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雍正繼位那天發生的詭異事件

由 度方針 釋出於 奇聞

  關於雍正,第一件要談的事情就是他的繼位問題。這個問題是繞不開的,因為它糾纏了雍正一輩子,幾乎整個雍正王朝都處在它的陰影之下。專家對此爭論激烈,尚無定論,所以我在這裡只梳理一下事件基本脈絡,不做最後評判。

  太子胤礽被廢之後,本來最有希望繼承大位的是八皇子胤禩。他勢力最大,口碑最好,大臣幾乎一面倒地擁護他。但是胤禩這個人太聰明瞭,聰明到了有點蠢的地步。胤禩好像唯恐康熙不知道他這個兒子有好人緣,還曾犯賤似的給康熙上書說:“我現在該何以自處呢?我不如裝病吧,不然大臣們會推選我當太子哩。”結果折騰來折騰去,觸怒了康熙敏感的神經,痛罵他“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徹底剝奪了他繼位的可能性。


  胤禩倒掉後,比較有希望接班的有三位:三皇子胤祉、十四皇子胤禵,還有四皇子胤禛,也就是雍正。而在當時人眼裡看來,胤禛似乎可能性最小。但是等 1722年舊曆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駕崩之時,大位還是傳給了胤禛。這在當時就引起很多猜疑,後來更是聚訟不休,大家都在爭論一件事:十一月十三日這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時康熙皇帝病在暢春園,胤禵遠在西北,胤禛三天前就去了天壇,準備代替病父祭天。三皇子胤祉、八皇子胤禩,還有其他數位皇子在康熙身邊。整理一下此時官方的說法,大致情形如下:

  當日醜刻(凌晨1-3點),康熙下令招胤禛回暢春園。


  寅時(凌晨3-5點),康熙招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祹、胤祥等皇子,以及理藩院尚書九門提督隆科多。值得注意的是,除隆科多外,其他滿漢大臣都不在場。康熙對著他們宣佈死後將皇位傳給胤禛。

  巳時(上午 9-11點),胤禛回到暢春園後,先後三次探望康熙,還和父親談了一陣病情,但是康熙始終沒有提他將繼承皇位的事。而且別人也沒跟他說。

  戌時(晚上7-9點),康熙駕崩。隆科多向胤禛宣佈了康熙遺命,胤禛這才知道自己成了新皇帝,當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幾乎所有的史家都覺得這個過程不太合理。誰都知道胤禛要當皇帝了,就他一個人不知道。沒這麼辦事的。主張合法繼承的人對此做了解釋。比如楊啟樵就認為,雍正肯定撒謊了。但他撒謊不是要掩蓋篡位,而是這個人太虛偽。多年後,雍正為了表白自己對皇位毫無興趣,所以編出這麼戲劇性的故事,非說自己到最後一刻才知道繼位的訊息。誰知畫蛇添足,沒毛病也顯得有毛病了。


  寅時(凌晨3-5點),康熙招胤祉、胤佑、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祹、胤祥等皇子,以及理藩院尚書九門提督隆科多。值得注意的是,除隆科多外,其他滿漢大臣都不在場。康熙對著他們宣佈死後將皇位傳給胤禛。

  巳時(上午 9-11點),胤禛回到暢春園後,先後三次探望康熙,還和父親談了一陣病情,但是康熙始終沒有提他將繼承皇位的事。而且別人也沒跟他說。

  戌時(晚上7-9點),康熙駕崩。隆科多向胤禛宣佈了康熙遺命,胤禛這才知道自己成了新皇帝,當即悲痛得昏倒在地。


  幾乎所有的史家都覺得這個過程不太合理。誰都知道胤禛要當皇帝了,就他一個人不知道。沒這麼辦事的。主張合法繼承的人對此做了解釋。比如楊啟樵就認為,雍正肯定撒謊了。但他撒謊不是要掩蓋篡位,而是這個人太虛偽。多年後,雍正為了表白自己對皇位毫無興趣,所以編出這麼戲劇性的故事,非說自己到最後一刻才知道繼位的訊息。誰知畫蛇添足,沒毛病也顯得有毛病了。

  即便我們接受楊的說法,其他疑點還有很多,比如為什麼三天後只宣讀了滿文遺詔?為什麼臨死前服侍康熙的首領太監很快被處死?為什麼胤禟後來抱怨說時機已失?當然,這些疑點沒有一條是決定性的,而且都可以做出另一種解釋。但我們可以確信:那天一定發生了一些詭異的事情,一些讓其他皇子們銘刻在心的事情,因為諸皇子的反應極不正常。


