬馬源源不斷。包括朝廷官員在內的所有洛陽人民,都被董卓如此強大的實力所嚇倒,不敢有絲毫越軌行為。

  雖然假象能暫時迷惑人,但終會被人識破。董卓此舉當然只能是權宜之計,稍稍調整後,他便開始採取實際行動,以擴充兵力,收攬兵權。大將軍何進被張讓伏殺後,董卓坐收漁翁之利,不費一兵一卒收編了何進的部隊。

  控制中央政權,掌握洛陽衛戍部隊的兵權極為重要,董卓開始具體部署,派心腹大將呂布殺掉執金吾,接收全部京城防衛部隊。從此,董卓不僅控制大量常規部隊,而且還掌握著洛陽的直屬部隊,完全具備了左右朝政的軍事基礎。這為他野心的進一步膨脹增加了相當分量的籌碼。當時,鮑信就對董卓軍事勢力的膨脹有較清醒的覺察和認識,他曾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而且為人奸詐狡猾,野心不小,如果現在不想辦法除掉他,今後必將受其牽制。如今董卓軍隊人員混雜,軍心不穩,組織不嚴,正可趁早除掉。”可是袁紹因懼怕董卓,優柔寡斷,未採取行動。

  董卓廢帝

  為了獨攬大權,董卓決定廢掉漢少帝劉辯,另立少帝的弟弟陳留王劉協。他知道洛陽城裡計程車族官員,數袁家的勢力大,就請袁紹來商量這件事。

  董卓跟袁紹說:我說袁先生,我跟您商量個事,我覺得現在這皇上不怎麼樣,我想廢掉他!您說行嗎?這裡我們要注意,袁紹是誰的人?何進的人!何進是支援漢少帝的啊!於是袁紹說:皇上怎麼樣不怎麼樣那也不是你我說的,他是先皇長子,就應該繼位,嫡長子繼位是天經地義的事,再說他也沒犯錯,你憑什麼廢他?你要廢了他,恐怕天下人不答應!這時董卓一聽:你這話什麼意思?大權在我手裡,我想廢立皇帝誰要敢攔著,就要先問問我手中這兵器答應不答應!袁紹一聽,馬上拔起刀:你以為天下就你姓董的一個人是好漢嗎?袁紹拿著刀晃悠著出門了。在院子裡還繼續晃悠著,慢慢地走出門去,然後登上馬,直奔河北去了。

  袁紹心說:這傢伙,他有軍隊,要真把我滅了,說什麼都晚了,我趕緊跑。袁紹這邊拔腿便往河北跑去了。他弟弟袁術一看:我哥走了,我也趕緊走。袁術悶著頭就跑,奔河南南陽去了。

  袁紹、袁術哥倆兒從此分道揚鑣,一個在北,一個在南,倆人誰也不管董卓了。這時董卓一看,他們都走了,繼續開會,“我跟你們說呀,我看了,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廟,沒有資格擔任天下的君主。為了國家和漢室江山著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的故事,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你們誰有什麼不同意見嗎?沒有不同意見就這樣了!陳留王你上來坐皇上位置。”


  當時,在場官員大多懾於董卓的淫威,對他獨斷專行、隨心所欲的行為敢怒不敢言。只有尚書盧植當面提出反對意見。董卓大怒,立即命令士兵將他推出斬首,幸虧侍中蔡邕極力勸阻,盧植才免於一死。

  然後,陳留王就升任為皇帝,這就是東漢的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此後不久,董卓又藉故殺死了少帝劉辯,毒死了何太后。

  朝廷中又有了一個小皇帝,但是他再聰明也還是個小孩,權力就這樣集中在了董卓手裡。其實董卓這人並非一無是處,廢少帝立獻帝確實有他獨斷專行的一面,但是你必須得承認,漢少帝真是個窩囊廢,他立漢獻帝確實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和響應。

