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十常侍之亂背景
十常侍之亂是對一段歷史的描述,包括這些太監狐假虎威,禍亂朝綱的整個過程。他們安插親朋好友在全國各地為官,也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勢力與地位,但是他們本身缺陷,缺乏治理國家的實力與能力。這些人為非作歹,禍害百姓,激起民憤,這是就人民而言的十常侍之亂背景。
十常侍之亂劇照
在朝廷之中,太監們利用自己的地位與工作優勢,在皇上與皇后的耳邊說悄悄話,玩弄政權,禍害忠臣。更何況本身就有很多正義的臣子看不慣他們的存在,再加上他們的利益與大臣利益造成了直接的衝突,所以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愉快。以上,是就朝廷的角度而言的的十常侍之亂背景。
漢靈帝去世之後,皇位繼承的歸屬權直接涉及到宦官的利益與今後的自身地位問題,篡改了漢靈帝意願之後,何太后成了臨朝聽政的太后,宦官的勢力也達到了一種極致的地步。這種局面使得太監們也對自己的地位很滿意,直到董卓出現,他深知何進將軍的心理,也知道何差點被宦官害死的事情,所以他極力說服何消滅太監這些毒草。本身東漢末年因為宦官專權,各地農民起義就沒斷過,人民也是哀鴻遍野,百姓民不聊生,雖然何關心的更多的還是自己的利益,但是這些都是可以作為很好的藉口的東西。於是,最終,在董卓的極力的煽風點火的鼓動之下,開始了對太監的打擊。以上,便是十常侍之亂背景的介紹。
十常侍之亂過程
十常侍之亂實際是何進為了推進將太監們趕盡殺絕的一個藉口,當然這也與這些太監不好好伺候人,整天想著干涉朝政,蠱惑當朝者有關,歷史上歷朝歷代就有著太監專權的現象。十常侍之亂過程的不斷推進,也有著促進中央集權的積極作用。
十常侍之亂配圖
十常侍實際包括十二個人,他們作為太監們的頭頭,利用親近帝王的機會,將自己的親戚朋友安插在全國各地擔任各種職務,重要的不重要的,吃閒飯的不吃閒飯的位置都被坐滿,最終造成朝綱不穩的局面。朝廷之中的大臣們對此十分看不慣,漸漸兩方形成對抗局面,朝堂之上相互攻擊,朝堂之下相互詰難。最終十常侍之亂過程的直接推動事件是漢靈帝的死亡,皇帝想讓大兒子繼位,太監想讓二兒子繼位,還想順勢殺了何進大將軍,何最終惱怒,轟轟烈烈的剿滅太監的計劃就開始了。雖然太監得勢,但是在軍事方面來講還是欠缺一定實力的,而且他們一直都是以仰仗皇帝或者太后為自己的堅定後盾,為了何太后,他們害死了董太后,這也使得何進失去民心,直接導致了最終東漢末年的混亂割據鬥爭的局面。
十常侍之亂過程對於何來講,是很順利的。從聽信董卓的建議,直至最終殺進皇宮消滅宦官,雖然軍隊並不是他帶進去的,因為在他率領軍隊到達皇宮之時,自己也沒有預料到自己就要死了,所以當他被太監殺害之後,是他的死刺激到了他的部隊,最終獲得了勝利。
十常侍之亂 竇武
十常侍之亂竇武字遊平,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北)人。東漢時期外戚、學者,安豐戴侯竇融玄孫,與劉淑、陳蕃合稱“三君”。年輕時因為經術德行不同於凡人而著名,名顯關西。165年,長女竇妙立後,她是劉志立的第三個皇后,於是竇武升做越騎校尉,封槐裡侯,次年,拜城門校尉。竇武任職時得到的賞賜捐助給學生,因此得到士大夫的擁躉。
竇武劇照
漢桓帝死後,他與皇后竇妙之子劉宏繼位,即漢靈帝。因為靈帝當時年幼僅13歲,所以竇太后臨朝聽政。十常侍之亂竇武和太傅陳蕃幫助扶持。此時的竇武已經是一名大將軍的身份,自從他輔政後,便有剷除宦官之意,與陳蕃想法一致,對宦官專權深惡痛絕,於是密謀剷除宦官。後來他們成功誅殺了兩名在朝中獨霸專權的宦官,中常侍管霸和蘇康。當計劃除掉曹節等人的時候,由於不慎走漏了風聲加之太后沒有及時下令,引火上身。