  胤禩當時“於院外依柱獨立凝思”,交代給他的事情他不但不辦,而且連回答都不屑回答。胤禟闖到雍正面前,“箕踞對坐,傲慢無禮,其意大不可測。”最古怪的要數胤禮,他在大街上碰到隆科多,聽說雍正繼承了大位,忽然“神色乖張,有類瘋狂”。這個皇子像只受驚的兔子似的,一路狂奔鑽回了自己府邸,不敢出來。按照常情,一旦確定繼承權,就算以前爭奪皇位的兄弟們,表面上也都會接受這個事實,何至於如此明目張膽地敵視?至於胤禮,在皇位爭奪戰中更是一個打醬油的,他為什麼如此驚慌?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裡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康熙沒把皇位傳給雍正,雍正串通隆科多篡位。一種可能是康熙確實把位置傳給了雍正,可當時形勢依舊非常危險,雍正用了一些手段才壓住了局面。單靠目前的材料,我們還不足以下最後的結論。可不管那天發生了什麼,它都糾纏了雍正一生。多年後,雍正還在解釋,還在辯白。而如果沒有那天的陰影,他也許不會整死胤禩。


  雍正暴卒之謎竟是死於亂服春藥?

  朝鮮史料有一條說法,“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朝鮮使者在給本國國王的報告中沒有必要去故意捏造、肆意攻擊雍正,這條史料當可作為雍正晚年身體虧損的一條輔證。

  概括起來,雍正之死同他多年勤政之累的體力透支有很大關係;同他心神長期不得安寧、夜不能寢、精神不能貫注、懼怕報應有很大關係;更同他長期以來不斷服用丹藥、體力大量積毒有關;他晚年為求長生加大劑量服用丹藥,乃至亂服春藥更是導致他最終猝死的直接原因。將雍正之死單一歸結為純被工作“累死”未必全面。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猝然去世。雍正皇帝死的十分的突然,無論是他的皇后皇子,還是身邊最得寵的大臣都沒有絲毫心理上的準備。

  據雍正朝大學士張廷玉的《自訂年譜》中記載,雍正帝在臨終之前,沒有絲毫一病不起的跡象,張廷玉在雍正帝死之前不久,還曾“每日進見”,雍正駕崩那天,張廷玉被被急召進宮,得知雍正皇帝已瀕彌留,這個訊息使他“驚駭欲絕”。雍正死的很急,而且關於他的死,清朝官書正史上又少有記載,據雍正的《起居注》記載的:雍正帝在八月二十一日的時候,感覺身體有點不適,但仍可以,召見臣工。


  到了二十二日的時候,雍正沒有再召見臣工,皇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以防不測。到了戌時(午後七時至九時)的時候雍正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宮中傳出急詔召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覲見。結果到了二十三日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一時)的時候,雍正帝就龍馭上賓了。

  但是官書正史上並未言明雍正到底是患了什麼疾病。而且官書實錄,起居注等文獻對雍正生病期間的狀況也稀有記載。以至於時人後人都對雍正的死因枉加猜測,眾說紛紜。雍正帝駕崩之後,他的靈柩在清宮只停放了19天就被移厝到雍和宮永佑殿。為什麼他的靈柩會這麼著急從皇宮中移到寺廟裡來,難道雍正的死真的有什麼不正常的地方嗎?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是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問的兆葬之制”。原由是因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乾隆認為如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就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世祖順治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為解其難,乾隆皇帝定下了“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制,此稱之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泰陵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佔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


  對於雍正皇帝的死,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中也有記載,不過在這些野史著作中都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的。要說明這種說法,還要先從雍正六年的文字獄呂留良案說起。清朝入關後,秘密社會中依然存在著一股反清復明的秘密反抗運動。

  各地從與義師到秘密結社,用各種方法打擊清廷。呂留良是清初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一位學者,在他的著作中蘊含了大量的反清思想。到了雍正年間,也就是呂留良去世40多年後。有兩位讀書人曾靜、張熙讀了呂氏之書,受其影響,忽然萌生了反清復明的想法。

  曾靜當時是湖南永興縣的一名生員,在科舉的道路上屢試不中,後來便一邊參加科舉考試,一邊在本地教書,被人稱為蒲潭先生。曾靜平時讀書的時候看到了呂留良的寧可削髮為僧也不赴清之薦舉的事蹟以及呂的《四書講義》、《語錄》等書中的“悖逆”文字。


  大受感動,於是一時心血來潮,自己也想做一名反清復明的鬥士。他不僅這麼想,而且還真的派了自己的學生張熙到呂留良家鄉去訪書。張熙在沿途道聽途說了一些關於雍正殺父、逼母、篡位的傳聞。並聽說忠良岳飛的後人時任陝甘總督的嶽鍾琪都開始上書譴責雍正皇帝了。

