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年簡歷:劉珍年(1897—1935),字儒席,直隸南宮(今河北省南宮市)劉家莊人。民國時期的地方軍閥,後被蔣介石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一軍第21師任師長,有膠東王之稱。
現在,可供我們參考的歷史事實越來越多了。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歷史、尊重歷史,就會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現在的爭論,往往是某些朋友不願意客觀、不願意理性的結果。
比如說,有人非要說“不抵抗主義”是張學良發明的,可我在《不抵抗政策的執行與公開》中提到了,“九一八事變”時,日軍不僅僅侵略了東北,而且也侵入我國長江、煙臺、青島等地。除了東北的瀋陽等地有抵抗記錄外,其他地區均沒有出現任何抵抗的記錄,這又作何解釋?
且看當時的報道:[南京二十一日下午十一時本報專電](外)交部接煙臺電(報)局急電,日本海軍登陸,馬(廿一)佔領煙臺,劉珍年率部撤退。
劉珍年為什麼不抵抗?
是服從了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嗎?
當然不是,服從的應該是“中央對日方針與步驟,早已決定。一切應付辦法,早有準備”(孔祥熙語)的中央政府決策!
當劉珍年發覺日軍有登陸企圖時,向中央請示,蔣介石批覆:“煙臺劉師長勳鑑:日軍侵略,已提出國聯。此時我國應上下一致,嚴守紀律確定步驟,勿為日人藉口。故先勸告民人,守秩序,遵公法,勿作軌外行動,以待國際公理與國內之團結。如果敵海軍登岸,則我方劃出一地嚴陣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時須忍耐、堅定、鎮靜,謹守之。 中正養午。”
可見不抵抗是既定國策。
既然如此,就不是一兩個人的事兒,而是整個統治集團的集體決策——這個決策,實際上從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就開始了。
僅僅拘泥於蔣介石或張學良個人(或者僅僅拘泥於東北一地、僅僅拘泥於軍事環節),是不客觀的,是不尊重歷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