  當時人們都認為董卓是個非常好的人,不過他後來做的事跟當初不一樣。董卓自從自己掌權後,馬上就美得找不著譜了,先封自己的弟弟董曼當王侯,然後再把自己的老婆,已經死的奶奶、媽,小老婆,自己的孩子,甚至還有剛滿月的孩子,同日都封侯。這就稍微有點過了,然後把自己家蓋得比皇宮還要漂亮,並給自己家門口題三個大字“萬歲塢”,文官至此下轎,武官至此下馬,一律給我悄悄的過去,看這架勢就要當皇上了。

  董卓雖然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但實際上權利遠遠超越皇帝,享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等特權。您看,《後漢書》上就有這麼一段記載:說的是董卓找個人拿老百姓不當人,經常想起來就殺人。有一次,他帶著三千兵出去,到了一個村莊。結果,他命令手下吧全村的人都殺掉之後,再把這些被殺的人的腦袋往樹上一掛,說這是造反的少數民族,讓我們給宰了!

  拉攏蔡邕

  此時的董卓知道,要在龐大的中央官僚體系中縱橫捭闔,單靠自己從西羌帶來的人是遠遠不夠的。在當前的情況下,董卓首先是大權獨攬——這個時候,大權獨攬的董卓因為他以前的官聲、名聲還不錯——所以暫時沒有什麼人反對他的大權獨攬。但董卓知道,自己要想牢牢地控制這個政權,必須得有一些得力的助手來支援。但是有助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哪兒有現成的助手啊?都用自己從甘肅帶來的那批人?都任人為親?這不行。再說,那批人是赳赳武夫,讓他殺人行,讓他鬥智不靈。所以他心中就打起了如意的算盤,我的手下必須得有幾個天下知名的文人,你不敬佩我董卓可以,但要不敬佩他,恐怕就是你的人品有問題,我得把這樣的人牢牢地控制在我手裡。


  於是,他就跟當時的司徒黃琬和司空楊彪兩個人商量此事,這兩個人已經完全妥協於他。他們也是文人,但是聲望不高。不過董卓跟這倆人商量後,他們卻給董卓出了一個主意,把蔡邕請來。蔡邕,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您確實應該知道。第一,他是蔡文姬的父親;第二,他寫得一手好字,創造一種書法。在隸書轉成楷書的程序裡,蔡邕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後來的魏碑體都是照他的字寫的。蔡邕當時可是享譽全國的一個清流派人物,幾次都因為上書皇帝得罪大臣而被流放到了朔方,就是今天的內蒙。後來好不容易趕上天下大赦罪犯,他有機會回來,但是卻因為他所在的那個縣的縣令跟他不合,藉機誣告了他,最後沒有辦法,他再度離家出走,這一跑又是12年。所以蔡邕這個人,經常是到處流浪,但是全國的文人都知道蔡邕是好樣的,董卓就打起了蔡邕的主意。這不剛剛廢掉漢少帝,立漢獻帝嗎?這是天下的大喜事,所以有大赦,蔡邕又回家了。前腳剛回到家,回身一看,有人!誰?董卓。他親自請蔡邕來了。蔡邕說:不瞞董先生您說,您請我,我應該去,但是說實話,我這20年,人也得罪差不多了,我現在也沒有太大的慾望追求,現在的我就想好好在家混吃等死,我不想參與朝政了,您放過我一馬吧。

  董卓說:蔡先生,您要跟我去您就是一品,甚至可以管我。您要不跟我去,瞧見你們家人沒有?我讓他們一個不留,今天全陪著你死在這裡。蔡邕說:得,我馬上跟您走。董卓一聽非常高興,馬上讓他到國子監那兒當祭酒。祭酒是什麼官呢,是管理天下教育的,就相當於今天的###長,轉眼間天下教育都歸你管了。但是後來董卓覺得:不對,我給你這官太小了,還得升官。今兒升一個,明兒一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人(誰啊?),三天換了三個官職,今兒大司馬,明兒大司徒,後兒大司空,這三個都是宰相級的官,全都做個遍。最後董卓說:你乾脆別當這個官了,你就天天跟著皇上,給皇上出主意想辦法,把皇上說的話都記下來,你再編一本大漢朝的歷史。前漢有人寫過《漢書》,後漢朝還沒人寫,你就負責寫,你就一邊跟著皇上一邊寫,我覺得這事最重要。

  當時蔡邕覺得,我當官這麼多年,流浪這麼多年,就沒見過像董先生這種大字不識幾個的人能尊重我的!董先生您放心,有您在這兒,我就永遠支援您了。蔡邕就這樣被他收買過去了。蔡邕都跟了他了,別人還能不跟?畢竟蔡邕能影響一片人啊!