  這些道聽途說來的東西使得曾靜感覺自己舉旗反叛的事蹟已經來臨。於是便同張熙一塊寫了一封策反信,前去策反嶽鍾琪。後來,張熙將這封署名為“天吏元帥”的策反信送到了嶽鍾琪的手中。嶽鍾琪看過之後,見信中全是一些大逆不道之詞,驚訝萬分。於是嶽鍾琪馬上派人將張熙拘禁,經過審查張熙又供出了湖南的曾靜,案情大白之後。嶽鍾琪慌忙如實上奏雍正帝。雍正皇帝十分震驚,於是便傳諭浙江總督李衛捉拿了呂留良的親族、門生,並銷燬他的所有書籍著作。

  後來,雍正曾親自寫作《大義覺迷錄》來為自己辯白,同時為了表明自己的“深仁厚澤”,他沒有殺掉曾靜、張熙,而是令兩人到各地去宣講《大義覺迷錄》。


  但是對於呂留良一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雍正親自下旨說“:“自古帝王之有天下,莫不由懷保萬民,恩加四海,膺上天之眷命,協億兆之歡心,用能統一寰區,垂寐奕世。蓋生民之道,恨有德者可為天下君。……夫我朝既仰承天命,為中外全民之主,則所以蒙撫綏愛育者,何得以陣夷而有殊視?……乃逆賊呂留良好亂樂禍,私為著述,妄謂德佑以後,天地大變,查古未經,於今復見。而逆徒嚴洪逵等,轉相附和,備極猖狂……朝議呂留良呂葆中俱戮屍某示,嚴洪逵沈在寬皆斬決,族人俱誅殛,孫輩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仰天下億萬臣民,凜垂為戒。”

  結果已死的呂留良被開館戮屍,梟首示眾;呂留良之子呂葆中被斬立決;呂留良的其他家人都被流放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其他刊印、收藏呂留良著作的相關人等也都分別被判以斬監侯、流放、杖責……等刑。呂留良案牽涉及廣,但也留下了活口。

  傳說呂留良一族慘遭族誅之後,呂的女兒四娘被呂家的一個貼身童僕救出,逃到了深山老林之中。從此隱姓埋名,尋機為父祖報仇雪恨。後來,呂四娘遇到了武藝高超的獨臂神尼。在她的精心指導之下,呂四娘成為一名武藝高超的劍客。為了能夠為家人報仇雪恨,呂四娘潛入京師。


  經過一番秘密的考察和打聽,呂四娘終於弄清了雍正皇帝的行動規律。有一天,她得到密報說,雍正今晚要在圓明園過夜,圓明園防守比較鬆懈,呂四娘便飛簷走壁,躍入圓明園,找到了正在龍床之上熟睡得雍正皇帝,一劍就砍掉了他的腦袋。然後提其首級逃出宮外,遠走高飛。

  天亮之後,宮中的太監見都到了下午了,雍正皇帝還沒有起床。就叫來皇后,到雍正的寢宮一看,發現他已經身首異處死去多時了。於是,宮中大驚,謊稱雍正病重,急召諸位王爺大臣們入宮,並封鎖了雍正被殺的訊息,只說雍正是突然得病去世了。還有傳言說,雍正的棺木中收斂的是一個無頭屍體。因為沒有真的頭,就給他做了一個金頭。

  當然,這只是野史小說中的一種傳言,也有學者對這些傳言提出過批駁。認為這種行刺之說純屬謠言。因為呂案發生後,他的家人都處於嚴密的控制之下,根本不可能有人漏網。此外,圓明園在皇帝在的時候,防守極為森嚴。呂四娘根本不可能穿過晝夜的巡邏的衛兵,輕易地就進入寢宮,刺殺皇帝。


  雍正帝道裝像為清朝宮廷畫家所繪,雍正皇帝登極之前就相信武夷山道士的算命、之後將江西道士婁近垣收為自己的佛家弟子、把道士賈士芳及張太虛等養於宮苑以修煉丹藥。

  此外,還有一說認為,雍正皇帝是服丹藥中毒而死。這些人透過細緻的研究雍正朝的起居注發現,雍正皇帝是十分的崇尚方術的。雍正帝為了求得長生不老,在宮裡蓄養了大批的和尚、道士。他自己也十分的熱衷占卜、求神等術數。甚至還常常用此來決定對官吏的任用和升黜。

  在雍正的《御製文集》中寫下了不少歌頌神仙、丹藥的詩。而且在政務之餘,雍正還常常在道士和尚們的指導之下,研究煉丹、采苓、放鶴、授法等道家秘術。雍正為了求得長生,還經常的服用道士們進獻的丹藥,在朝鮮的史籍中就有關於雍正帝沉迷方術,以至於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動的記載。