曹節等人察覺到了不對,於是先人一步,入宮劫持漢靈帝並假傳聖旨,派兵捉拿竇武。竇武慌忙避入軍營。宦官曹節、王甫等人糾集千餘兵馬圍攻竇武,最終斬殺竇武及其宗親,竇太后被囚禁。當陳蕃得知捕殺竇武的訊息後,完全不管自己已經年老力衰,召集八十餘人帶著武器去報仇,被捕殺十常侍之亂竇武回宮的王甫遇到,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而遭殺害。
十常侍之亂 劉陶
十常侍之亂劉陶,一名偉,字子奇,潁川潁陰人,西漢淮南厲王劉長次子濟北貞王劉勃之後。劉陶是有智謀之人,為人居簡,不拘小節。漢恆帝在位時,劉陶常常上書建言獻策。中孝廉,做侍御史;曾經有三次任命為尚書令,做侍中。也正是因為他正義的個性和堅持原則的底線,他的諫言中肯不偏倚,所以朝中的權位高的宦官都害怕他。
劉陶劇照
十常侍之亂劉陶在做京兆尹的時候,剛剛任職就省出修理官估的錢千萬銀兩。因為最討厭拿錢買官,所以就假稱自己生病不聽政客們的說賂。漢靈帝一直以來都很看重他的才能和德行,劉陶也憑藉此常常上書諫言,但也正是這一點被朝廷宦官利用:靈帝熹平末,劉陶被誣告與張角勾結,向靈帝進諫除掉張角,斬除禍根,可是靈帝已經不再相信他,反而想要殺掉他。與劉陶站在同一方的司徒陳耽以死相諫,使得靈帝勃然大怒,便下命將這兩人關進大牢,當天夜裡,十常侍就讓自己的手下將諫言之人殺死在獄中,劉陶因為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貞絕食而死。在此之後,朝廷官員再也無人敢向皇帝說十常侍的壞話了。
十常侍之亂劉陶死後,中平元年張角發動黃巾起義:農民揭竿而起,高呼“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向官僚地主發動了攻擊。靈帝才思及劉陶之言,並追封其為中陵侯。
十常侍之亂評價
從古至今,人們對十常侍之亂評價褒貶不一。《後漢書》中這麼評價十常侍之亂:自古以來喪失宗族滅滅絕大業的理由並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夏商周三代以寵色取禍,秦始皇因為奢侈暴虐導致火災,西漢自外戚失去帝位,東都因為宦官失去全國。失敗的來由,先史討論很長時間了。至於得罪官宦之人導致的,比如十常侍之亂這種,還可以拿來說一說。
十常侍之亂劇照
十常侍之亂評價宦官這種人:非名門出身,沒有大家風範,沒有好的血氣傳接,表面上並不能看出的他的壞處,做事容易取得信任,而且他們大多在朝廷中見識的多,熟悉典章制度,因此年幼的君主漢靈帝,依靠宦官謹慎的長處,女君竇太后利用他們出入聽命方便。要觀察他們是不是沒有猜疑忌憚的心思,也有忠厚正直,懷術糾正邪惡的;有敏於應對,弄巧亂實的;還有借譽於忠良,先期引譽的。不都是放其任意為兇,一味的橫暴兇悍而已。
十常侍之亂評價這種朝中之人真的義士和假的忠臣都有,有的表面上看似忠誠,但卻更加奸詐,所以這種人有本領迷惑昏庸幼弱的君王之主,混淆視聽,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其中的。欺君越來越多越來越過分,黨羽擴大,忠直的臣子便會直言抗議,但是忠義諫言在前期會洩漏出來,想要有所制裁行動的時候,就正好給了宦官奪權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帝王會失去忠誠的臣子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