  董卓專權

  確實也有不聽董卓的文人。那好辦,今兒我請客吃飯,大家都喝酒,誰不醉誰就不許回家,醉的人抬回去,明兒大家都不上朝。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都在暈暈乎乎的時候,董卓說:諸位稍停,酒待會兒再喝,咱們也喝得差不多了,現在要不表演個節目,那待會兒大家就都暈過去了,這不行。咱們今兒得一醉方休,也得鬧幾個小時,我先給大家表演個節目。他一拍手,上來好幾百人,桌子都往後撤,中間有一個大空場,這好幾百人是他的部下,他們押著很多的俘虜,也不知道從哪兒逮的,也是好幾百人,先把他們都捆上,然後一個一個的慢慢表演。這個伸出舌頭來,手一摳,拿鉗子一夾,一拉,換人。那個,摳出一個眼珠子,走吧。再換人,這個剁一個小手指頭,那個剁一個大手指頭,還有剁腳指頭的,剁胳膊的,剁腿的,當然也有剁頭的,表演了好幾個小時。您要在那兒喝酒看到後會有什麼反應呢?當時那些人,看的筷子都掉地上了。

  但是董卓卻臉不變色心照跳:喝呀!還給人敬酒呢。最後瞅著沒人喝酒了,自己在那兒狂笑不止!像這種事,董卓乾的不是一回。

  又一次,還是請大家吃飯喝酒,喝完酒以後,他說我給大家表演節目。這回改了,不表演那節目了。騰出一個空場,把幾百個俘虜都押上來,然後拿步條把每個人都從腳底下一層一層地捆,最後轉到脖子和頭,綁好了以後,給他們都立起來,捆一木板上,讓他們頭朝下,一個人扶著,往這人身上澆油,澆完油一點,這人趕緊跑,不然的話自己也被燒著了。這種表演你說你能不怕?這還沒完呢。

  為何說貂蟬是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第一豔女"

  董卓知道軍隊為什麼跟他,為什麼聽他話?因為他有錢!他能給他們錢!可是錢從哪兒來?搶啊!朝廷的錢都發黴了!活著人的也都劫沒有了!怎麼辦?誰家官大,埋死人的時候,那裡頭能不擱點東西?沒關係,把他們的墳都挖出來,除了皇上的賬先緩緩,別人的都給挖出來。當時給曹操氣的,提筆就寫下了《薤露行》,揭露了董卓的這種殘暴的行為,“賊臣持國柄,殺主死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這是什麼意思呢?

  他把整個洛陽鬧得亂七八糟的,京城窮了,什麼也沒有了,人人都恨他。這可怎麼辦呢?搬家唄!董卓準備搬家——離開洛陽,遷都長安。誰要是說不去,那好,你等著。董卓馬上命令把所有洛陽的房屋全都點著——結果洛陽大火三個月,沒人敢救。你能不搬家嗎?最後整個洛陽的人全都搬到長安去了。你說董卓這樣的人,能不除去他嗎?