  另外,人們透過還從雍正的繼位者,乾隆皇帝這裡找到了一些證據。雍正皇帝死後僅隔了一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就突然下了一道諭旨,驅逐圓明園中煉丹的道士們出宮。並對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說:“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指雍正)御前一言一字……一經訪聞,定嚴行拿究,立即正法。”新君剛剛繼位,雍正大喪未完,朝中有眾多事務需要處理。

  乾隆別的事情不去做,而急著下令驅逐數名道士,這種做法確有奇怪之處。驅逐道士的同時,乾隆還另外降下一道諭旨諭令宮中的太監、宮女,不許妄行傳說國事,“恐皇太后聞之心煩”,“凡外間閒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定行正法”。

  乾隆帝為什麼不許宮中太監宮女們亂說,難道此間真的有什麼不想為外人知道得隱情。聯絡前面乾隆對和尚道士們的處理。也許“中毒身亡”之說確實有幾分可能,而且,後人把現代醫學知識,來對比雍正死之前的症狀,發現雍正皇帝死之前得症狀與中毒而死的症狀極為相似。以上僅為流傳較廣的兩種說法,至於歷史事實究竟如何,還有待於史學界的進一步考證。雍正死後被葬於清西陵的泰陵,號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世稱雍正皇帝。

  雍正帝在位時間不長,但卻在繼位和死因問題上為後人留下了兩大疑案。也許這些疑案根本就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只是後人的種種傳言才給他披上上了層層的神秘面紗,變得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真相罷了。


  揭後宮清史:甄嬛是怎麼被雍正看上的

  照片確實真實可信,但是,一看照片裡這些“佳麗”的真實長相,就令很多人看慣了清宮劇的網友大呼“雷人”!完全難以接受。黑白照片中清朝宮廷女子相貌平平、面無表情,無論長相、身材、氣質都與現代後宮劇中的美女相差甚遠。影視作品中皇后的形象一般都端莊大氣,而照片中真實的隆裕皇后卻既清瘦又駝背,這種反差徹底毀了大家對“後宮三千佳麗”的美好想象,影視作品中美豔動人的“六宮粉黛” 原來竟是相貌平平的普通婦人。

  很多人由此就覺得納悶,說難道真實世界裡真就這樣?不錯,確實是這樣。有人說,你看皇帝這是“家天下”,天下的這些女人都是他的,為什麼清宮這后妃這麼難看?


  這其實是有歷史原因的。首先,我們都知道清朝是關外的滿族入關建立起來的。清朝立國之本是八旗制度,八旗為正黃旗、正紅旗、正藍旗、正白旗、鑲黃旗、鑲紅旗、鑲藍旗和鑲白旗。八旗制度是滿族興旺發達的根本。因為滿蒙通婚、滿蒙一家,所以隨著兵力規模的擴大,在滿八旗之外,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後來,不少北方的漢族人也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當中。所以,出於軍隊建制的需求,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按照清朝皇室規定,王公貴胄尤其是皇帝,娶妻納妃都不能是漢人(漢軍八旗視同於滿族人)。那麼,從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這裡邊選的老婆,基本上都是北方人,而且絕大多數是滿族人和蒙古族人。

  據統計,清朝十二帝的後宮中大概有187 名妃子,其中滿族佔130 多名,蒙古族大概有20 多名,可見剩下的就非常少了。這樣一來,南方的女子就完全排除了。我們知道南方人顯得秀氣、纖小,而美女多出自江南,這也就是後宮女子看起來都較為魁梧的原因。


  再一個原因,那個年月後宮吃東西吃得好,而且也沒有哪個女的像今天說要減肥。吃得好還不減肥,那毫無疑問,這胖不就很正常了嗎?

  第三個原因,由於北方冬天天氣寒冷,取暖手段又較為單一。只能多穿多吃,要不“扛”不過去啊!一多穿就會顯得臃腫,多吃則會增加脂肪。所以,照片裡清朝後宮那些妃子有的顯得有點兒胖,這是非常真實的。

  這樣一來就好理解了,像《甄嬛傳》這樣的電視劇裡面的那些女演員,比如孫儷、斕曦,等等,為了上鏡好看,有哪個平常不得追求身材纖細苗條?要是女演員也有一張大臉的話,上鏡絕對好看不了。而且,演員平時的生活習慣,與幾百年前大清後宮的那些妃子們的生活習慣大相徑庭。演員呈現的端莊秀麗的形態和真實的清宮妃子根本不是同一時代的,都是騙你的。

  有人會問,除開演員不談,《甄嬛傳》裡面演的那些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當然不是。那是小說家和編劇編的,絕大多數劇情都不是真的。以後宮選妃為例,在《甄嬛傳》裡邊,選妃的程式是騾馬車先把選秀的秀女帶到宮裡來,皇上相中了,就給個香囊,意思是留下來進入下一輪,其實就相當於從海選晉級下一輪。要沒看中的呢,給你花你走人吧。


  然而,清朝後宮真實的選秀是不是這樣呢?不是。真實的選秀女範圍比電視劇裡寫的廣泛得多,程式也複雜得多。它為什麼這麼重視選秀女呢?

