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雅克薩之戰清軍完敗沙俄 那為何康熙還要割讓貝加爾湖

由 公松臣 釋出於 經典

長白山和黑龍江的廣大區域,古來被稱為白山黑水,包括了整個東北,同時它也是女真部族的發源地(女真稱之為滿洲地區)。當沙俄帝國一路東擴再擴,直達太平洋沿岸時,對整個東北就一直虎視眈眈。

整個東北地區自古便屬華夏帝國疆域,統治最弱的時期也是藩屬之地。它的面積還包括外興安嶺到黑龍江,烏蘇里江到庫頁島整片地區。外東北,唐朝時期隸屬黑水都督府;元朝時期隸屬遼陽行省(蒙古騎兵征服了女真);明朝時期隸屬奴爾幹都司;清朝則隸屬黑龍江將軍府。

當年蒙古騎兵西征維也納的時候,沙俄只是一個遠在莫斯科的小公國,在蒙古鐵騎管轄之下,沙俄人少面積也小。後來蒙古分裂後,在亞歐大陸上建立了多個由蒙古貴族統治的汗國。可是蒙古騎兵雖然打仗第一,管理就不行了,尤其是要管理的地域那麼廣大,只得找來沙俄貴族幫忙管理徵稅。
貝加爾湖在唐朝時已納入我國版圖,貝加爾湖在我國版圖中可謂失失得得,在唐朝時已成為我國的版圖之一,歸於關內道骨利幹屬,當時貝加爾湖也稱為小海。唐朝末期,又再一次歸於突厥,但依然稱之“小海”。

宋朝又被蒙古八刺控制,元代卻又劃入元朝,屬於嶺北行省。明朝被瓦刺不裡剔部控制,貝加爾湖歷經波折,最終卻還是流入俄國手中。
其實在清朝時期本身對貝加爾湖是沒有實際的控制的,但是到了康熙年間,與沙俄發生了兩次“雅克薩之戰”,發動此次戰爭不是由於俄國佔領了貝加爾湖,而是由於俄國侵犯了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等地區,當時屬於滿洲的龍興之地,這就觸動了清朝的神經。所以從情感上來說,貝加爾湖對於明朝來說,在情感上來說是可以割捨的。
沙俄曾三次進入中國的黑龍江區域,康熙忍無可忍,於是進行了雅克薩之戰。三次戰役中,沙俄都是被狠揍的角色,清政府取得了三次勝利。清政府當時為了邊界區域的安定,便主動提出了和平談判。“我都揍了你三次了,我還主動講和,你還不答應?”於是最終清政府就和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按道理,清朝是勝利的一方,條約內容應該是清政府佔優勢才對,為何最終的結局中國反而割讓出去了比預想還多的土地?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打了數日,第二次則持續了一年,主要是圍而不打,為什麼兩次戰爭的時間差距這麼大,看看雙方的武器就知道了。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俄軍是450名,武器是300支火繩槍,清軍是3000人,紅夷大炮20門,火槍數量不足一百支,其餘人都是拿著大刀長矛等冷兵器。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826名俄軍、火繩槍100支,先進的燧發槍850支!清軍2100人、紅夷大炮20門,士兵的武器仍然是以冷兵器為主。

很明顯第二次俄軍在人數和武器上都有顯著的增加和改進,特別是燧發槍,已經做到了人手一支,而且這些侵略者還重新加固了雅克薩城堡,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時的雅克薩城是木頭做的堡壘,第二次沙俄侵略者就將城堡改成了土木混合。
可別小看了侵略者對雅克薩城的改進,就是這小小的改進,使得清軍愣是沒打下來。有人問,不是有紅夷大炮嗎?土木混合的小城堡不至於轟不下來吧。的確,清軍有紅夷大炮,可是清軍這紅夷大炮威力太差,甚至不如23年前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用的火炮。

清軍的紅夷大炮是6磅炮,而當年鄭成功部隊的炮最小是12磅,而鄭成功還有很多18磅和24磅炮,可見清朝領導者對火器鄙視到了什麼程度。23年過去了,不進步也就算了,清軍的火器竟然來了個大踏步倒退。
當年鄭成功攻打臺灣的熱蘭遮城,此城的圍牆是用糖水調灰砌磚而成的磚牆,而且城牆高十米,這還不算深入地下的四米,城牆被荷蘭人建造的非常堅固,再看雅克薩城那土木城牆,在熱蘭遮城面前簡直就是一個木棚,根本不在一個等級。
再看看鄭軍的戰績,鄭軍的28門大炮,在2小時內發射炮彈2500發,摧毀大部分胸牆,將城牆炸開250多個洞,最大的一個深達1米,幾乎打穿磚牆。