  貂蟬出場

  前邊我們說到,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後,漢少帝繼位,漢少帝的舅舅、大將軍何進掌權。何進的手下袁紹勸何進秘密召集各地的兵馬進京,殺掉宮內所有的宦官,結果事情敗露,張讓、趙忠等“十常侍”搶先一步,在皇宮裡設伏,殺掉了何進。隨後袁紹的弟弟袁術攻打皇宮,殺掉了所有的宦官。然後,跟主角貂蟬有很大關係的董卓就帶兵進了洛陽城,而董卓的統治簡直是糟糕透了。俗話說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沒到啊。

  武力討董

  時候沒到,你反抗是不靈的。有人看不過去了,想把他宰了。很多人都在造反,最早的是議郎楊勳和左將軍皇甫嵩。但董卓哪那麼容易被殺啊?你以為你是誰?早先,皇帝曾經讓皇甫嵩當董卓的上級,董卓不是不聽皇甫嵩的嘛。後來,董卓自己跑洛陽去了。這議郎楊勳跟皇甫嵩一商量:咱把他除掉吧?並約了一個好日子。結果趕巧了,董卓突然下命令:皇甫嵩,你給我打哪邊的黃巾軍去,趕緊走。皇甫嵩也不敢不走啊。他這一走,議郎楊勳心想,他那麼多人,我也幹不過,算了,壓下來吧,沒辦法,他們這事就沒辦成。

  到了公元190年,有十多個刺史,首先是翼州刺史韓馥,緊接著是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伯、南陽太守張諮,還有袁紹、長沙太守孫堅,他們帶領各自的部隊從中國的四面八方浩浩蕩蕩殺奔洛陽,這件事就是《三國演義》中說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在十幾路人陸陸續續往洛陽開拔的過程中,首先得有一個先跟董卓打照面的,他就是河內太守王匡,屯兵於河陽津,就是今天河南省孟縣,挨著黃河渡口,正式打起了###董卓的旗號。當時真的要跟董卓幹仗了,董卓一想:王匡你是誰呀?就你還敢###我?你有我這智慧嗎?你知道你姓什麼嗎?打!派五千人正面打。

  說到這裡,諸位就要注意了。人家太守王匡手下可有好幾萬人啊,你董卓打得過人家王匡麼?王匡天天盯著董卓:你董卓什麼時候想打我了,我就什麼時候打你。結果呢?董卓派了幾萬大部隊從背後小道包抄,兩面夾擊,最後王匡徹底戰敗,全軍覆沒。

  王匡打了敗仗,長沙太守孫堅上,孫堅帶領著自己的幾萬大軍浩浩蕩蕩殺奔洛陽,董卓命令手下的兩個人胡軫(讀作zhěn)和呂布帶領十萬兵馬迎戰孫堅。咱就得交代一下,呂布是英雄,胡軫也是英雄,武功都蓋世,但他倆人不合。孫堅剛一打胡軫,呂布也去打胡軫,孫堅剛一打呂布,胡軫也打呂布。最後孫堅揀一大便宜,轉眼之間,兵峰直進90裡,胡軫、呂布倉惶逃回洛陽。洛陽是待不住了。上面講到遷都長安,為什麼要搬長安呢?是讓孫堅給打的,不跑不行了。轉眼之間,洛陽城被十八路諸侯包圍了,所以在無可奈何之下,董卓才被迫遷都。


  董卓跑到長安後佈下了防線,從這時開始,黃河以東是你們十八路諸侯的天下,黃河以西,那可是我董卓的天下了,十八路諸侯也不敢來,怎麼也不敢上他家門口晃悠去,那是他的地盤。在這種情況之下,董卓又轉危為安了。

  伍孚刺董

  到底誰能殺董卓呢?董卓手下有一個人,越騎校尉伍孚,他跟董卓關係特別好,當時他想,董卓這人的名聲有點不好了,我呀,乾脆替天下除害得了,我給他送禮去。提點吃的喝的,瞧董卓來了,就跟董卓拉閒話,扯閒篇。說得可熱鬧了,吃完了,喝完了,他要走。董卓說:我送你。伍孚說:您別送了。董卓說:送送吧。然後伍孚前面走,董卓在後面拍著他的肩。啪!一拍肩的工夫,胡軫(怎麼胡軫?不伍孚嗎)身上有刀啊,一刺,董卓身上有三層鎧甲,沒刺進去。董卓馬上大叫:兒子,你趕緊給我過來!呂布馬上就來到眼前。伍孚被亂刀砍死,董卓大罵:伍孚啊伍孚,我對你不薄,你怎麼能這樣對我?