  首先,秀女也有嚴格的區分。根據出身的不同,秀女分為“八旗秀女”和“包衣三旗秀女”。八旗秀女,顧名思義,是出身於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秀女。這是由戶部主持選拔的,每三年挑選一次。八旗秀女,除了作為皇上的后妃充實到後宮以外,還有的要賜婚給皇帝的直系親屬,比方說親王、貝勒,等等。所以八旗秀女十分受重視。

  不過,八旗秀女在選擇過程中受重視程度也不同,一般得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這個順序來選。還有一部分秀女呢,叫“包衣三旗秀女”,是包衣三旗的後代。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選的是正黃、鑲黃、正白這上三旗包衣人家13-17 歲的女子。選他們家的女子進宮幹嗎呢?主要是當宮女,承擔後宮雜役的。當然這裡頭也有個別幸運的也能逐漸升為嬪妃,但數量極少。所以,這個選秀女的過程,是決定著清室這個系統婚姻的大事,絲毫馬虎不得。

  選秀女關卡重重,規模很大。凡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13 歲到17 歲的女孩必須進宮參加秀女的選擇。這24 旗裡面所有的姑娘在13 歲到17 歲都不能結婚。有人說為什麼要到17 歲呢?假如這次海選正好趕上身體不舒服,或者有病住院沒工夫來了,那你就輪候著吧,所以輪到3 年以後你就可能就17 歲了。如果你沒進過宮,那對不起,你就等到二十、三十都不準嫁人。


  要讓皇上知道了還得罰你,就連一些大臣的孩子也不例外。乾隆年間,閩浙總督德沛上疏給乾隆皇帝,說請皇帝下旨允許我兒子娶兩廣總督馬爾泰的女兒。但馬爾泰的女兒還沒參加選秀女呢!乾隆皇帝為此大怒,說這還了得,這個選秀女的規矩你不守,大清根基都要動搖了!為啥?這是整個種族延續的大事。所以說它的選擇方式是非常嚴謹的。

  在選秀過程中,皇上是看不過來的,主要是皇后帶著手下的太監、宮女來進行挑選。這樣一來誤差就會很大。另外一個你記住,選秀女可不是選美,為什麼呢?它規定了必須穿旗裝,不能穿世俗的裝束,這樣就會使很多長得好看的人出不來。

  那個時候選秀女的主要標準是什麼呢?給皇上或者王公貴胄選老婆看重兩樣,一個是門第,一個是品行。皇后的標準是母儀天下,妃子則要端莊賢淑,這是第一位的,不是長得漂亮就可以。當然你也不能太醜,母儀天下嘛,模樣也得說得過去。而且清朝皇帝對於美色是很忌諱的,因為“ 紅顏禍水”這個觀念深入人心,怕天下這些讀書人說閒話。所以這是大清時候選秀的一個傳統。

  品行這一條咱們說過了,再說一下門第。這門第特別關鍵。再以《甄嬛傳》為例,華妃之所以飛揚跋扈的,是因為她哥哥是大將軍年羹堯。有了這樣的門第,一般來說都能選進宮,相貌只是所有因素中的最後一個。所以說,那時所謂的選秀女不是選美,不是光看你的模樣,品行、門第等這些都非常重要。


  順便講一下,清朝後妃總共有八個等級,最尊貴的是皇后,其次皇貴妃和貴妃,然後是妃,再之後是嬪,貴人,往下常在、答應。剩下的就是宮女了。

  那麼,《甄嬛傳》中陰險毒辣的皇后烏拉那拉氏,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呢?當然沒有。為什麼呢?

