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太監這個特殊群體,身上總帶著兩樣東西:一是大毛巾,一是厚護膝。在《宮女談往錄》裡榮兒回憶說:可憐的老太監,已經過了五月節了,上身已經穿得很單薄了,可下身還是鼓鼓囊囊的。據說他們因為生理上的缺陷,多有淋尿的病,腰裡不論冬夏,都要圍著大毛巾(古代尿不溼),越到年老越厲害。膝蓋上的護膝,常年縫在褲筒裡,到了夏天顯露得最清楚了。他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跪在地下———不論在什麼地方,假山上,石路邊,該跪一定要跪,絲毫不能猶豫,所以褲筒裡常年縫著護膝。大太監的護膝,用珍貴皮子做成,李蓮英就用金絲猴皮做護膝。
明朝太監人數,據康熙帝聽故明老太監說: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遍及,日有餓死者。這個數字可能誇大,實際數字仍相當驚人。明宮太監人數,缺乏準確資料。有學者統計,明萬曆朝四次選入太監13320人,天啟朝選入太監7200名,兩朝共選入太監20520人。這確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清宮太監比明宮少,約在兩三千人之數。清朝吸取明朝教訓,對太監限制較嚴。乾隆帝奏事太監曾用秦、趙、高三姓,以此自儆秦朝趙高之禍。清末雖出現跋扈太監安得海、李蓮英,但較東漢、晚唐和明朝,可謂“小巫見大巫”,其權勢和氣焰差了很多。
康熙十六年(1677年),設“宮殿監辦事處”,又名“敬事房”。這是清代自康熙朝以後唯一的宦官機構,管理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負責宮內陳設、打掃、守衛,傳奉諭旨,辦理與內務府各衙門的往來檔案等事。康熙帝親書“敬事房”匾掛在房內。敬事房在乾清門東側,與南書房對應。太監的品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定敬事房大總管為五品,清朝授太監職銜從此開始。雍正元年(1723年),定敬事房大總管為四品。這是清宮太監最高的職銜。而剛入宮的小太監,每月也領銀二兩,米一斛半。他們的年薪超過了七品知縣,還能得到各種名義的賞賜。他們雖然社會地位低下,但是待遇優厚,權力也大。太監是個群體,自然有奸佞,也有賢良。
其實,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只是,中國的太監製度是最根深蒂固的。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係。
太監為何冬夏腰間都圍“尿不溼”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41 字。
轉載請註明: 太監為何冬夏腰間都圍“尿不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