  看來呀,這董卓實在是厲害,身手矯捷,加上有呂布,再加上有長安的佈防,誰除得掉啊,長安城的百姓都寒心了,於是就說,“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合起來就是“董”字,十日卜,“卓”。意思是說:董卓你為什麼還活著,你不應該活著了,就是咒罵董卓該死了。但是他們咒罵不管事,管事的是你得真把他殺了,最後董卓是死了,可是他是怎麼死的呢?這還要從司徒王允說起。

  司徒王允

  王允是何人?一個司徒。司徒是主管教化民眾和行政事務的人,相當於宰相。王允是山西祁縣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擔任公職。後來朝廷上徵辟三公司徒、司馬、司空的屬下,王允想我得挑一個,那就在司徒手下幹,後來他就以第一能臣升任為侍御史。再後來,他的官職發生了重大轉機。

  公元189年,政府派司徒王允為豫州刺史,去剿滅當地的黃巾軍餘部。給他配備了幾個助手,其中就有那位盡人皆知的四歲讓梨的孔融,孔融當時就是司徒王允的手下。

  豫州刺史王允與孔融等人一商議,咱們怎麼怎麼辦,結果怎樣?王允一下子就把豫州的黃巾軍全部剿滅了。剿滅以後還從黃巾軍的一個頭領兜裡掏出一封信,信是十常侍首領張讓的手下寫給黃巾軍的。王允把這封信截獲下來回到洛陽,誰也沒說,開始搞獨立司法調查。當一切都調查清楚之後,把所有證據交給漢靈帝。我說靈帝,張讓這個人可有勾結黃巾軍、推翻大漢朝的陰謀。當時靈帝一驚,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啊,你說他推翻我,不大可能吧,趕緊把他找來。找來了,拍桌子瞪眼睛,結果張讓一邊哭天,一邊抹淚,說:沒有的事!栽贓陷害!這是偽造的!三言兩語,漢靈帝就相信了:我說不可能嘛,你看那是偽造的吧,我身邊的宦官能有幾個識字的啊?以後別什麼都信了,走吧,他就把王允給打發走了。


  王允這個氣啊,我非把你們這十個人都弄死不可!可我怎麼弄呢?正當這功夫,靈帝死了,何進立了少帝。何進不是也想把這“十常侍”弄死嗎?他馬上通知王允,咱一塊幹!王允說:好啊,我跟你一塊幹!王允這兒都磨刀霍霍準備殺了,結果何進先被殺。隨後袁術火燒皇宮,殺掉了所有的常侍,只有張常侍和趙常侍兩個人綁架著漢少帝跑了,畢竟有皇上啊,你們大臣也都得跟我走!可誰也不敢跟著走!當時王允一想,我必須得跟著去啊!不然那兩個宦官就得把皇上弄死。

  本來王允是要殺宦官的,現在他得跟著宦官一塊走。再後來,董卓進京,廢漢少帝,立了漢獻帝。王允呢?先被拜為太僕,後來遷任尚書令。

  到了公元191年,王允代替楊彪擔任司徒職務,還兼任尚書令一職。開始王允也和絕大部分人一樣,覺得董卓是挺好一人,不過後來發現不對了。

  再後來,到了公元192年的春天,我們都說春雨貴如油,但這一年的春天,長安城、洛陽城卻連下了70多天大雨,一直沒見太陽。在這個時候,王允曾經先後多次與司隸校尉(監察官)黃琬、尚書鄭公業、執金吾(相當於今天的衛戍區司令)士孫瑞等人商議誅殺董卓的事情。

  話說這一天,王允與士孫瑞等人再一次秘密商量廢除董卓的事情。士孫瑞率先說到:“從去年年底一直到今天,已經連綿下了六十多天冬雨了,這可是近些年來從沒有過的現象啊。老百姓可是議論紛紛,很多人都認為是國家出了奸臣。我們正可以利用這一奇怪的天氣主動出擊,消滅董卓!”