  首先,皇后的選擇特別重要。整體來說皇后必須性格溫柔和順,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心腸歹毒的。母儀天下嘛,是天下女人的榜樣。而且皇后乃後宮之長,說白了領一大家子人過日子呢,你沒個樣子也根本不行,所以皇后很少有心腸那麼歹毒的。你就說慈禧,當年咱們一提慈禧老佛爺就說她賣國,其實如果你從大臣眼裡看慈禧,那幾乎就沒什麼缺點,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事那絕對一碗水端平。你得讓人說得出來,不能讓人講究你。

  再者,皇后完全沒有必要嫉妒哪個妃子生下了皇子。因為真正培養養這個孩子的任務,都是皇后來承擔的,她沒必要嫉妒下邊一個妃子。歷史上類似於“狸貓換太子”的事情少之又少。


  在《甄嬛傳》中,最常見的“宮鬥秘訣”就是下毒。各種“毒計” 的運用成為了後宮爭寵的重要武器。劇中的代表藥物就是麝香,這是導致甄嬛流產的首要原因。此外,劇中皇帝為華妃配置的“歡宜香”內含有大量麝香,長期聞香的華妃終身不孕。還有的說我嫉妒你,往你的湯裡下藥,讓你痴呆,有沒有這事?絕不可能出現。

  且不說麝香的藥用效果如何,首先,在皇宮裡要想下毒,除非買通這個對手身邊的宮女、太監。可是這談何容易?每個妃子的宮女太監都是一跟跟了自己的主子許多年,想買通有一定的難度。並且,自己的主子死了,太監、宮女就得另外去適應其他主子,基本上升遷無望,還有可能遭到虐待。更嚴重的是,主子要死了的話有可能讓宮女太監殉葬,

  誰能為那點兒錢豁出命去?不太可能。更主要的是,宮裡警備森嚴,哪能說下毒就下毒?毒藥怎麼帶進去?所以歷史上很少有下毒的事情發生。

  再看看雍正皇帝,在電視劇裡整天忙著和后妃談戀愛,歷史上有沒有這事呢?雍正在位13 年期間勤勉朝政,“談戀愛”的時間非常有限。並且,皇帝和妃子在一起有很多規矩。皇上翻牌子翻到誰誰來侍寢,來的時候都是脫光了,捲到被子裡讓太監抬進來,走的時候再抬走,避免嬪妃攜帶對皇上不利的東西。


  侍寢過後很快要回到自己的寢宮,這是因為怕皇上睡著了,妃子在旁邊謀害皇上。並且,也是為了不影響皇上休息,耽誤第二天上朝。總結下來就是,基本上妃子侍寢沒有陪一宿的,所以妃子也沒有那麼多機會真正在皇上身邊吹枕邊風,什麼這個妃子不行,那個不行,張家長李家短什麼的,也沒這麼多事兒。

  這樣一分析就可以看出,《甄嬛傳》裡大多數反映後宮爾虞我詐的事兒都是騙人的。所以各位讀者看這一類清宮劇,僅當娛樂消遣。如果把它當真正的歷史,就有些可笑了。要想了解真實的歷史,還是多讀正史為好,千萬別拿電視劇裡的事兒當做真實的歷史來接受。


  揭:古代后妃龍床爭寵的四大獨門秘方

  為了獲得皇帝的百般呵護和長期寵愛,后妃們都十分注意身體各部位的保養,要力求使自己“面白脫如雪,身光白如素”,讓皇帝神魂顛倒,愛不釋手,因此,許多后妃都煉就自己的獨門絕技,擁有各種獨特的美容秘方。下面就是長期流傳下來的古代四大美女的四大獨門秘方:

  一、楊玉環的獨門秘方:“楊太真玉紅膏”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嫵媚動人、無人可敵的名句。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原是唐玄宗李隆基兒子壽王的愛妃,她姿色超群,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唐明皇為得到他兒子的愛妃,選召進宮面授機宜,命她暫時出家當女道士,帶髮修行,賜其道號為“太真”。

  不久便被唐玄宗召入宮中,冊封為貴妃。楊玉環入宮後,為了博取唐玄宗的喜愛,便“冶其容,敏其詞,婉姿萬態,以中君意”。她之所以能達到“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是與她擁有的美容秘方和善於美容化妝分不開的。


  楊貴妃經常使用的化妝品名叫“玉紅膏”,後人又稱之為“楊太真玉紅膏”。其方為杏仁、滑石、輕粉各等分,龍腦、麝香各少許,雞蛋清適量。調劑方法是先將杏仁、滑石、輕粉研為細末,在籠中蒸過,然後加入龍腦、麝香,用雞蛋清調勻,每日早晨用以敷面。

  此方中的杏仁含有豐富的脂肪油,有滋潤皮膚的功效;輕粉色白如雪,外敷不僅能使皮膚潔白細嫩,而且能治療多種皮膚疾病,有潤膚潔膚消炎的功效;滑石性極爽滑,質地細膩,外用不僅可吸附皮膚上的刺激物與毒物,而且還可遮蓋皮膚上的雀斑、色素沉著,以及瘢痕等缺陷;龍腦與麝香均為辛香走竄之品。

