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齊宣王見顏斶卻反被教訓 顏斶是個怎樣的人?

由 亓官天亦 釋出於 經典

為什麼齊宣王見顏斶卻反被教訓,顏斶是個怎樣的人?齊宣王召見顏斶來談話,齊宣王在高堂之上說顏斶上前來,顏斶也說大王上前來,齊宣王不是很高興了,左右臣子看了忙勸顏斶你不會尊敬大王嗎,顏斶說我按著大王說的做是趨炎附勢,大王按照我的做是禮賢下士。

齊宣王見顏斶

齊宣王那個問他,我重要還是你重要,顏斶說當然是我重要,齊宣王在群臣面前也不適合發火,就乾瞪眼。

大臣們又說,國家是齊王的,天下的有志之士都願意來大王這邊,周圍的諸侯國,有哪個不怕我們家大王的,現在高尚的人士人也不過被稱作匹夫。你這樣不論身份尊卑這是夠可以的了。

顏斶說,不對啊,我聽說古時候大禹統治上萬個諸侯,為什麼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善於用士人,到了商超各諸侯減少到了三千多個,現在更是隻有二十四個。這難道不是統治者的政策出問題了嗎。

要是朝廷中沒有真才實學的人,都只是一些貪圖虛名的人,那麼國家災禍就會不斷,所以君王要不以向手下的人詢問為恥,不以向地位卑微的人學習而愧疚,自古以來的帝王不都是如此。諸侯的君王都喜歡稱自己是孤或者是寡人,應該是因為他們懂得貴賤之間的道理,孤和寡難道不是之地位卑微生活困難的人嗎。

他們用這些詞語稱呼自己,應該就是擺低姿態,虛心求教的表現吧。

齊宣王說,我真是不開竅,聽了先生的高論,請一定要收我為徒啊。顏斶謝絕了,他說玉經過雕琢會露出本色,但是不去雕琢又不寶貴,沒有價值了,但是玉本身也就失去本真變得不完美了,士人也是一樣,有抱負的人從窮鄉僻壤出來參加選拔,不是因為享有高官厚祿就不尊貴了,而是因為他的精神和思維都不再完整獨立。

做決定的是大王您,向您表達衷心諫言的是我,我要說的已經說完了,希望您能讓我回去找到本心。

齊宣王納諫

齊宣王算不上一位明君,但是在他執政時期,齊國得到快速發展,這和他善於承認錯誤,知錯能改,虛心納諫的表現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對後世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盛世局面奠定基礎的稷下學宮的建立,讓思想家紛紛傳播自己的學說,對社會發展也起到進步作用。

齊宣王劇照

齊宣王率先到秦國招募賢士,得到了有賢德的人後,齊宣王逐漸開始發展國內的一些文化事業,齊宣王喜歡到處遊說計程車人,他認為這是君王統治時不可或缺的力量,這位重視文化,虛心納諫的帝王,不惜耗費鉅額資金召集天下的文人。

齊宣王歡迎文人墨客到自己開辦的稷下學宮來,其中儒學大師孟軻的到來對齊宣王文化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稷下學宮中百家爭鳴,各派學說的代表紛紛著書立說,開戰學術研究,創造了中國史上燦爛的“先秦文化”。

前面提到齊宣王治國的時候常常犯錯誤,但是他虛心認錯,再加上手下還是有善於納諫的臣子,孟子曾經借生活中的小故事,提醒齊宣王要好好管管自己的君王作風,說是大王身邊的臣子讓自己的朋友幫忙照看妻兒,自己出遠門回來後發現朋友沒有做到,讓齊宣王判斷,再上升到中級幹部,最後到君王。齊宣王嘴上不說,心裡接受孟子的納諫。

齊宣王想要知道為什麼自己的狩獵場不比周王的大,但是百姓卻不滿意,孟子告訴他要與民同樂,和民分享,這樣才是造福百姓的表現。

在齊宣王到社山打獵的時候閭丘想齊宣王建議招納賢士,完善法律;開啟國庫,救濟百姓;頒佈法令,尊老愛幼。齊宣王聽了很是感慨還想要讓閭丘作自己的宰相。

齊宣王為大室

齊宣王修建一座豪華的宮殿,這座宮殿佔地面積很大,大概有幾百畝地的樣子,據說當時規模宏大,能容得下三百多個房間。可以說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了,但是齊宣王愛慕虛榮,工程也就被批准。

齊宣王為大室

但是可憐了廣大百姓啊,這大殿蓋了足足三年還沒有建成,這齊宣王甚至還想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這民不聊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三年來朝中大臣裡沒有一位敢站出來諫言的。他們都擔心會受到齊宣王的處罰。

有位叫香居終於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君王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手下的大臣都裝糊塗,這樣國家不滅亡才怪。

他問齊宣王:“荊王放棄了先王的禮樂制度,他整天淫蕩作樂,我想請問,荊國有賢德都的君主嗎?”齊宣王說:“沒有君主。”香居又問,那荊國有擅長諫言臣子嗎?齊宣王說沒有。

好,那如今大王您修建大宮殿,三年了都沒有建成,但是眾多文武大臣卻沒有一個敢進言勸說的,您認為現在齊國有目光長遠的臣子嗎?齊王說沒有這樣的人。好那微臣也應該退下了,如果陛下再不快點察覺的話。

