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一種語言障礙了,表現為語言頻繁地與正常流利的人在頻率和強度上不同、且非自願的重複(語音,音節,單詞或短語)、停頓、拖長打斷。它也包括說話前的反應猶豫或停頓和某些語音的拖長。
在孩童時期,大部分學說話的孩子都要經歷一段磕磕巴巴的過程,這算是語言學習期間的正常情況。因為這段時期,兒童的智力飛速發展,而語言能力則發展得相對緩慢,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有一肚子話,可就是說不出來。
這個過程大概可以持續幾個月到一年,主要還是看孩子本身語言習得能力的高低了。可有的孩子在經過這段時間後,大概是在5歲左右,說話仍是嘴裡拌蒜,尤其一著急,結巴的情況就更加嚴重,這時候家長就要及時注意孩子是否為口吃了。
一般來說,兒童在4歲6個月之後,仍然存在口吃問題,並且持續時間半年以上的,就要在家長的陪同下到醫院或語言機構就診了。國內國外的很多研究發現:口吃的矯正時間越早,完全治癒的可能性越高。
不知大家發沒發現,口吃者有一個共同特點:說話時語速非常快。很多人不理解,明明是口吃,為什麼說話速度這麼快呢?不應該是磕磕絆絆,說話特別慢嗎?
其實不然,口吃者之所以語速特別快,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對自己語言狀態敏感
口吃從偶然發生發展到頑固狀態後,口吃者對自己說話的方式就變得很敏感,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言語之上,實時監控。但凡出現口吃問題,就會第一時間發現,極力壓制和改正語言問題。
和正常人保持同步
口吃者最明顯的心理特徵之一就是敏感,不論是對自己的語言狀態,抑或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會時不時地與別人進行比較,並且早已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就會想方設法地消除這種差異。
口吃者在說話時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都和正常人有很大不同,尤其是流利度的天差地別,他們會下意識地追趕對方的言語節奏,致使語速越來越快,也更加難以讓人理解。
一心和難發音較勁
口吃者大多都有一些難發音,不同人的難發音都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說“兒”和“大”字就是比較典型的難發音。口吃者在遇到難發音時,為了避免中途卡殼,就會採取快速略過或者加重語氣的方式。時間一長,這種說話方式就固化了。
害怕說話,想盡快結束
口吃群體非常矛盾,一部分人很愛說話,語速特別快,一部分人則遵循“沉默是金”,不輕易張口。後者的做法其實體現出他們相當消極的心理狀態。說話對於正常人來說如同吃飯睡覺,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可對於口吃者來說,完整說出一句話,是要做許多心理建設的。
他們也許會在心裡默唸無數次想說的話,可發現當自己開口時,口吃問題阻礙了他們內心流利表達的渴望。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慢慢逃避對話的機會和人多的場合。實在躲不開的開口機會,他們也會加快語速,讓對話趕緊結束。