  不僅可賦入芳香,而且可改善皮膚區域性血液迴圈與營養狀態,促進色素的吸收,潤澤面容,防止皮膚衰老;雞蛋清質地白淨細膩,含有豐富的卵粘蛋白,不僅可粘合方中的各種成分,而且可增加其對皮膚的粘著性,並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起到保溫、保溼、防皺、保護皮膚免受各種外來刺激等功效。


  據有關文獻記載,“玉紅膏”這個秘方能“令面紅潤悅澤,旬日後色如紅玉”,因此用此秘方的楊貴妃,青春常在,紅顏不衰,每日裡都是“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二、武則天的獨門秘方:“天后益母草澤面方”

  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時幷州文水人。因其長得美麗異常,所以十四歲時便被唐太宗李世民選入宮中賜封才人。唐太宗死後,她出宮帶發為尼。後來,李治當了皇帝,又將她召入宮中,成為唐高宗李治的寵妃,不久便被賜封為皇后。高宗死後,她自立為“神聖皇帝”,並改國號為周,因而成為我國古代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之所以能得到兩代皇帝的恩寵,並能在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四十餘年,除了她“富權略,善用人”之外,也與她的天生麗質,善於化妝美容有密切關係。武則天的美容秘方,被收入武則天時期編纂的《新修本草》,名為“天后煉益母草澤面方”。


  唐代的《外臺秘要》將其題名為“則天大聖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其方為五月五日採益母草全草,曬乾,搗碎為末,用麵粉加水和成團,如雞蛋大,曬乾後又放入爐中燒煉,藥的下面先鋪一層炭,上邊還要再覆蓋一層炭,開始用猛火燒約一頓飯的時候,再改用文火煨養一晝夜。這時,益母草即變成白色,把藥取出使之涼透,倒入瓷缽中研成極細的粉末,收貯瓶中,密封不使受潮。

  每次取益母草灰十兩,加滑石一兩,胭脂一錢,研勻用以揩洗面部。此方中的益母草灰,色白而細膩,《本草拾遺》稱其“入面藥,令人光澤紅潤”,並能治療粉刺;滑石粉性爽滑,並能吸附皮膚表面毒物及各種刺激性物質;胭脂,古代多為脂性胭脂,能使面部皮膚紅潤。

  武則天由於長期使用這一美容秘方,所以到了四五十歲時仍像二十五六歲的青春少女一樣年輕,她到了八十三歲高齡時,仍然保持著那美麗如玉的容顏。據《新修本草》記載,此方功能在於“駐顏澤面,減少皺紋,長期揩洗,顏面如玉色”。


  三、張麗華的獨門秘方:“張貴妃美容面膏”

  張麗華是南朝陳後主陳叔寶的貴妃,她長相上最大的特點是髮長七尺,光可鑑人,眉目如畫。她在做孔貴嬪的侍兒時,陳後主一見鍾情,視為至寶,以至於陳後主臨朝之際,百官啟奏國事,都常常將張麗華放在膝上,同決天下大事。特別是張麗華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之後,當即立為太子。張麗華在他心目中成為了不可替代的女人。

  為了博得陳後主長久的歡心,張麗華千方百計地尋找美容秘方。最後終於在西王母的《枕中方》中找到了一個美容秘訣,使用之後,竟然變得美貌無比,從而得到了李後主的百般寵幸。此方為雞蛋一個,丹砂一兩。調製時先將丹砂研成細末,再在雞蛋上開一小孔,去黃留清,裝入丹砂細末,然後用蠟封固小孔,隨同其它雞蛋一起,讓母雞孵化,待另外雛雞孵出後,取出蠟封雞蛋,除去蛋殼,研細敷面。

  據《肘後備急方》載稱:“此蛋粉敷面,令人細嫩光滑,嬌媚異常”。丹砂即硃砂,在這裡主要是作為紅色顏料使用。用此方敷面可使面色白裡透紅,光滑細膩,不僅可以去除面部等處色素沉著,而且可防止皮膚衰老及皺紋產生。


  因此方是張麗華經常使用的美容駐顏秘方,所以,後人又稱之為“張貴妃美容面膏”。到了明代時,成祖朱棣博學多才,又對此方作了一些改進,將硃砂改為胭脂,並加入少量滷砂,在宮中廣為使用,后妃們使用之後,個個容顏如玉,所以,後來此方又獲得了“美人紅”的美稱。

  四、慈禧太后的獨門秘方:“太后茯苓餅”

  清朝的慈禧太后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個十分講究養生美容的女性。據有關史料記載:慈禧的身體直到晚年都一直保養得很好,特別是臉部,由於保養得法,就是到了六十多歲,仍然紅顏未衰,皺紋很少,光滑白晰。