好你快退下,別,快回來快回到朕的身邊來,愛卿。為什麼這麼晚才向我勸諫,然後齊宣王召見尚書,說我品行不好,喜歡虛榮浮華的東西,但是我的臣子沒有人要阻止我,我明明在犯錯,只有香居阻止了我,他是好的臣子。

從文中我們不難得知齊宣王喜歡算然有點昏庸,常常會因為虛榮心被矇蔽雙眼,好在他知錯能改,而大臣香居則是敢於進諫,懂得進諫。只有君臣間相互監督,國家才有可能走向富強。


 

齊宣王好射

齊宣王喜歡射箭,而且他特別喜歡聽別人誇他能拉開強硬的弓,其實齊宣王的弓只要有一點力氣的青年男子都能拉開。

齊宣王好射

這齊宣王還偏偏喜歡誇耀他自己,完了讓身邊的人也都試著拉拉看,大家都知道這齊宣王有點愛慕虛榮,都順從齊王的意思,就都只把弓拉到一半,便裝作拉不動的樣子。

還十分恭維的說:“這張弓沒有多少多少大的力氣怎麼拉得開,只有大王您這樣勇猛擅長射箭的人才能夠使用這張弓,我們一般人哪裡用得起。齊宣王聽了心裡樂開了花,到處說自己喜歡射箭,自己射術了得。

其實,齊宣王使用的弓差不多三百多斤的樣子,但是他一輩子覺得自己可以拉得動一千多斤的弓,真是悲哀啊,作為君王卻不尊崇真實的三百斤,而是喜歡徒有虛名的一千斤。

文章揭示了齊宣王喜歡恭維的大弱點,也反映了當時齊國國內有志之士不多,敢於虛心納諫的人不多,大家都變的喜歡說好話,喜歡恭維帝王,這是萬萬要不得的啊。

文章的行文佈局有他的巧妙之處,指出齊王身邊不願說真話的人多,而且大家對於哄君王開心似乎已經成為常事。

從拉弓這件事說起,事情雖小,但是卻可以從小事中看出如果君王被諂媚的言論矇蔽了雙眼,那麼國家的滅亡也就不遠了,雖然作者沒有下這樣的結論,但是從中體現出來的啟示在現在看來也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

孟子見齊宣王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裡會見孟子,齊宣王問賢德的人住在這樣的別墅裡,也會感受到在這裡遊玩的快樂嗎?

孟子見齊宣王

孟子說當然會,人們得不到這樣的快樂就會去怪罪他們的國君,但是這樣做是不對的,;然而君主要是不和人民一同享樂也是不對的。君王以人民的快樂為快樂,以人民的憂愁為憂愁。

從前齊景公曾經問晏子,我想到轉附、朝舞兩地遊玩,我要怎麼做才能像古代帝王的巡遊那樣呢!

晏子說,問得好,天子到各諸侯國家就是巡狩,如果春季巡視的時候要做的是觀察耕種情況,補給糧食不夠吃的人;秋天裡巡視要對歉收的進行補助。

夏朝有諺語說,君王不外出遊歷諸侯怎麼有時間休息,百姓怎麼得到賞賜。但是春秋之後可不是這樣了,君王一出遊必定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這樣飢餓的人越加不能填飽肚子,勞累的人也得不到更多的休息。

所以大家才對君王出遊產生了恐懼,大家怨聲載道,就有人開始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這樣方式的出遊時違背天意的。

從上游到下游的玩叫流,從下游到上游的玩叫連,打獵不知道疲憊叫荒,飲酒成性沒有節制叫亡。古代的君王既不會有想要流連享樂的想法,也不會讓荒亡的行為發生個不停。

那如今大王您怎麼選擇就要看您自己的決定了。齊景公聽了就讓出遊的部隊駐紮在郊外不打擾百姓的生活,大開倉庫救濟貧苦百姓。

齊宣王與鍾無豔

《宣王與鍾無豔》是香港上映的電影,講述了齊宣王和正宮鍾無豔,妃子夏迎春之間的故事。

鍾無豔劇照

齊宣王在狩獵的時候遇上了鍾無豔,只見這女子貌美如花,美若天仙就想要封她為妃子,連鍾無豔想要成為正宮的要求齊宣王也欣然答應。

但是當鍾無豔拜謝的時候,齊宣王看到她另外半邊臉的時候嚇了一跳,原來這鐘無豔只有半邊臉是好的,另外半邊又黑又醜,但是君無戲言,要怪就怪自己沒有看清事情的全部。

齊宣王只有採取延遲招親來想辦法挽回自己的顏面,齊宣王採取的這一招絲毫沒有起到效果,結果鍾無豔大鬧金鑾殿,這下朝中上下都知道這件事,齊王想拖也沒有辦法,只有兌現當初的諾言,讓鍾無豔成為正宮,

和齊王的另一名愛妃夏迎春相比,鍾無豔就顯得有些待遇慘淡,夏迎春倒也有幾分姿色,齊宣王很寵愛她,但是鍾無豔幫齊王解決了很多政治問題,所以齊宣王一遇到有困難,就來找鍾無豔幫他解決,鍾無豔都盡心盡責幫他處理。

但是一到風波過去,諸事順利的時候,齊宣王就只會照夏迎春尋歡作樂。所以“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被傳為佳話,說的就是鍾無豔給齊王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是因為相貌原因不受齊王待見。

在影視作品中,鍾無豔最後修成正果,她的行功感動了上蒼,終於還原了美貌,而齊宣王也得以抱得嬌妻歸。

當然這只是藝術作品的美化,歷史上的齊宣王和鍾無豔還有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