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中有一個片斷,講的是孟子去齊國遊歷,特意去稷下學宮參與辯論。孟子希望齊宣王重用他,這樣他好執掌齊國國政,進而實施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齊宣王認為孟子乃大儒賢士,齊國一定要做到敬賢,但是儒家學說不可用,因此他預備給孟子一個稷下學宮祭酒的職務,也就相當於給了一個大學校長的職務。
孟子說齊宣王
在稷下學宮的辯論中,孟子用他的雄辯之能將天下名士盡皆辯服,可以說是風光出盡。然則聽聞齊宣王只給他一個稷下學宮祭酒職務後,孟子還是拒絕了,他想當一國丞相,而不是一校之長。孟子離齊時,有人送了一柄劍來,天下名士盡不能識,經過孟子鑑別,認定了這柄劍是魚腸劍。一時孟子收穫無數點贊和評論!
孟子給大家講仁義之道,名士們聽得昏昏欲睡,哈欠連天;一講到實用學問,則收到無數點贊和評論。這時齊宣王要射箭,孟子聽後自告奮勇要為大家表演箭術,以展示儒家的六藝之射藝,一時間驚呆了眾人。孟子聊發少年狂,張王弓,射長箭,六百步可穿楊,其箭術之高絕,令軍中教習自嘆不如!
這時齊宣王正式挽留孟子,有意任孟子為齊軍箭術總教頭。孟子聽後,哈哈大笑,揚長而去,讓齊宣王好不尷尬!孟子志在謀國,以仁義之道施於一國,若能強國以服四海,則儒家學說之威不言自明。縱觀法家之所以得勢,那是因為法家的代表人物經常執一國之牛耳,最終讓該國富國兵強,因此戰國時代的國君多數喜歡用法家士子,不用儒家士子。
孟子射箭
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家家都有自己的為政理念,他們一旦學有所成,就會出山入仕,在施政中實現自己的學術理想。只有在實際執政中,卓有成效,才能證明他們的學說經過得起實踐的考驗。如果無法在執政中體現自己學說的優越性,那麼這門學說就是空中樓閣,屬於理論性的學說。
法家的代表人物大部分都可以執一國之牛耳,最終功成名就,部分法家鉅子則身死政存。管仲是法家先驅人物,他出任齊國丞相一職,治齊而強齊,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最終成就了齊國的霸業。子產是法家代表性人物,他出任鄭國正卿一職,在鄭國積極改革,讓鄭國實力一度恢復。
李悝是法家代表人物,他出任魏國丞相,輔助魏文侯在魏國變法,最終讓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衛鞅是法家法治派創始人,他出任秦國左庶長一職,主持秦國變法,經過兩次變法,秦國復強,遷都咸陽、收復河西,因軍功被封為商君。申不害是法家術治派創始人,他出任韓國丞相一職,主持韓國變法事宜,最終韓國有了“勁韓”之稱。
商君
慎到為法家勢治派創始人,任齊國大夫,在稷下學宮講學,門徒較多。韓非為法家集大成者,秦始皇欲委以國政,結果被李斯陷害而死。李斯為法家代表人物,先後出任秦國長史、延尉、丞相等職,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治理天下立下不朽功勳。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曾任周王室圖書館館長一職,莊子任宋國地方的漆園吏。道家不追求出仕,因此老子、莊子的官職均低,但官職低不代表才華低。楚威王聽說莊子的才學很高,派使者帶著厚禮,請他去做相國,但莊子拒絕了楚威王的聘請。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墨家一般不出仕,他們喜歡用自己的武裝力量實現自己的執政理念,王侯將相有不聽墨者之言者,墨家必刀兵相向,以力服之。秦孝公曾感嘆過“老墨子威加諸侯,誠天下學霸也”!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般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大秦帝國.黑色裂變》中,墨家認為衛鞅變法屬於酷法害民,於是派出墨俠刺殺衛鞅,還擒拿秦君嬴渠梁,意圖明正典刑。以墨家一慣的行事風格,這樣的事情是做得出來的。
墨家欲殺秦公以謝天下
《淮南子?泰族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縱橫家的代表人物張儀出任秦國丞相一職,採用連橫政策對應六國的合縱大謀,因功受封武安君。縱橫家范雎出任秦國丞相,採用遠交近攻之策,進一步壯大了秦國實力。縱橫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蘇秦則身兼六國丞相,被趙國封為武安君。縱橫家頗受戰國七雄喜愛,成名人物皆各國權臣,孟子曾譏諷縱橫家為妾婦之道,張儀則反諷儒家為娼婦處子。