  每天一清早,漱洗完畢後,慈禧就要喝一杯人奶,吃一茶匙珍珠粉,然後躺在床上命太監在她臉上輕輕地塗上一層在春天採摘的鮮桃花浸泡的“花液”,等到十幾分鍾後,再用柔軟的毛巾輕輕抹去。這樣對保養肌膚十分有效。


  慈禧年輕的時候為了取悅咸豐皇帝,專寵後宮,就喜歡吃茯苓餅,以駐顏美容。據《神農本草經》載稱:“茯苓性平,味甘淡,久服安魂養神,寧心補腦,健脾和胃,潤膚悅顏。”清《桓園錄》有述,慈禧命御廚“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三成茯苓、蓮子肉、桂圓肉、芡實米、山藥來拌勻,蒸熟後,切成餅片。於是,就製作成為茯苓餅。慈禧做了皇太后之後,還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餅,在逢年過節時賞賜群臣,當時人稱其為“太后茯苓餅”。

  用過晚膳之後,慈禧又開始了晚間的養顏。她命太監將雞蛋清塗在臉部易生皺紋的地方,直到上床前半小時才用溫水將蛋清洗淨。接著抹上一種用忍冬花蒸餾製成的養顏花液。這種忍冬花液富有收斂性,塗上後能使皮膚毛孔收縮,這樣就把臉上剛才被蛋清繃得很緊的一部分皮膚能重新恢復彈性,同時又能使那些已生成的細小皺紋不再伸長或擴大。

  噙含人參,增補元氣,這是慈禧的另一獨特美容之術。機體的生命活動,全賴氣血的相輔相成,氣血調和則精神旺盛,體質強健,容顏嬌美,百病不生。故調理氣血,對女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慈禧深諳這一養生之道。據《慈禧太后人參底簿》載稱:“自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計三百三十一天,共用噙化人參二斤一兩一錢。即每日一錢,按日包好,天天服用。”據說慈禧能獲壽七十三歲,也是得助於此。


  後宮揭秘:三千佳麗為何脫光衣服上龍床?

  “盈盈十五不知春,偏惹君王注視頻。愁煞宮中諸女伴,一方紅綿束腰身。”這是一首當年流傳甚廣的清宮詞。說的是清代的年輕美貌的後宮妃嬪在皇帝召幸之前,必須要做好一些諸如“一方紅綿束腰身”準備工作。那麼,嬪妃在與皇帝上床前,為什麼要“一方紅綿束腰身”呢?原來,清代的後宮嬪妃進入皇帝的寢宮之前,都必須要脫光身上衣服,只能在腰上扎一條紅色的棉布。

  按清代的定製,皇帝每當召幸嬪妃,專司皇帝性生活之事的敬事房太監,不但要把年月日時記在手冊上,作為嬪妃受孕的證明,而且在皇帝的晚膳之時,凡是備幸的嬪妃,敬事房太監都為她們準備了一面綠頭牌,上邊寫著備幸嬪妃的姓名。牌子的樣式與京外官引見之牌相同。或十餘面,或數十面。太監把這些牌子放在一隻大銀盤中,準備晚膳時呈進。所以也叫做膳牌。待皇帝吃完晚飯以後,太監即學盤跪呈於皇帝面前。皇帝若無所幸,則日:“去。”若有所屬意,即取牌翻轉,使牌背向上。太監退下,把此牌交給另一太監,這就是專門負責將皇帝召幸的嬪妃放在御榻上的太監。


  到了晚上,皇帝先已躺在御榻上,被子下端敞開。兩個負責召幸的太監,把皇帝點了牌子的嬪妃上下衣服全部脫光,只留下嬪妃用大氅裹好她的胴體,抬到御榻前,然後去掉大氅,這個嬪妃子就赤身裸體由被子下端爬過來,讓皇帝臨幸。敬事房總管太監與負責召幸的太監都在窗外立候。如時間過長,總管則高唱:“是時候了。”皇帝如不應則再唱。如此三次,皇帝命太監進入寢處。

  負責召幸的太監則從皇帝腳下把這個嬪妃拖出,仍用大氅裹好光著的身體,抬了而去。待他們去後,總管太監跪而請命說:“留不留?” 皇帝如說“不留”,總管太監隨即到這個嬪妃處輕按其後股穴道,精液隨之盡皆流出。皇帝如說“留”,總管太監則拿出受冊,記載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嬪某妃,作為受孕之證明,以備查考。這是清代宮禁中祖宗的定製。如若皇帝住在圓明園,那麼此類儀注就都廢除了,可以隨時召幸,如同一般人家。可是膳牌制度仍然照舊執行。所以清代的皇帝們大都住圓明園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