  王允也非常同意士孫瑞的意見,他根據董卓平時戒備森嚴、本人又武力過人的現實情況,建議以董卓的親信呂布作為除掉董卓的內應。

  呂布其人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呂布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燕人張翼德說的那句“三姓家奴”,那就是個好勇鬥狠、奴顏卑膝、不講道義、善變又無主見的一介武夫而已。不過要是看看《三國志》,這些惡行恐怕要略微翻一下才是。不管演義小說中把他寫成什麼樣,但在歷史記載中可看到,呂布是個由於個人性格而導致最後身死名滅的悲劇豪雄,即使不算是英傑,也絕對不是《三國演義》上描寫得是個不堪入目的小人。


  《三國志》裡寫的呂布跟您原來知道的呂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三國志》中說:呂布,字奉先,幷州五原郡九原人,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包頭九原區,那地靠近匈奴族地盤,很有可能他就有匈奴血統。在最早介紹他的時候,《三國志》上是這樣說的,“布便弓馬,膂(讀作?)力過人,號為飛將”。我們誰都知道,呂布是三國第一條好漢,沒人能打得過呂布。就連關羽都打不過呂布。

  您想啊,關羽是怎麼出場的?關於剛一出場,就是溫酒戰華雄——當時的華雄,那可是個大英雄,十八路###董卓的諸侯,誰都打不過華雄,結果關羽一出來,華雄被關羽殺了。可緊接著到了呂布出場了。結果呢,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結果怎麼樣,三英沒有成功吧?看那呂布多厲害!所以《三國志》介紹的這段,我覺得沒什麼異議。

  但是您再仔細讀,《三國志》中有這樣的話:“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就是說那時候有這麼一個事,呂布的上級叫丁原。丁原是幷州的一個官,丁原讓手下呂布擔任主簿。主簿是管理一個地方錢糧進進出出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會計、統計、出納。你沒瞧出來吧,這麼瑣碎的事都是呂布乾的,丁原為什麼喜歡呂布呢?不是因為他會打仗,而是因為他賬算得好。換句話說,呂布要擱在今天,應該是大學裡會計專業的高才生。呂布原本是丁原手下的得力干將。

  說到這兒我們就要清楚,沒誰說呂布和丁原是父子關係。《三國志》就說了一句“大見親待”,沒說是父子關係,是《三國演義》中給發揮了。漢靈帝駕崩以後,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召董卓帶兵至京。當時丁原就是董卓手下的,也就是說,丁原和呂布都是董卓手下的,當時何進升丁原的官職為“執金吾”。丁原是先來的,比董卓先一步到。丁原官拜執金吾之後,何進本來是想讓他跟著一塊殺宦官的,結果沒成想自己先被宦官殺了,後來是袁氏兄弟把宦官殺光了,所以丁原沒立功。隨後董卓進京,對丁原說你小子原來是我的下級,現在升官挺快。你到底是我的人還是何先生的人?何先生死了,我得除掉你。讓誰除掉丁原呢?讓呂布。呂布是丁原的下級,也是一名軍人,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但是服從誰的命令呢?董卓當時的名聲很好,這是第一。第二,漢獻帝是董卓立的,董卓現在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董卓命令你殺掉丁原,你敢不殺嗎?呂布是在執行命令,而且董卓的命令必定是聖旨。董卓命令呂布殺掉丁原。其實這裡我們不是在給誰辯解,只是想說這中間沒有一個異姓家奴的問題,呂布不是丁原的義子。

  董卓命令呂布殺掉丁原以後,董卓本人也再離不開呂布,不分白天黑夜的,都得陪著,承擔董卓的安全保衛工作。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董卓跟呂布的關係那可是親如父子,因此王允在眾人面前說,要想殺董卓,一個呂布就夠了!但憑什麼能把他擺平?就憑那張嘴誰能信哪,貂蟬出場了。


  美女連環計

  從董卓的種種倒行逆施中,王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709 字。

轉載請註明: 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是否確有其人?故里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