而清軍那幾門被康熙封為大將軍的紅夷大炮,卻在一個小小的土木混合的城堡面前顯得無能為力。順便強調一下,清軍在夏天選擇的進攻,所以不存在氣候差異問題。
再看兩者的對手,鄭成功面對的是歐洲一流強國荷蘭,而清軍面對的沙俄軍隊,根本就不入歐洲國家的法眼。舉個例子,1700年10月第一次納瓦爾戰役爆發,1萬瑞典軍狂虐俄國的4萬大軍,輕鬆幹掉了1.5萬俄國人。
可見清軍的火炮根本不如鄭成功的部隊,如果讓鄭成功的部隊攻打雅克薩城,估計一排炮過去戰爭也就結束了,根本不會存在圍攻雅克薩城達十個月的現象。

這裡面就不得不提及到當時清朝談判團中的兩個外國人,這兩人是來華的傳教士,一位中國名字叫做徐日升的葡萄牙人,這人擅長天文;一位中國名字叫做張誠的法國人,這人擅長數學。兩人憑藉各自的本事,很受康熙的賞識。由於當時談判的需要,加上清朝方面對於外文人才的不足,這兩人就成為了談判的“翻譯”。
清朝方面的談判代表是清朝大臣索額圖。在正式談判開始後,沙俄方面透過價值不菲的貂皮、美酒,財寶拉攏了這兩人。
沙俄和中國關於邊界的談判經過了多次交鋒,雙方僵持不下。於是沙俄大臣,再次賄賂這兩人,透過這兩人得知了康熙皇帝關於邊界談判的底線就是在尼布楚和雅克薩地區。
於是沙俄方面主動示好,雙方的談判得到了進展,在商討擬定邊界條約的時候,由於當時的索額圖並不精通外語能力,外文條約的判斷上就依賴這兩個外國人。

事實上,康熙朝雖然文治武功極為強盛,但是表面繁華,實際上內部不穩,這也我們往往忽視掉的因素。康熙主政以來,準格爾叛亂建國,實力強大,這也就是康熙三徵準格爾的原因。
與此同時,沙俄人也來到了遠東地區,他們屢屢侵犯外東北。外東北作為女真的故土,康熙自然不會放棄,於是也就有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最終清朝取勝,但是此戰也讓康熙看到了雙方的差距,數百人的俄軍竟然被數千大清軍隊包圍著打了4年才投降,更重要的是俄國人任何補給都沒有,這差距有點大。

其實當初沙俄入侵清朝,康熙如此重視並派兵與沙俄軍隊展開圍攻,並不是因為貝加爾湖,而是因為沙俄當時入侵了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這可是清朝滿人的故鄉,相當於老家。老家被人侵佔了,康熙無論如何都得要回來。而貝加爾湖則不同,因此康熙並不是很在意。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一直都是農耕大國。而貝加爾湖以西氣候寒冷,而且不能耕種,甚至不適宜居住。對於一個農耕大國來說,這樣的土地無疑是沒有價值的。而且當時清朝國土很大,康熙認為把一塊沒有價值的土地讓給沙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因此從感情和利益上,康熙都認為把貝加爾湖讓給沙俄以換取和平是值得的。
三、軍隊實力

前面說過,清朝與沙俄發生過兩次“雅克薩”之戰。那麼戰況如何呢?在第一次雅克薩戰役中,清軍派兵約3000人,而沙俄士兵僅有450人;第二次雅克薩戰役中清軍派兵2100,沙俄士兵826人。也就是說,清軍在數量上遠勝於沙俄士兵。雖然兩次戰役皆獲勝利,但是總共耗時四年之久。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火器。
在兩次“雅克薩”之戰中,清軍在裝備上完全落後與沙俄。沙俄從17世紀開始就裝備了燧發槍和大炮,而清軍雖然也有槍和大炮,但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如沙俄。清軍主要是靠冷兵器作戰,而沙俄則有更先進的火槍和大炮。在這種情況下,清朝與沙俄如果進行長期作戰並沒有獲勝的把握或者代價太大。因此康熙選擇放棄貝加爾湖來換取中俄和平。

另外在在大清內部也極不穩定,有三藩之亂,白蓮教起義,天地會反清復明等等活動搞得是如火如荼,這時候的大清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生怕一朝被翻了天,從此再回到關外。
因此為了避免與強大的沙俄形成實質性的衝突,康熙只好放棄力量西北貝加爾湖地區,從而保住外東北的龍興之地,儘快與沙俄脫離戰鬥,形成良好的和平局面。這就是所謂的康熙盛世。

有人說,這和列寧建國的時候簽訂大量屈辱條約,等待實力強大之後再拿回來,屬於以進為退的策略,哈哈哈哈。康熙不是列寧,列寧為了發展科技,努力引進國外資本與技術,聘請國外人才。康熙呢,雖然他很早就接觸了國外的新科技,也對此有極大的研究,但是為了他愛新覺羅的家業,為了永遠做人民之主,他視這些科技發明為“奇巧淫技”,封關鎖國,片木不得下海。這樣的“千古一帝”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再收回丟失的國土。
清風亂翻書,一句詩就可被視為“反革命”,全家慘遭屠戮,這樣禁錮社會思想的明君空怕是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