兵家代表人物孫武為吳國大將,司馬穰苴為齊國大將軍,孫臏為齊國軍師。吳起為魏國上將軍,楚國令尹。白起為秦國上將軍職大良造爵,魏無忌為魏國上將軍職信陵君爵,廉頗為趙國大將軍職信平君爵,李牧為趙國上將軍職兼武安君爵,王翦為秦國上將軍職武成侯爵,尉繚為秦國國尉,蒙恬為秦國大將軍。
兵家蒙恬
水家代表人物為李冰、鄭國。李冰被秦昭襄王任命為蜀郡太守,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主導巴蜀兩郡政務。鄭國本為韓國間諜,入秦為秦國修關中大渠,後被秦王政策反,任秦國大田令,後來為秦直道、靈渠的修建提供了技術支援。
名家以擅長論辯著稱,他們在論辯中比較注重分析名詞與概念的同異,重視名與實的關係,開創了中國的邏輯思想探究。名家鄧析為鄭國大夫,跟子產同殿為官,為子產的改革提供了反對意見。公孫龍為趙國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對趙國的外交頗有助力,曾有“白馬非馬”的驚人詭辯!惠施乃名家的重要代表,曾任魏國丞相,惠施的''歷物十事''研究的物件是物質世界;在''名''、''實''關係上,他是從現實存在出發,承認''實''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實''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名家惠施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為了證明儒家學說的優越性,他曾多次出仕。早年孔子在齊國學習音樂,跟齊景公論過政,齊景公欣賞孔子的才能,有意讓孔子出任齊國的大夫一職,並將尼谿之田地封給孔子。齊國大夫晏嬰強烈反對,他認為“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在晏嬰等齊國氏族的反對下,孔子最終沒有成為齊國的大夫。
後來孔子回到魯國,受到魯定公的重用,定公九年,孔子受職為中都宰,一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魯定公十四年孔子攝行相事,並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誅殺少正卯。孔子治下的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桓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孔子游歷天下期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險,情況十分危急。後人總結孔子游歷天下時有言: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
孔子周遊列國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孟子是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大儒,他一生周遊列國,希望執一國之牛耳,實現儒家的政治理想。孟子周遊列國,其待遇比孔子好得多了,他無論走到哪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國君都會親自接待他,且贈送金帛車馬。孟子第一次遊說齊威王,不得志,齊威王送孟子金100鎰,孟子辭不受,離齊而去。
孟子又去宋國遊說宋偃王,不成功,他接受了宋偃王贈給的70鎰金。之後孟子又遊說了滕國、鄒國兩個小國,皆不得志。孟子53歲時,他去魏國遊說魏惠王,孟子受到魏惠王的熱情接待,兩位老人談得十分融洽。然則禮遇歸禮遇,魏惠王並沒有重用孟子的打算,因為魏惠王本身就是一位鐵血君主,他才不信仁義之道。
孟子見魏惠王
孟子在魏國住了一年有餘,魏惠王薨了,孟子對新王魏襄王看不順眼,到處說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聽聞齊威王薨了,齊宣王即位,且齊宣王是一位明君,於是孟子起程去了齊國,他希望藉助齊宣王實現自己的抱負。孟子對齊宣王的進言很多,並未見用;他本來打算依靠齊宣王來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但齊宣王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他那一套政治理想。實際上齊宣王是把孟子當作一塊招牌,以博得尊賢重士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