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兩個孩子又在家裡吵翻天了吧?
是不是很想堵上耳朵,把這倆親生的七天無理由退換貨?
可惜,不能啊。
一年寒假,我帶兩兄妹回老家。
那時哥哥四歲,妹妹一歲。
兩人相差三歲多,好的時候肩並肩、腳靠腳,親熱得就像一對小情侶,但很快他倆就能因為一個玩具、一本書爭奪起來……
有一次,他倆不知為何爭奪起一坨廢紙(下圖左上方),妹妹爭不過哥哥,就整個身體趴在紙屑上,邊趴邊哭,哥哥一狠心,竟然把妹妹一骨碌掀翻!
然後得意洋洋地揚起手中的那團皺成一團的廢紙……
有時,哥哥在爭搶中也並不佔優,妹妹會透過哭鬧讓大人來幫忙,哥哥吃了虧,就一臉怨尤:“我討厭妹妹!”
如此種種,在假期就更常見了!
兩個孩子的雞飛狗跳真讓大人抓狂,尤其孩子還小的家庭,更是有理說不清。那如何協調孩子們的關係呢?
分享一些我的經驗:
給大寶一個“神奇”的任務
我家二寶剛來的時候,大寶就抱怨不斷:
“為什麼妹妹那麼吵?!”
爸爸嘗試給他講大道理,大寶拒不接受,我靈機一動,告訴大寶:
“我給你一個任務,妹妹身上有一個吵鬧開關,你看看能不能找到?”
大寶信以為真,真的開始尋找這個開關。
剛開始,他以為開關在屁股上,拼命地在妹妹屁股上下其手,結果無果;
他扒拉妹妹的頭髮找開關,結果對方毫不買帳;
後來,他撓撓妹妹的手心,妹妹竟然停下來不哭了,大寶自以為找到了那個“神奇的開關”。
每次妹妹哭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衝過去撓手心,一再地想驗證“神奇的開關”。
“神奇的任務”可以根據老大的年齡不同而不同哦~
老大在三歲以下的:
可以讓ta幫忙拿一片“飛翔的尿布”、搓一搓老二“小象一般的腿”,或者拿一件“超級無敵最好看的睡衣”過來。
對低齡的孩子來說,描述越誇張、任務越“神奇”,參與的樂趣就越多。
對老大進入學齡的,可以給ta更多體驗性的任務:
比如洗一隻小襪子、嘗試給小寶寶搓澡、刷牙,甚至可以跟小寶寶穿衣服、換尿片。
你會驚歎於大孩子碰到小寶寶時候的反應,就像小丫家的大女兒第一次給弟弟刷牙一樣,她大叫起來:
哇塞,他真的有牙齒耶!
手足初體驗:
允許老大把老二“當玩具”
“當玩具”的實質,是讓老大從老二身上找到“笑點”!
因為,笑,就是喜歡一個人的直接方式哦~
在我家,老大最喜歡的事情之一,就是逗老二笑。
小時候,老大隻要拿頭去蹭老二,老二就會咯咯咯笑個不停...
於是,這成了他倆待在一起的常規動作。
隨著妹妹長大,這個動作變成了老大蹭老二,老二抓頭髮、一邊抓一邊笑……
好幾次,老大的耳朵都被抓紅了,還忍著痛,繼續逗老二開心。
看上去,這像是老大吃虧啊!
可實際上卻未必,這不過是他們在相互娛樂,哥哥把逗樂妹妹當成自己的娛樂,妹妹也把哥哥的舉動當成了自己的娛樂專案。
(後來實在抓得太痛,哥哥也換了娛樂方式,比如撓肚子、擠臉、嘟嘟嘴,等等)
每對手足,就是這樣從對方那裡找到相處的樂趣!
更具體點說:
對三歲以下的幼兒,相互娛樂可能是
傻傻地看一下、笨笨地抱一下,撓撓腳板心、摳摳小肚子
,甚至是推推搡搡,只要不帶來明顯的傷害,都是可以的。
老大和老二的年齡差距更大的,
可以讓老大參與到老二的很多事務決策當中來找到樂趣!
比如今天妹妹該穿什麼衣服?給她買什麼書比較好?選擇哪種水彩筆?
讓老大為老二做選擇,老大時常會樂在其中呢~
尊重老大的感受!
給孩子一些時間
此外,如果孩子們發生矛盾,尊重孩子的情緒,是很重要的一步哦!
妹妹小時候,我家倆娃時有爭執,比如搶玩具。
老大有時氣不過,就會把玩具一股腦兒倒在地上,嚷嚷著:
“給你,給你,都給你!”
然後賭氣地跑到裡屋不出來。
剛開始,我們也不理解,多大點兒事啊,犯得著這麼生氣嗎?
但很快我發現,給孩子講那些“分享”、“共有”的大道理,還不如“裝傻充愣”來得快。
蹲在門邊,哄哄他:“妹妹做得不對哎,我們想想怎麼罰她?”
“罰她不許跟哥哥玩,好不好?”
“罰她裝毛毛蟲在地上爬,好不好?”
“罰她不許拉臭便便,好不好?”
說著說著,老大要不氣消了,要不答應了的處罰措施,臨到頭又變卦:
“算了,她還小,不是故意的。”
其實,孩子們之間的事情,哪裡又那麼多對錯可言?
與其說教,不如疏導。
等他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尊重,情緒也就過去了。
有伴的童年,終究美好
如今,我家的兩個孩子,已經度過了最開始的磨合期,相愛的時間越來越多,
相殺的時刻依然有,但兩個人已經能自己解決很多問題,不再需要大人的干涉。
而不變的是,他倆始終還能在對方身上找到樂趣,做同樣的事情、冒一樣的傻氣,也樂此不疲……
如今,再回想起他倆撕過的書、搶過的廢紙、爭過的玩具……
哈,那倒是一種多甜蜜的回憶啊!
畢竟,手足關係最神奇的一點,就是往往經歷了千錘百煉、百轉千回。
最後,還是會回到那個最原始的出發點,那就是血脈相連、血濃於水。
有伴的童年,終究是如此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